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與減一的積累技巧
無論是古代兩國兩派之間的爭霸,還是近代兩國兩個陣營之間的鬥爭,都可以歸納為一種做法:不斷地給對方減勢,並不斷地給自己加勢。
讓我們再拿前文敘述的戰國時代的情況來說明好了。有著3分勢力的秦國與各有著1分勢力的燕、魏、韓、趙以及各有著2分勢力的楚、齊相對抗,雙方的力量對比是3:8。那麼,秦國唯一的做法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削減對方的勢力,使六國的聯盟從8減到7再減到6,甚至再減到5,以便最後能夠一口吃掉這個“獵物”。具體的辦法是秦國先拉攏過來一個合縱國的國家,讓自己增“1”而讓對方減“1”;然後再拉攏過來第二個國家,讓自己增2分而讓對方失去2分。反之,六國的聯盟也用同樣的辦法在對付秦國,它們的合縱過程就是一個“1”加“1”的聚勢過程。它們希望用聯合的優勢打敗這個龐然大物。
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的戰爭與競爭,實際上都是一個“數字化”過程,讓敵方的力量慢慢削弱,從高數走向低數;讓自己的力量漸漸增強,從小數走向大數。
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起始的階段如果需要打幾仗,那麼,戰爭的方法同樣是如此:將敵對勢力分化成幾個小塊(或者是通過運動戰的辦法調動敵方,在作戰的區域裏構成局部的優勢),然後一塊一塊地吃掉敵方。這就像是小動物吞食大的動物那樣,先撕裂獵物,再一口一口地吃。在吃“每一口”的時候,在“那一口”的位置上,都應當是我優敵弱。
這就需要調動敵人,分割敵人,同時,在調動中為自己聚勢,一直到了那個局部的位置上,變成了我優敵劣時方可以采取行動,給予打擊。或許,一場戰爭從發起到結束的時間是短暫的,而前麵那個準備的階段卻比較漫長。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一個戰爭過程分成兩個階段:第一時期是準備和冷戰階段:第二個時期是戰爭爆發階段。
赤壁之戰,真正到了火燒曹操戰船的地步隻用了很短暫的時間,較長的時間是雙方的準備與相持階段,在前一個階段中,各方的一切行為都可以歸納為替對手做減法和為自己做加法。
曹操一方想為敵方做的減法之一,是爭取孫權的投降或中立,使劉備失去外援,如果真能做到,那麼就會像孫子所說的那樣,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為此,當曹操將部隊推進到了江陵,把他的陸水兩軍西連荊、峽,東接蘄、黃,寨柵綿延三百餘裏之後,下_二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降東吳的孫權。
曹操對眾將官說道:“今天劉備已經投奔江夏去了,那裏離東吳最近,我恐怕他會聯合東吳,你們說用什麼辦法可以破掉它?”謀士苟攸說道:“我們今天的兵威大振,可以派一個使臣到東吳去。請他與我們一起攻打劉備,抓獲劉備之後,我們可以同東吳一起瓜分荊州這塊地盤,以後就永結友好。孫權見到我們這樣的陣勢,很可能來向我們投降,即使不來投降,他能夠保持中立也不錯了。”
曹操認為言之有理,就派出了使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到東吳,去說服孫權。
孫權的確拿到了曹操那封給他的信,這封信如此寫道:“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回音。”
文辭雖短,但這封信包含的意思是多方麵的:首先,我曹操是奉了皇帝的命令討伐叛逆的;其次,我的手中有雄兵百萬,上將千員,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再次,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投降了,這一帶的老百姓也都歸順了我;最後,如果你願意同我一起攻打劉備,那麼事成之後我將會給你兩個優惠條件,一是同分荊州的土地,二是永結友好(即訂立互不侵犯條約)。
說實話,曹操的這封信與使臣的東吳之行差一點就大功告成了。因為麵對曹操如此強大的實力,孫權手下的一般謀臣都主張投降,而孫權的心中也是十分懼怕,是戰是降猶豫不決。如果孫權選擇了投降,那麼,這次的赤壁之戰就不會發生了。光剩下一個劉備,手裏隻有一萬多兵馬,他如何與曹軍對抗?不被碾成齏粉那才怪呢!
同樣,諸葛亮出使東吳是想說服孫權對抗曹操,也就是想為劉備的營壘增分。因為正如我們在前麵所言的,劉備與曹操的實力比隻有0.15:8,如果有孫權相助,那才能夠構成1.15:8,雖然力量還超不過曹操,但已經能使自己的實力大長了。
到了東吳孫權要同劉備一齊抗曹的決策確定下來,然後是曹孫兩軍在長江上的相持,到了這個時候,這種增減實力指數的努力仍然沒有停止。
我們且不說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東風”是在作增強自己實力的努力,就說曹營的蔣幹跑到周瑜的帳中來盜書,這封寓間的信到了曹操的手中之後,曹操把兩員原為劉表手下的水軍將領蔡瑁、張允殺掉了。這兩人是曹操軍中唯一懂得水戰的將領,曹操從此就沒有了訓練水師的教官,也沒有了懂得指揮水軍作戰的領頭人了。這無疑在曹操的力量賬簿上減去了幾個數碼。
按《三國誌》記載的史實,這個“蔣幹盜書”並沒有發生在赤壁之戰的過程中,而是發生在後一些的時候,既然《三國演義》的作者把情節安排在這裏,那我們也按這個順序來評說吧!
蔣幹是周瑜的同窗學友,這次是奉了曹操之命來刺探情報的,周瑜便將計就計,弄了一封假的書信,放在帳內,故意裝成酒醉,讓蔣幹把它偷走了。
這封信假冒是以蔡瑁、張允的名義寫來的,信中的內容是:“我們今天投降曹操,並非圖什麼官祿,而是迫於形勢。現在我們已經讓他們信任了我們,並把北軍困於水寨之中了,隻要一有可能,就可將曹操的首級拿下,獻於麾下。到時便有信報。幸勿見疑。先此敬覆。”
曹操看到信後,大怒:“二賊竟如此無禮啊!”他馬上叫來了蔡瑁、張允兩人,要他們立即進軍。蒙在鼓裏的這兩個人都說還沒有準備好,不能輕易進軍,這下更激怒了曹操。曹操說道:“要是等你們訓練好了,我的人頭可能就被你們獻給周郎了。”說畢,令人將這兩個人推出去斬首了。
等到部下把這兩個人的首級獻上來時,曹操才突然想到可能是中了周瑜的計了,但人頭落地不可能再安上,仗沒有打,曹營就先折了兩員水軍大將。
這個計謀之所以能夠得逞,一是因為蔡瑁與張允並不是曹操營壘中始終跟著曹操的親信,而是降將;二是因為這兩人品性不好,曹操對他們本來就不信任,隻是因為要訓練水軍才勉強使用他們的,所以一怒之下就下了狠招。
本來在劉表的轄下,有馬軍五萬人,步軍十五萬人,水軍八萬人,船隻七千餘艘,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力量。劉琮投降,一下子使曹操增勢不小。但由於殺掉了蔡瑁與張允,不僅沒有了水軍頭領,也使原來蔡瑁、張允的手下想到曹操的反複無常就心驚肉跳。再加上曹操殺掉了劉琮和蔡夫人,更覺得投降了曹操並沒有好下場,因此軍心渙散,喪失了戰鬥力。我們無法估計這讓曹操的實力銳減了多少,起碼可以說是減少了不少個“數”,尤其是水軍的力量,而這場戰爭,主要是靠水軍來打的。蔡瑁、張允的被殺與水軍力量的損失(包括沒有訓練好),是這次赤壁之戰曹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等待著那個階段的來臨
我們知道,一年四季中,冬至是寒冷與陰氣的極點,現在假定用最高的六個陰來代表;夏至是炎熱與陽氣的極點,用六個陽來表示;而春分則是三陰與三陽;秋分也是三陰與三陽。當然這兩個點有其相似之處,也有其不同的地方。同是三陰、三陽,春分是處於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的過程中,而秋分是處於陰氣上升、陽氣下降的過程中。
做完了這個假設之後,我們就可以用數字化的過程來描述一年四季的變化了。
現在假設從這一年的冬至走到下一年的冬至,即地球繞著太陽走一圈,也就是一年的全過程。那就是陽氣從全無(實際上不能說全無,還有那麼一丁點)的那一天開始成長,長到了三個陽(到了春分),再長到六個陽(夏至),然後陽氣下降,陰氣上升,陰氣從夏至那天的零長到了三,就到達秋分這一天,當地球再轉到冬至這一天時,陽氣就完全降到了零,陰氣就成了六的數字了。
宇宙中的許多事物,一些集團與黨派甚至包括我們個人,都在經曆著這樣一個過程。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一個方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最後代替了另一個方麵而占據了統治地位;然後對立麵又成長起來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再進行第二次否定。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和從量變到質變規律的一個運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