正文 第五章 戰前語言和信函的博弈(3 / 3)

這一個激將法,馬上取消了諸葛亮這個截糧的任務。

聽說周瑜自己要去,諸葛亮才點出不能去截糧的道理。因為曹操就是個專截敵人後勤供應的專家,他當然也會想到別人也會來截他的糧草,所以對糧秣輜重就看護得特別牢靠,要截曹操的糧草,無疑是自投羅網。當魯肅把這話告訴周瑜之後,周瑜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就更加嫉妒了。

其實周瑜也不會輕易去截曹操的糧道,隻不過是說些氣話而已。因為誠如諸葛亮所說的“曹操是專截別人糧草的專家”,這一點是包括周瑜在內的所有指揮員都記憶猶新的。尤其是在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袁紹手下的許攸來投降曹操,對曹操說,袁紹的糧草軍備有萬餘輛,管理十分鬆懈,如果用輕騎兵襲擊,放火燒了它,不出三天,袁紹必敗。曹操大喜,選拔了五千精銳的騎兵,打著袁紹軍的旗幟,從小路出發,手中抱著薪柴,偷偷到達了袁紹的屯糧地,放起了大火,袁營頓時大亂。這場火把袁紹的軍備和糧草燒得一幹二淨,軍士也被燒死不少。袁軍大敗,無法堅持,隻好退回到黃河以北去,而袁紹本人也因此吐血而亡。

欺詐性語言的博弈

兵不厭詐,利用詐術欺騙敵方,是戰爭中司空見慣的方法。

曹操與劉備的較量,在較早的時候就已經進行過數次了。這裏有兩個小故事,一個叫“聞雷失箸”,另一個叫“閉門種菜”。

“聞雷失箸”說的是劉備占據徐州、抵擋袁術進攻的時候,曹操為了利用劉備,任命他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後來被呂布打敗,就投靠了曹操。

有一次,曹操請劉備喝酒,曹操慢悠悠地對劉備說道:“如今天下英雄隻有您劉備和我曹操了。袁紹那些人,算得了什麼?”劉備一聽曹操把他說成了英雄(即比袁紹等還要能幹的人,這是大忌)嚇得把手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正在尷尬的時候,天上打起了雷,劉備乘機掩飾自己掉筷子的舉動,馬上說道:“聖人說:疾雷風狂必定帶來災異。的確是這麼回子事啊。雷聲的威力,竟然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呀!”

“閉門種菜”的故事發生在這次事情之後。劉備投靠曹操後,曹操表麵上以禮相待,骨子裏卻對劉備百般防備。曹操多疑,經常派自己的心腹暗中監視劉備的一舉一動。如果哪個將領同劉備走得很近,去拜訪過劉備或者同他吃過一頓飯,曹操就會把那個將領殺掉。劉備為了不遭到殺害,就裝成了胸無大誌的樣子,關起門來,領著人種菜。曹操派探子前來窺探,探子恚後,劉備對張飛、關羽說道:“我哪是一個種菜的人?曹操一定在猜疑我,不能再待下去了。”當天夜裏,就打開後門,與兩個把兄弟一起輕裝快騎地逃跑了。

用話語來掩飾掉筷子的害怕,用種菜來表示胸無大誌,都是用欺騙的手法掩蓋自己真實的意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其實就是曹操與劉備兩個人在酒席宴上進行的一場博弈,曹操想用語言來刺探劉備,看他怎麼回答,而劉備為了蒙騙曹操,用旁顧左右而言他的方法來掩飾自己內心的緊張。

人在行為或者是口頭上進行著這樣的博弈,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為了讓黃蓋的苦肉計能夠得逞,文臣闞澤自告奮勇去幫黃蓋向曹操獻降書。黃蓋的降書如此寫道:

“我一直受到孫氏的厚恩,本來是不應當懷有二心的。但是按照今天的情勢而言,以江東六郡的實力來阻擋您的百萬雄師,實在是寡不敵眾,這是四海之內大家都公認的事實。東吳的將吏也都知道不可能戰勝曹公,唯獨周瑜這小子,生性淺薄愚蠢,非常自負,想要以卵擊石。使無罪者受刑,有功者不賞。我是東吳的舊臣,他無端摧殘侮辱我,我實在恨他入骨。我黃蓋願意率眾投降,以圖建功雪恥。糧草軍仗,隨船獻給您。我泣血拜白,希望您不要見疑。”

盡管黃蓋說萬勿見疑,但一向多疑的曹操,哪能會不疑,立馬就相佶了呢?

所以曹操將信看了十餘遍後,忽然拍桌大怒:“黃蓋用苦肉計,讓你來下詐降書,就中取事,你們還以為我不知道?就此來戲弄我。”說罷,就叫人將闞澤拿下,推出去斬首。

那闞澤既然敢來投書,當然作好了犧牲的準備,所以一點也不慌張,反而仰天大笑。

於是,在曹操與闞澤之間,笑出了一場辯論。

曹操叱責說:“我已經識破了你們的奸計了,你為何還要發笑?”

闞澤道:“我沒有笑你,是笑黃蓋黃公覆不識人。”

“他怎麼不識人?”

“你要殺便殺,何必多問呢?”

“告訴你,我自小熟讀兵書,深知奸偽之道,像你這條計,隻可以騙得了別人,怎麼能夠瞞得了我呢?”

“你先說說看這書中的哪一條是奸計?”

“等我說出你們的破綻,叫你們死而無憾。你既然真心下書來投降,那為什麼不約定時日呢?”

闞澤聽了又哈哈大笑:“你還自稱是熟讀兵書哩,趕快收兵回你的北方去得了。像你這樣沒有學問的人,早晚被周瑜俘虜,隻可惜我要屈死在你的手裏了。”

“你怎麼敢說我不學無術?”

“你不識計謀,不明道理,我怎麼不能說你不學無術?”

“你且說出來,我到底哪裏說得不是?”

闞澤說:“豈不聞背主做賊,不可定期,哪有先約定好日期的?萬一約好了日子,那一天不能來投降,而你又出兵接應,這樣豈不泄露了機密?所以這種事隻能瞧準了機會才能做,無法有確定的時間預約的。這個簡單的道理難道你還不懂嗎?”

曹操一聽,覺得有理,這才自己認錯:“不錯,我是見事不明,誤犯了尊顏,請你不要在意才是。”

接著曹操便設宴招待了闞澤。

上麵這段敘述的意思有這樣幾個層次:曹操讀罷書信之後,判斷出這是一種詐降,所以要殺獻書之人闞澤。闞澤始終用激將法說話,瀲出曹操不相信之點是因為黃蓋沒有寫投降的確定日期。闞澤譏笑曹操:背主投降是偷偷摸摸的事情,怎能預先告之日期呢?曹操這才相信黃蓋的投降是真的,於是真心款待闞澤。

這裏麵存在一個新的概念,就是信息不對稱的博弈。欺詐者與受惑者,往往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性。就像大街上的騙子說他在施工工地上挖到了一尊金佛,聲稱不想交給政府,要賣給過路的老太太。在這種情況下,欺詐者是作了充分準備的,而那位臨時遇到的老太太卻什麼都不知道,隻是倉促應對,所以往往會受騙。曹操就是這樣,他這時還不知道黃蓋被打的情況,隻是從書信的字麵上判斷情況的真偽。這就是說,闞澤是了解了全部的信息,有備而來;曹操是沒有了解多少信息,處於“黑箱”操作的狀態。

不過不要緊,曹操的信息馬上就來了,那是因為他有兩個內奸在周瑜的營壘之中,這兩個奸細一個是蔡中,另一個是蔡和,他們都是蔡瑁的弟弟,借口哥哥被曹操所殺,心懷仇恨來投周瑜的,而實際上均係曹操的內奸。這兩人送來了書信,講清楚了黃蓋真的被周瑜所打,他的投降是可信的,到了這個時候,曹操才開始相信黃蓋投降的真實性。

這樣,我們就可以描述曹操受騙的過程了:

但是,由於曹操從信中看出的疑點是闞澤早就想到並作了準備的,而他又是個能言善辯之士,所以這個疑點被駁了回去,而曹操的內線得到的卻是周瑜痛打黃蓋的信息(真情況,假事實),故而曹操被欺騙了。

但是曹操不愧是個多疑的人,從他的名字叫“阿瞞”,就說明了他是經常欺瞞他人的,不輕易相信人是他的本性。他這時的相信仍是有限度的,所以他要派蔣幹再去一次周瑜的營寨,去求得事實。然而,這一次他又受騙上當了。

以上的事實完全說明了,了解信息的多少是判斷事情真偽的基礎,一旦了解的是虛假的信息,那麼最後的判斷就南轅北轍了。

說到這樣一個博弈,我們可以得出幾點體會:

1。麵對著一個蠢人,一個頭腦簡單的人,可以一次欺騙成功,但是對於像曹操這樣多疑的人,必須多想幾步“棋路”,才能讓他相信。

2。博弈對象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脾氣的不同、經驗的不同、稟性的不同、地位的不同,為人的不同),采取的辦法也應當不同。

3。書信與語言的博弈實際上是頭腦思維的博弈,誰比對手想得高、想得遠,誰就有更大的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