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火是曹操的手下夏侯悖帶著十萬兵馬來打劉備時,在博望到新野的路上,諸葛亮用火攻的方式,燒掉了夏侯悖的半數兵馬。經過這次戰鬥,劉備的勢力才得以挽救。
第二把火是曹操帶領五十萬兵馬親自前來捉拿劉備,諸葛亮先是退出新野,使之成為一座空城,然後乘著曹兵夜宿新野之際,讓趙雲命將士射進火箭,火燒新野,又死傷了不少曹軍。
這第三把火就是赤壁之戰的大火了,雖然具體執行者是周瑜,但“宜用火攻”是諸葛亮與周瑜的共同策劃,而且那一陣東風還是他“借”來的,所以這把火也有他的功勞。
這就是諸葛亮上任的三把火。
在這裏,“火”幫助了劉備與孫權的軍隊,成為孫、劉軍的最大戰鬥力。這是天時(也借助地理)之勢。
麵對夏侯悖十萬兵馬,劉備手中隻不過四千餘兵士,實力的對比還不到1:20,但是就是這把火,卻代替了十萬甲兵,把十萬曹兵燒得焦頭爛額。同樣的道理,赤壁之火也是威力無窮:
《三國演義》在描述當時的情形時說,滿江火滾,喊聲震地,左邊是韓當、蔣欽的兩支軍隊從赤壁西邊殺來;右邊是周泰、陳武的兩支軍隊從東邊殺來: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的大批船隻一齊到來。火被風激,風隨火盛,兵從火勢而攻。東吳的兵馬與風火混為一體,都在奪殺著曹軍的性命。三江水戰,赤壁鏖兵。曹軍著槍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計其數。後人有詩頌道:
魏吳爭鬥決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
烈火初張照雲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又有一絕旬雲:
山高月小水茫茫,追歎前朝割據忙。
南士無心迎魏武,東風有意便周郎。
當然,除了水軍被燒,周瑜的步軍也突人了曹操的岸營,攻營奪寨之戰也同時進行著。這把大火燒亂了曹營將士的心,所以陸上也抵禦不了敵方,很快就全麵敗北了。
長江是地利之勢,東風則是天時之勢,這兩勢都是助孫、劉而不利於曹操,你想這仗還能不打敗嗎?
地形與地勢都會給戰爭帶來不便或優勢,沙漠、高山、汊湖港河會給行軍帶來困難,山地戰鬥也會給進攻一方帶來阻力。這些地形地勢的作用都可能使一場本來可以勝利的戰爭敗北。
如果是一場平地上的戰爭,作戰能力相似的兩支軍隊以1:1可以打成平手,但是如果一支部隊守山,而另一支進攻,那麼進攻的軍隊必須達到2.5:1才能打成平局,這就是說,一塊高坡地等於防禦方一倍半的兵力。
當我們翻看曆史的時候,會發現有許多次的戰爭,都是由於瞬息間的風向改變,而使本來是贏家的一方變成了輸家。
例證之一:在李唐王朝開國的戰爭中,劉黑闥在河東作亂,唐王朝派淮安王李神通率領關內兵馬到達翼州與幽州的李藝會師。唐王朝又征調了沼、相、恒、趙等兵力,統一歸屬李神通指揮,合力攻打劉黑闥。唐軍共計有五萬餘人,而劉黑闥的兵士並不多,隻是沿河岸排成了單列隊形以抵擋唐軍。這時正值刮風下雪,李神通乘機發動進攻。不過這個李神通運氣實在有點差,開始是風向對他們有利,他率領著部隊踏著冰河向敵軍衝殺,就在這瞬息間風向逆轉,倒過來吹向了他們。此時天氣寒冷,連風帶雪剖向唐軍,鬧得戰士們都睜不開眼睛。劉黑闥那邊馬上長了銳氣,發動了衝鋒,李神通壓不住陣腳,很快打了敗仗。兵力損失了2/3。李藝那邊本來是打了勝仗的,可李神通這一敗,他也頂不住了,退保槁城。劉黑闥乘機進攻槁城,又將李藝打敗了,李藝手下兩員悍將薛萬均、薛萬徹都成了俘虜。劉黑闥因為這一仗,一順百順,很快席卷了河東各地,把原來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王世充與竇建德占地為王的地方重新奪到了他的手中,這幾乎是那時候的半個中國。
例證之二:在明朝燕王朱棣篡奪建文帝江山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個戰例。那是建文帝任命大將軍李景隆帶領南軍去平定燕王作亂。李景隆兵多,燕王兵少,正值燕王快要被抓之際,突然出現了新的情況。
這時候天已近晌午,燕軍有些鬆懈,南軍的瞿能父子,乘機衝上前去,大叫著滅燕,並且在搏鬥中連砍了燕騎百餘人。正當南軍奮力衝殺的時候,立即感到有一場北風陡然而起猛撲南軍。風越來越大,沙石飛揚,迷人雙眼,接著就是一聲怪響,把南軍主帥李景隆身前的大旗的旗杆折做兩段。李景隆料知情況不好,想要鳴金收兵,忽然在燕軍陣中,射出許多的火器,火隨風發,頓時開始燎原。南軍到了這時已經招架不住,隻好撥馬回走。燕王朱棣趁著這工夫,繞到了李景隆的陣後偷襲,而李景隆的前麵,還有燕王的兒子朱高煦在那裏縱火。這前後一夾擊,南軍哪裏還有得逃,瞿能父子被燒死在陣中。兵敗如山倒,南軍大潰。
上麵的這兩場逆轉的風勢,幾乎都改變了曆史,劉黑闥因此搶占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李景隆從此一蹶不振,而燕王則節節勝利,攻占了南京,奪取了明朝的天下,自己當上了皇帝。
在用兩條腿去行軍打仗的那個時代,無論是水與火,還是風霜雨雪,都有著不可估量的阻礙或推動作用。善於用兵的將胂,他的勝利不是死拚硬打得來的,常常是借著自然的地形地勢、雨雪風霜,借用這些“兵馬”,把一場本來沒有勝算的戰爭,變成了勝利的現實。
諸葛亮的“借東風”,在赤壁之戰中就起著這樣的作用。
在黃蓋施罷了苦肉計、龐統向曹操獻了連環計、曹操把戰船連在了一起之後,諸葛亮和周瑜已確定了要用火攻來燒毀曹操水軍戰船的戰略方針。因為鐵索既可以讓船隻穩起來,使北兵如踏平地一般,但也帶來了一個負效應——這些船相互拴在一起難以分開,如果著起火來,那就肯定會被全部燒到,難以逃脫。
曹操和他的部下不是沒有想到,有一個叫程昱的部將曾對曹操說道:“您把船都連起來,固然是平穩不搖,但是如果對方用火攻,就很難躲避了,不可不防啊。”曹操聽了大笑,回答說:“程仲德你雖然有遠慮,卻還是有見不到的地方。凡用火攻,必須借助風力。現今是隆冬時節,有西風、北風,哪裏來的東風和南風呢?我們處於西北部,而他們在南岸,如果他們用火,隻會燒了他們自己的兵,我們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是在十月小春之時,那我早就會提防了。”
正是因為隆冬時節經常刮西北風而少有東南風,使曹操失去了警惕。結果,這場求之不得的東南風,果真被諸葛亮借到了。
我們有理由懷疑,這樣的描寫有神化諸葛亮的地方。天有不測風雲,直到今天,氣象學家還告訴我們,七天之內的氣象預報還有可靠性,超過七天則就很難測得準確了。這是因為,天象起碼是由十二組公式(幾十個變量)組成的一種混沌,因了一點小小的變異而產生了蝴蝶效應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諸葛亮不可能如此準確地回答周瑜。但是,天時的規律性的確存在,就像乍暖還寒時幾陣東南風吹過之後必有反向的西北風使天氣一時轉冷一樣,天空中也有兩種氣候在鬥法。諸葛亮懂得天時地理,知道在幾陣西北風刮過之後,必會有一場東南風吠來,他可以大致估計到東南風刮起的時間,但不可能十分精確。
當然這是題外話,但在冬天裏,偶然刮起東南風也是正常的,這正是曹操估量不到的失誤。正是有了這一場東南風,才使得曹軍一敗塗地,倉皇北逃,從此,他一統天下的願望便成了泡影。南方與西南這半壁江山,成了孫權與劉備的立足之地,三分天下的局勢終於形成,而且穩固了許多年。直到曹操死去,甚至曹丕死後,天下還沒有統一,不僅沒有統一,反而更加分裂。
唐朝的詩人杜牧有一首詩寫得好: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要是沒有這場東南風讓周瑜有了火燒曹軍的機會,那麼曆史就會有另一種寫法,曹操勝利之後,東吳就滅亡了,大喬與小喬這兩位美人就會被曹操活捉,關在曹操新建的銅雀宮中,成了曹操的妃子。
因此,最後的火燒曹營能夠成功,打敗曹操能夠實現,完全是這場東南風的功勞。正是這場大風,使孫權與劉備的實力,猛然上升,超過了曹操的幾十萬兵馬。
細心的讀者在閱讀完《三國演義》之後就能發現,那裏麵的每一場大仗,幾乎都是“借勢”的結果。不是借風,就是借水,或者借高坡樹林作屏障,凡是那些懂得權謀的軍事家,無一不是善於借助天時地利之勢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