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赤壁勝利是怎樣取得的(2 / 3)

我們說,當一個新生事物隻有“l”,而舊事物卻有著“6”的力量時,它們之間的鬥爭,是新生事物不斷躲避舊事物的攻擊,或是進行有限的抗爭,新生事物的最重要任務是宣傳自己,成長自己,以便“快快長大”。在這樣的過程中,隻有局部的鬥爭(或戰爭)發生,但絕不能進行決定命運的大決戰。大決戰必須是新生事物的力量成長到與舊事物力量相當的時候才能進行。再拿上麵的四季打比方,大決戰隻能在春分與秋分這兩個時段才能進行,而絕不能在冬至或夏至。

劉備與曹操的力量比,在赤壁之戰之前,就是如此。劉備是弱小的“新生力量”;曹操是強大的“舊勢力”,劉備與曹操相比,簡直是寒星對皓月,不在一個層次上。

所以,從弱小到能夠與強大的勢力決戰,這整個的過程都是一個準備的過程,也是團結力量的過程,即把自己1的力量努力添加到2、3、4、5、6的過程。

劉備聯合了孫權,是力量的一次遞增;周瑜用離間計殺掉了敵營中的蔡瑁、張允,也是一次力量的遞增;在長江上進行一次摸底性戰鬥,稍稍挫了一下曹操的銳氣,也是一次力量的遞增;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東風”,同樣是力量的遞增。這樣,在兩軍對峙到大戰爆發之前的整個過程中,孫、劉兩家的力量在不斷增加,曹操的力量在不斷削弱,一旦周瑜與諸葛亮認為這個仗“可以打了”,那其實就是估量了自己的力量可以達到與對手平起平坐,可以同對手較量的時候了。

自然,我們這裏所指的力量的對比,不僅僅是指軍隊的數量,還指軍隊的士氣、戰術水平、裝備、糧草的準備等多方麵的因素,還有就是能否借某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關於這一點,我們待後再講)。當這種綜合實力到達了相對強於對手,或者可以一拚的程度,決戰就爆發了。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周瑜把其他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即通過連環計,讓曹操的船都鎖上了鐵索,如果遇到了火攻,肯定是逃脫不了的,這樣,隻需要一場東南風吹起,大事便可以做成,火燒曹營水軍的預期目標就可以實現,孫、劉聯盟就能夠打敗曹操。

或許,在這個時候,有讀者會提出來,即使孫權與劉備再增勢,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軍力增加到與曹操平起平坐的程度,人員的數量還是相差很大,現在曹操有八十三萬人馬,孫權才隻有十萬,劉備或許隻有一萬五千餘人,這怎麼能夠說是力量相當而定能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呢?

這裏麵有一個認識上的偏差。

赤壁之戰,雖然說是一次決戰,但不是與曹操的全局性的大決戰,而是一次在長江岸邊上的局部性決戰。這個局部性決戰,隻要在相對的實力上達到了與曹操相當的程度(或者超過曹軍)就可以進行了。

按照曆史學家的看法,曹操在全國雖然能夠動員起百萬大軍,但這次帶來的也就是四十多萬人(曹操起兵時有五十萬人,被諸葛亮的博望、新野兩場大火燒掉了七八萬人),然後就是吸收了劉表的力量,號稱八十三萬人。但是我們知道,曹操的北方兵馬,沒有水軍,他的水軍,基本上是劉表的水軍,所以史學家估計,曹操部署在長江邊上的軍隊(水軍和步軍),其實隻有七八萬人,而周瑜所帶的軍隊,約有五萬入,加上劉備的軍隊,大約是六萬人。雖然曹軍還是占據了優勢,其實實力相差也不大,這是因為周瑜的軍隊是訓練有素的長期在江上作戰的士兵,而曹操的軍隊則主要是投降得來的水軍,士氣不如周瑜的軍隊,這是可以預見的。假如我們把士兵數量與士氣相加的綜合指數算做“實力指數”,那麼,在長江邊上敵對雙方的實力指數已基本相等。而在周瑜增勢、曹操減勢的過程中,這個局部地區的兩軍的實力指數,已是孫、劉略大於曹操了。

讓我們再來舉一個解放戰爭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在山東戰場上,華東野戰軍在陳毅與粟裕的指揮下,接連打了萊蕪戰役與孟良崮戰役,改變了整個山東的態勢。萊蕪戰役的情況是這樣的:萊蕪戰役是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山東萊蕪地區進行的一次運動戰。魯南戰役後,國民黨製訂了“魯南會戰”計劃,集中23個整編師53個旅31萬餘人的兵力,南北對進,企圖在沂蒙山區同我決戰。遵照毛澤東主席、中央軍委的運動戰方針和“必要時放棄臨沂”的指示,陳毅提出“舍南取北”的設想,粟裕做了周密的部署。華東野戰軍裝作打南線、要西進的模樣,秘密移動全軍,不失時機地抓住北線之敵,予以全殲。經三天激戰,我以臨沂空城和損失僅為敵軍1/9的代價,殲滅敵1個綏靖區指揮所、2個軍部、7個旅,共約6萬人。(《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版)

在這次戰役中,粟裕在指揮上的行動藝術表現為:

一是在集中與分散的數量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我軍主力轉移北上之前,粟裕曾以第三縱隊阻擊南線之敵的中路,誘其左右兩翼突出冒進。以8個縱隊等待殲敵良機。這時集中與分散的比例是合理的。後來又派第二縱隊挺進東南,殲擊位於白塔埠附近的叛軍郝鵬舉部,並直接威脅海州,造成敵之錯覺,使其東援。再以第三縱隊、第四縱隊配合第二縱隊在運動中殲滅東援之敵。這時的集中與分散的兵力數量仍是6:3,這個構想是合理的。主力向北轉移時,留第二縱隊和第三縱隊在南線阻擊敵人,第一、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縱隊急行北上,這個分合數量比例,還是正確的。主動部隊到了北線之後,用一個縱隊擔任阻擊,用兩個縱隊擔任穿插分割,用5個縱隊擔任主攻,這種5:2:1的比例是非常恰當的。(王乾都、蔡世經主編:《十大將用兵韜略》,黃河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這段話說的是粟裕指揮有度、有方,不管怎樣調整兵力,怎樣分散聚合,都保持著用6個縱隊集中殲敵,用3個縱隊分散打援。他集中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共5個縱隊,再加上第二縱隊趕到增援,一共是6個縱隊,要包圍和消滅的是國民黨軍的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和第四十六軍。即在具體的作戰地域上。始終保持著2:1的數量上的優勢。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我們可以在總體上處於劣勢,但是在具體的戰役上,必須有相對的優勢,必須保持我“2”敵“l”的數量差才可能獲勝。

在具體的戰役中,我軍都是用“2”吃“l”的辦法削弱對方。這樣,每戰消滅掉敵人的一個“1”,經過幾戰之後,一個胖子就變成了瘦子,一個“6”的數就降成了“4”或“3”了。最後,總的決定命運的大決戰便開始了。

用這個觀點分析赤壁之戰,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可以占據總體的優勢,但是在局部上孫、劉卻必須保持相對的優勢,這個仗才有勝利的可能性。

現在,我們可以來評價長江岸邊上曹操一方與周瑜一方的實力指數了:曹操一方雖然在士兵的數量上略占優勢,但這支水軍士氣不高、訓練不足、還得了傳染病;而周瑜一方的軍隊數量雖略遜於曹軍,但識水性、身體壯、士氣高。因此,就從長江兩岸兩軍的水軍而言,一場局部性的決戰已經打響了。結論也是毫無疑義,孫、劉必勝而曹軍必敗!

借勢——增加自己力量的有效方法

上麵我們隻談到赤壁戰前兵員數量、武器裝備和錢糧財物上的增勢,而沒有說到如何借天時、地利、人和之便獲得增勢,因為後者是暫時借來一用的,所以我們用了一個“借勢”的名稱。

在《三國演義》中,尤其是在“赤壁之戰”的章節中,借助地勢、風雨、水火來助長自己的勢力同時削弱對方勢力的例子,比比皆是。

曹軍逼至江邊,如果能借助長江這條天塹作為作戰基地,加以防守,這就給孫權和劉備增加了強大的助勢。

瑞士的軍事家A.H.若米尼這樣說過:“毫無疑問,假使基地依托的是一條寬廣而急湍的大河,而這條河的兩岸可以憑借強固的越河工事予以控製,那麼這個基地將是一個最好的基地。”

用長江來作為禦敵的屏障,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這是地利之勢。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新官上任三把火”。或許,這句俗語就是從諸葛亮開始的,因為諸葛亮從劉備把他請出茅廬之後,就靠著三把火燒出了他的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