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意思的口頭博弈當數漢朝的呂後時代,那時候高祖劉邦已經去世,少主年幼,一切的權力都落在了年邁的呂後手中。這時匈奴王冒頓蠢蠢欲動,意圖侵犯漢家江山,但是沒有挑起邊關戰事的借口。於是他寫了一封信,假作戲詞,想用調侃、謔笑的方式來激怒呂後,找碴兒開戰。這封信是如此寫的: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歡,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冒頓講的是什麼意思呢?他說我是一個長於荒漠之中的孤獨的君王,我想到你中國來遊玩,而你呂後則是一個寡婦。我們都很寂寞,不如結合在一起(你嫁給我)算了。
呂後讀罷這封信,氣得七竅生煙,將信撕碎,擲於地上。怒火令呂後立即召集群臣,商議起兵去打冒頓。那個舞陽侯樊噲是她的妹夫,倒是對她忠心得很,馬上響應,說他可以領兵十萬,去擊匈奴。那位俠客式的戰將季布斥責樊噲說道:“從前高皇帝(劉邦)北征之時,所率之兵有三十餘萬之多,尚且受困在平城,被圍了七天。後來士兵們有歌謠唱道平城之中亦誠苦,七日不食,不勝彀弩,隻要是參加過這次戰役的入,現在仍然在吟唱,可見這種印象是何等深刻。現在你樊噲想以十萬之兵,就去消滅匈奴,豈不是在欺侮太後和皇上嗎?”
經他一說,樊噲競也不敢逞能了。
的確,在整個漢代,匈奴始終是漢朝的大敵,由於匈奴人生長在草原上,以遊牧為生,長於遷徙,打仗時來如閃電,去如疾風,漢軍的步兵很難追趕上他們,即使是騎兵也不如他們的驍勇耐戰。誠如季布所說,當年劉邦的三十萬軍馬都被困了七天,沒吃沒喝,連弓弩都拉不動了,現在你樊噲隻帶十萬人就想去消滅他們,這不是兒戲之談嗎?
聽了他們的辯論,呂後完全軟了下來,想與匈奴打仗的念頭頓時消除了。她讓人給冒頓寫了一封回信,這封回信完全是為了討好匈奴而說的軟話:
單於不忘敝邑,賜之以書。敝邑恐懼,退日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墜落,行步失度。單於過聽,不足以自汙,敝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禦車兩乘,馬二駟,以奉常駕。
這個意思是再明白不過的了:我呂雉年紀已經很大了,氣色衰敗,頭發和牙齒都掉落了,連走路都困難,像我這樣一個老嫗,怎麼能和你般配呢。我們漢國沒有犯罪,希望你原諒。現在送給你禦馬兩乘,馬匹兩套,讓它常伴你出駕旅遊吧!
單於看到這封低聲下氣的求饒信,一時息了打仗的念頭,但是他還是要求漢朝嫁給他一個年輕美貌的宗室公主,才能偃旗息鼓。
說這兩封信有意思,是在兩個君主調侃之中透出了殺氣和忍氣吞聲求和之氣。想來在那個時候的海外其他國家,即使要發出戰爭或求和的信息,也沒有中國這樣講究文辭的含蓄與優美。
呂後以忍氣吞聲求得了和平,也是值得的,因為起碼不會死傷許多的將士和百姓了,但“受氣”卻是免不了的。這個受氣,令劉家後代的子孫耿耿於懷,他們認為呂後這種忍氣吞聲的態度其實是對漢朝的極大侮辱。直到漢武帝時代,都還在朝議中經常提到這封信,作為報夏匈奴的理由。
激怒性語言的博弈
諸葛亮到東吳去做說客,想聯絡孫權一起抗曹。魯肅在船上反複交代過諸葛亮,叫他見到孫權時,不要把曹操的兵力誇大了,嚇到了孫權。但是諸葛亮到了江東之後,卻一反常態,在孫權麵前故意誇大了曹軍的實力,同時還用了刺激性的語言來激怒孫權和周瑜。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他是使用了激將法,先將他們激怒,然後再曉之實情和道理。這其實是為了鼓舞他們抵抗的決心而運用的一種戰略戰術,這個“激將法”其實也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博弈術。
我們不必再次詳述諸葛亮說服孫權的過程,隻在這裏說一說諸葛亮在周瑜麵前,用《銅雀台賦》來激怒周瑜,令他決心對抗曹操的語言博弈。
諸葛亮對周瑜說:我有一個妙計,用不著抬著肉擔著酒、拿著投降的印信去獻給曹操,隻需要用一條小船,把兩個人送到曹操那裏去,就能免除一場殺戮無數的戰爭了。
周瑜就問這兩個人是什麼人?諸葛亮說曹操曾經發誓:“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到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能夠這樣,雖死也無憾了。”說著,孔明裝成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要周瑜去尋找這兩個美人,把她們獻給曹操。其實,他當然知道大喬是孫策的夫人,而小喬正是周瑜的夫人。
其實這個時候周瑜心裏就已經燃起怒火來了。不過他還裝出鎮定的樣子,問諸葛亮他的說法有什麼依據。
諸葛亮就搬出曹操的幼子曹植所寫的《銅雀台賦》,而且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背誦了下來。
這首賦的關鍵兩句就是:“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聽諸葛亮念畢,果然再也沉不住氣了,他勃然大怒,離座而起,指著北方大罵曹操。諸葛亮這時還在裝傻:“過去單於屢屢侵犯疆界,漢朝天子總是以和親來解決糾紛的,將軍為什麼那樣顧及這兩個民女呢?”到了這個時候,周瑜才不得不說出“大喬是孫策的夫人,而小喬乃是自己的妻子”。諸葛亮故意裝得十分惶恐,連忙向周瑜請罪。
其實,諸葛亮發布的是一個假消息。
曹植這首賦的前半闋,完全是在寫景,再加一點抒情。他所說的“二喬”,其實是銅雀台東南部所修的兩座橋,並不是喬國公的兩個女兒。似乎在那個時代“喬”、“橋”相通,“二喬”之父“喬公”在史書上也有寫成“橋公”的。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中有對“銅雀台”的真實描寫,就是“中央乃銅雀台,左邊一座名玉龍台,右邊一座名金鳳台,各高十丈。上橫二橋相通,千門萬戶,金碧交輝”。這些我們且不去管他,但是我們看到,這一招真的打中了周瑜的要害,其威力是無可估量的。
在這裏我們也可以意識到,打蛇要抒七寸,擊敵要擊中要害。保衛東吳的江山,忠於孫氏政權,對周瑜來說也是重要的,但是自己的老婆若是被曹操霸占,那可是大丟顏麵的切膚之痛。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要是周瑜主動投降了曹操,而曹操要他把小喬獻上,他作為臣虜,又怎敢不依?然後是曹操把小喬鎖在銅雀台裏,成為曹操的小妾;而周瑜卻要在曹操的手下當官,成天跪拜請示,這真是一種奇恥大辱。所以用他妻子受辱去激怒他,是一種最有效的辦法。
可以這樣說,諸葛亮先後對孫權和周瑜使用了“激將法”,超效力地完成了說服東吳抗擊曹操的任務。他這種方法的說服力,遠比張昭他們投降派對孫權與周瑜的說教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
過去,我們隻知道諸葛亮是一個辯才,在東吳的大堂之上舌戰群儒,駁得張昭等人啞口無言,卻不知道諸葛亮最善於使用的是言辭上的“激將法”。不僅是上麵兩次,而且在周瑜要諸葛亮去劫曹操的糧草時,諸葛亮還是用了一個激將法,讓周瑜撤回了他的命令。
周瑜要諸葛亮去劫曹操的糧草,諸葛亮滿口答應了下來。這時魯肅問周瑜:“你讓孔明去劫糧,這是什麼意思?”周瑜對他說道:“我想殺掉孔明,恐怕人家笑話我,所以借曹操的手殺掉他。這個人太聰明了,留著他對東吳是個禍害,必須杜絕後患。”
魯肅去見諸葛亮,想探一探諸葛亮是否知道這背後的陰謀,諸葛亮卻若無其事,正要整頓軍馬去執行任務(其實當然是假的,他根本就不會去)。魯肅就忍不住了,用話去挑諸葛亮:“先生此次去是否能夠成功呢?”諸葛亮笑著自我吹噓道:“我水戰、步戰、馬戰、車戰各盡其妙,無所不能,何愁功勞不成?哪裏隻像你和周郎那樣隻會一種技能呢?”魯肅問道:“你怎麼說我與周公瑾隻有一種技能呢?”諸葛亮回答道:“你有沒右聽到過江南小兒的童謠?他們是這樣唱的: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你是打個陸戰守個關口還行,而周郎就隻會水戰而不懂得陸戰了。”
魯肅把這句話傳給了周瑜,周瑜的怒火又燒了起來:“他欺侮我不能陸戰嗎?用不著他去,我自己帶一萬人馬,去斷曹操的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