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結盟——孫劉抗曹的唯一出路從桃園三結義到孫劉聯盟(1 / 3)

從桃園三結義到孫劉聯盟

《三國演義》的第一章,就是用“桃園三結義”開的頭,寫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在招軍榜前相遇,然後在張飛家的桃園裏結拜為異姓兄弟——“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這次結拜,按年歲大小,確定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結義之後,他們便聚眾三百餘人,包括張飛家裏的家丁,組成了一支軍隊,去與黃巾軍打仗了。

劉、關、張的結義,可以說是一個範例,從此之後,這三兄弟一直生死與共,沒有出現過猜忌與內訌的事情。而他們的結義,也影響了中國曆史兩千年。以後的各種幫會、綠林好漢、民間組織,都仿照他們的方式拜把子,稱兄道弟,然後共同去完成一個目標或一個“理想”。當然,由於事後的升騰變遷,能夠自始至終都不離不棄、不忌不叛的,實在是很少很少。因此劉關張的結義行為,才被後世的人看成是一個楷模。

這告訴我們:開始起事時的一個人、一個新成立的團體,都是一個弱者,而他要麵對的卻是在社會上立足或統治已久的龐然大物,要想以弱力去戰勝強敵,就隻有將若幹股弱勢力結合成較大的勢力。用聯合的力量去與強敵抗爭,才有可能得到勝算。

當然,結盟的方法不隻是拜把子兄弟這一種辦法,還有如聯姻、扣留對方的兒女作為人質等其他的辦法。就像孫權與劉備的聯合抗曹,孫權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這也是一種方法。方法雖然有別,但實質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弱勢力結成同盟,以抗強權。

這種辦法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恐怕自人類結合成社會的時候就開始了,到了戰國時代,就演變得愈加頻繁。同時也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叫做蘇秦,一個叫做張儀。蘇秦是合縱術的創始人,麵對秦國這個強敵,他在其他諸侯國中組織起合縱聯盟,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楚國六國的君主,解決了他們之間的糾紛,讓他們聯合起來,蘇秦就當上了“合縱長”,相當於今天的聯合國的秘書長。他把六國的縱約書投給秦國,從此秦國的兵馬15年沒有出兵函穀關侵犯山東六國。

後來,張儀幫助秦王搞開了連橫,又一個個地去說服燕、魏、趙、韓、齊、楚,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各國相繼與秦國建立了連橫關係。秦國采取了遠交近攻的辦法,一個又一個地消滅這些國家,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後關頭,還采取了“金錢攻勢”,用了三十萬兩黃金去行賄諸侯國的謀士與近臣,終於達到了滅掉六國、統一天下的曰的。

有一個“鏡頭”很有意思,也頗有啟示意義。諸侯國的謀士們相聚在趙國,搞合縱聯盟,準備進攻秦國。秦相應侯範雎對秦昭王說道:“大王不必為這件事擔心,現在我就要讓他們的合縱聯盟搞不成。秦國並沒有與諸侯國的謀士們結怨,他們聚在一起圖謀攻秦,隻是因為他們都想為自己謀求富貴而已。大王見過你養的狗嗎?一群好幾百條,有的臥著,有的起來,有的在走動,有的靜止不動,它們互不幹擾,和平共處。如果扔給他們一塊骨頭,它們馬上會互相咬得不可開交。這是為什麼呢?就是為了爭一塊骨頭呀。現在我們是丟骨頭的時候了。”於是,秦王讓範雎派人帶著樂隊和五千兩黃金,住到武安,大擺筵席,招待賓客,還沒等用完三千兩黃金,諸侯國的謀士們就開始互相爭鬥起來了。

當然,也有一些謀士是不接受賄賂的,秦國便派武士去把他們暗殺掉。一軟一硬兩手,就徹底讓六國的君臣們離心離德,再也無法聯合在一起了。

我們可以把“合縱一連橫”法稱之為人際關係中的通用行為公式,或者說是行動原則:弱勢的一方必然要建立同盟,才能與強勢對壘;麵對著弱勢的聯盟,強權一方必然會千方百計地去破壞這個聯盟,一個又一個地把那些聯盟者從隊伍裏拉出來,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而在這條合縱一連橫公式背後,還有一條原則,那就是利益原則,是這條利益原則左右著是合縱還是連橫。

劉備看到袁紹成不了大氣,便借口聯絡劉表,跑到南方來投靠劉表了。結果,在曹操重兵壓境的關鍵時刻,劉表不幸去世了,劉表的政權被蔡氏集團所控製,而這個集團最後又投降了曹操,弄得劉備如喪家之犬,無處可去,最後隻好逃到了江夏這塊劉表大公子劉琦的地盤上,暫時棲身。麵對曹操的繼續進攻,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聯合孫權的東吳集團,與曹操對抗。

在這個過程中,劉備集團最為擔心的是孫權集團內有投降曹操的傾向,如果孫權投降了曹操,那麼,劉各除了被俘或被殺,不會有另外的出路。

可是,在孫權的集團內部,的確有一個投降派,那就是以張昭為首的文臣隊伍,他就像我們在前麵講到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謀臣,他們與領導者的利益是不一樣的。孫權不敢投降曹操,怕被曹操殺掉,而他們卻不一樣。他們投降曹操隻是換了個主人,說不定還能升官;而一旦抵抗失敗,他們以及家小都可能身首異處。所以,他們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想說服孫權投降曹操。一旦孫權發生動搖,聽從了他們的意見,那麼也等於覆亡了劉備集團,所以諸葛亮的最大任務就是駁倒這些人的投降論,鼓舞起孫權抗戰的信心和決心。

果然,諸葛亮不負使命,用了各種方法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諸葛亮除了“舌戰群儒”,打嘴仗駁斥了群儒的投降論調之外,他又用激將法試出了周瑜的態度,並與他合力去勸說孫權抗曹。

在劉、孫兩家聯合抗曹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一個量的分析。

孫權說:“我不能讓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大約孫權的全部兵馬,也就是十來萬人,而曹操獲得了劉表的軍隊之後,有八十三萬人,我們把十萬這個基數看做是“l”,那麼,孫權的實力是“1”,而曹操的實力是“8”。劉備呢?按照諸葛亮的說法,雖然劉備有過長阪坡之敗,現有大量士兵逃亡,加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率領的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即一共有兩萬兵馬,但這肯定是誇大之詞。本來劉備就不足萬人,再加上曹操大兵的襲擊,估計最多也隻有五千兵馬,所以加上劉琦的兵力,他的實力指數是“0.15”。當然,孫權也需要這種聯合,以增強自己的力量。但是劉備的兵力如此之小,再加上他剛被曹操打敗,能否再戰也是值得懷疑的。因此東吳方麵看不起劉備的力量是情有可原的。實際上,赤壁之戰抗曹勝利之後,孫權看到了劉備實力不大,就想吞掉劉表原來的地盤,奪得荊、襄之地。這為後來導致劉備、孫權內鬥以及關羽敗走麥城埋了伏筆。

劉備在結盟時的實力指數

無論是戰國時代的諸侯六國的合縱,還是赤壁之戰前的孫、劉結盟,每一個加盟者的實力指數是不能不考慮的,在西方,這個指數被稱為“權力指數”。

什麼叫權力指數,其實就是一個人在一個集團內所具有的權威,在一個集團裏,你的話沒人聽,沒人理,說了也不算數,那麼說明你什麼權力也沒有:要是你說話“一句頂萬句”,就是說你有絕對的權力。當然,一旦擁有了絕對的權力,也就是一個專製集權的統治者了。

在提倡民主政治的西方,恐怕誰都沒有絕對的權力,連總統都會受到國會的彈劾,犯了罪同樣必須接受司法的調查,因此西方人認識到權力對於每一個人都是相對的。

相對的權力有一個獲得權力的前提,這個前提就是遊戲的規則。我們都知道,當一家股東控股達到51%以上之後,它就擁有了決定權,董事長是由這家股東擔任的,總經理由這家股東委派,一些方案隻有得到這家股東的同意方可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