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為什麼鬥不過連橫
在戰國的曆史上,合縱沒有鬥過連橫,最終是秦國滅掉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這是一個偶然嗎?抑或是一種必然?那麼,人們又要問:“為什麼孫權與劉備的聯合就成功了呢?他們一齊努力,促成了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大敗,這豈不證明了聯合的力量是巨大的嗎?”
其實,孫權與劉備的聯合,也是十分短暫的,同時,赤壁的勝利也是一時的勝利,而非長遠的勝利。這一點,從事後孫權與劉備的矛盾加劇導致孫權搶奪荊州、擊殺了關羽等史實都能看到,這也說明了從總體上來說兩大軍事集團的聯合是不可能持久的。
而《三國演義》的最終結局,就是身為大國的曹魏滅掉了孫吳與劉蜀,最終統一了天下。不過,這裏得加一點修正,就是曹魏的政權被司馬氏篡奪了,其實最後是晉得了天下,而晉政權實際上就是曹魏的延續。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十分簡單,秦國、曹魏(乃至晉)是一個完整的君權集中的國家,隻要這個國家不分裂,它的力量是統一的;而無論是六國、還是孫劉的聯盟,都是兩個乃至數個國家的聯合,它們各自都有一個獨立的體係,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與打算,它們形成的不是一塊完整的板塊,而是一個鬆散的結合體。在這些結合體中間,空當與縫隙是很大的,隻要這些空當被對立勢力抓住,加以離間和破壞,那麼這種聯盟就很容易破裂。
其實,正如上麵我們所講到的,就是在赤壁之戰這段短暫的時間裏,作為兩個集團統帥的孫權與劉備,就存在著相當多的矛盾與摩擦。具有“強大股東份額”的孫權對於“弱小股東”的劉備,不僅是欺侮,甚至還想把他們消滅掉。
整個過程,是通過周瑜的手來完成的,孫權隻是在幕後。周瑜敢於那樣做,基本上是孫權的意思,代表了孫權集團的最大利益。
表現之一是周瑜想殺掉劉備。
周瑜邀請劉備會麵,劉備隻準備了一隻快船,想要輕裝前往,關羽勸他:“周瑜是個多謀之士,你又沒有接到孔明的書信,恐怕其中有詐,不可輕易就去。”劉備說道:“我們已與東吳結盟,共破曹操,周瑜他要見我,我如果不去,就對同盟不利了,兩相猜忌,關係很難和諧,我還是去吧!”
周瑜設筵席宴請劉備,酒過數巡之後,很快就想行動(殺掉劉備),這時他才看到在劉備的身後按劍站著個彪形大漢。連忙問劉備:“這位眼生得很,是哪一個啊?”劉備說:“這就是我義弟關雲長!”周瑜很是吃驚:“就是當初斬顏良、殺文醜那位嗎?”劉備說:”是的。”周瑜頓時汗流浹背,不敢再作殺人之想,還連忙拿了一碗酒,去邀關羽幹杯。
由於關羽的保護,劉備才逃過一劫。當他與關羽來到江邊時,見諸葛亮正坐在一條小船上。諸葛亮說:“主公你知道今天的危險嗎?”劉備有些愕然:“不知道呀。”諸葛亮解釋說周瑜曾幾次要害他,因為有了關羽的保護,才讓周瑜暫收了殺心。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解釋,像是從鬼門關裏回到了陽間,才後怕起來了。
這是一場典型的“鴻門宴”,周瑜就像項羽,而劉備則像劉邦。劉備在周瑜麵前是十分拘謹小心的,他想見孔明,周瑜不讓見,他馬上不敢言語了。臨走時說等打勝了仗,他還要專程來向周瑜叩賀。這都充分看出了一個“小國之君”對一個“大國之臣”的態度,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劉備的實力不如人,實力的差異使他低人一頭。如果反過來是曹操這樣的“大國之君”與周瑜見麵,相信周瑜反而會變成劉備了。
表現之二是周瑜想要殺掉諸葛亮。
孔明借到了東風,周瑜很是駭然:“這個人有巧奪天地造化的法力、鬼神不測的技術!如果留下他,是東吳的禍根。應當及早殺掉,以免生他日之憂。”他立即叫來了帳下前護軍校尉丁奉、徐盛二將,要他們各帶一百人,一個走旱路,一個走水路,去誅殺諸葛亮。
可是,當他們趕到“七星壇”的時候,諸葛亮早就不見了。問及守壇的士兵,士兵說他已經披著頭發匆匆上船走了。兩員將領一個陸上,一個水裏連忙向前趕去,卻見一條小船,上麵載著諸葛亮,旁邊站著的還有趙子龍,正在前麵慢悠悠地行駛著。
徐盛見到對方的船上沒掛篷帆,命令兵士們趕快追趕,一定追上這條船。趙子龍見對方來勢洶洶,就張弓搭箭,射斷了徐盛船上的篷索。徐盛不敢再向前追擊,上岸去與丁奉會合,然後回報周瑜。周瑜既氣又惱,“這個人如此多謀,真的叫我寢食不安了。”魯肅隻得安慰他:“還是等破了曹操,我們再作打算吧!”
現在曹操這個大故當前,大家一同抗戰,等打敗了曹操之後,“卻再圖之”(魯肅的原話)。“圖”誰呢?當然是孫權要圖劉備,劉備要圖孫權。魯肅最後的這句話,既是孫權一方的共同心聲,也是劉備一方的共同願望。因此,這個聯盟一旦沒有了曹操這個強敵,他們必然分裂,必然要起內訌,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了。
這兩個集團矛盾的集中點,就是荊州這塊地盤。
荊州本為劉表所有。劉表死後,蔡氏集團投降了曹操。如果曹操戰敗撤出了荊州,那麼這塊無主之地必然會成為孫、劉兩家爭鬥的焦點,事後的局勢變化也證明了這一點。可見,這個聯盟在聯合之初,就潛伏著破裂的隱患。
如果我們把戰國時秦國的力量假設為“3”,而燕、魏、韓、趙這四國各自的力量較小,都定為“1”,楚、齊力量較強,都定為“2”。那麼,六國的合縱力量就是“8”,而秦國則隻有“3”,以“3”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戰勝不了“8”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是如果秦國能夠瓦解對方的聯盟,或者從對方的營壘裏拉過來兩個或三個國家,使自己的“3”變成了“6”,那麼,對方的“8”就變成了“5”,那麼,不但這個同盟被打破了,而且秦國利用各個擊破的原則,很快就可以消滅這六個國家了。於是,秦國采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即對遠方的國家講聯合、和平,對近鄰的國家發動攻勢,這種做法必然有利於秦國的連橫而不利於六國的合縱。
由此,我們就能得出這樣一條規律:堡壘是從內部被打破的——六國的失敗,不是敗在秦國的入侵之上,而是敗在內部的不團結上。同樣,如果秦國的內部也出現了分裂,它的這個“3”也是破裂的,那麼,失敗的一定是秦國而不是六國。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團結:一加一就不等於二而是大於二;如果分裂,一加一不等於二而是小於二。關鍵的關鍵,就看這個聯盟內部的團結程度和穩固程度。
聯盟中的這種規律,甚至可以反映到今天的世界局勢上。
如中東的巴勒斯坦,當來自以色列的外來危險加重之時,巴勒斯坦的內部就團結起來共同對敵,隻要外麵的壓力少了一些,法塔赫與哈馬斯兩派的鬥爭就激烈了起來,以致發展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所以我們說,“合縱”是弱國必然要采用的最佳策略,而“連橫”也是強國常用的謀略。然而,“合縱”在較短的時間內可能會取得勝利,但從長遠而論,“連橫”是必然會占據上風的,原因就是“合縱”國家之間的內部矛盾在起著主控作用,在分化著他們的團結,最終導致“合縱”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