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結盟——孫劉抗曹的唯一出路從桃園三結義到孫劉聯盟(2 / 3)

但是,在一家非常大的公司中,往往不可能讓獨家股東或公司的個人資產控股達到51%以上。就是比爾·蓋茨的資產,在微軟中也隻能占到19%。如此一來,就隻好由幾個老板、幾個股東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同盟才能解決問題。

在美國議會中,也同樣如此。是民主黨占據議員的51%,還是共和黨占據51%,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如果總統是共和黨人,而議員也被共和黨控製,那麼總統的議案就容易被通過;反之,則會處處給總統掣肘,總統很可能寸步難行。

遊戲規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群體裏是不一樣的。議會裏通過議案,可以定為簡單多數同意就獲通過,也可以定為2/3的票數通過才算數。不同的遊戲規則就有不一樣的玩法。然而,不管你的規則如何,人們努力的目標,都是為了爭得更大的說話權(主宰權)、表決權、控製權,最後的目的是為自己的黨派、集團甚至個人贏得更大的利益。

於是,西方的經濟學家就對聯盟中誰會有更大的說話權的問題作了如下的研究:

我們假設,一個資本家,有5個兒子,他死時,將他的遺產公平地分給了這5個兒子,他們每個人都占據了20%的資產。

隨著歲月的流逝,有的兒子守土有方,經營有道;有的兒子則是沒有出息的敗家子。如此一來,他們的股份就開始變化了。現在,老大的股份擴大,在每個兄弟那裏購得了3個百分點。於是,老大的股份增至32%,老二、三、四、五這幾個兄弟都剩下了17%的股份。

在一般人看來,由於老大的資本增多,股份變大,他的權力指數無凝也是增加了,但其實不然。這一點讓我們來慢慢解釋明白。

狡猾的老大在資產更加充足的情況下,向他的兄弟們提出,想再收購他們每人一個百分點的股份。他的弟弟們誰也沒有在意,同意了這個要求,又各賣給他一個百分點。這樣,老大的股份就變成了36%,而他的弟弟們每人隻剩下16%。

按照通常的看法,從32%變成36%,事情沒有發生質變,仍然是漸變,因為老大一家仍然不能控股,不能一個人說了算。其實不然。

西方經濟學家是這樣說出其背後的奧秘的。

本來,具有32%的老大與任何一個兄弟建立聯盟(再加17%)之後,所擁有的股份都隻能達到49%,還沒有達到51%,他必須再聯合一個兄弟才能超過51%,才能得到決策權。而對於除他之外的弟弟們而言,任何三家聯合(17%+17%+17%)都樣能達到51%,同樣可以擁有決策權。因此,盡管老大從20%增加到32%,一下子增加了12個百分點,但這12個百分點沒有多大的意義——這時的老大與其他兄弟的權力指數是一樣的。

而後來增加的4個百分點就大不一樣了,擁有36%股份的老大,隻要與任何一個兄弟建立聯盟(再加上16%),就變成了52%,他就可以說了算了。

我們知道,每一個股東都有各自的打算,需要聯合的股東愈多,事情也就愈難辦。因此,小股東根本沒有優勢,隻得聽任大股東的宰割。因而,聯合三家要比聯合兩家困難得多。老大的股份隻要增加了這4個百分點,他就隻需聯絡一個兄弟,或者說隻需要一個兄弟與他沆瀣一氣,他就可大權在握了。

所以,具體的權力指數可以這樣來描述:是兩個結合也好,三個結合,或者是四個結合也好,結合一次的權力指數為1,能結合幾次它的權力指數就是幾。

這樣算起來,在20%增長到32%的幅度上,老大的權力指數沒有發生變化,依舊同其他兄弟一樣擁有相同的權力指數,唯獨後來增加了4個百分點後,他的權力指數一下子就占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在股份逐次增加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上,隻要股份稍有變化,權力指數就會發生突變。這種情況對於手中沒有股份的普通老百姓是不會去研究並重視這些問題,但久在商場上滾打的企業家卻是相當重視的。一旦他的股份接近這個臨界點時,為了得到突變狀態下的幾個百分點,他甚至會花比股票的實際價格多幾倍的錢,去買到這些股份。

如果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孫權與劉備集團的聯合上,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按照實際的權力指數(實力指數),劉備的實力指數很低。他新近打了敗仗,又沒有安頓好自己以及與敵周旋的根據地,劉琦的那一萬兵士還不能完全算是劉備的人馬,這樣看起來,他在聯合之中的實力指數頂多是0.1,而孫權是1。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在一家股份公司中,一個股東的資本占據了90%,而另一個股東僅占10%,那麼,這個小股東就隻能任由那個大股東說了算了。所以,在赤壁這場各方麵都不對稱的戰爭中,長江以南的聯合集團就是孫權與周瑜說了算;劉備既無說了算的權力,也無軍隊出現在正麵戰場上,隻能作為後備軍或策應部隊,敲敲邊鼓而已。

因此,諸葛亮作為劉備派駐到東吳的代表,開始是很受氣的。

當周瑜帶著部隊到達了離三江口還有五六十裏的地方依山結營之後,他自己住在中心大帳之中,而孔明隻能在一葉小舟中安身。這個時候,周瑜把諸葛亮叫了來,對他說道:“以前曹操兵少,袁紹兵多,而曹操反而勝了袁紹,是因為先斷了烏巢的糧道。現在曹操的兵馬有八十三萬,我們隻有五六萬,怎麼能對抗他呢?也必須先斷曹操的糧道,然後才可以破它。我已經探得曹操的糧草都屯於聚鐵山,先生久居漢上,熟知地理,我要請先生與關、張、子龍等人一起,我也派千人協助,星夜往聚鐵山去截斷曹操的糧道。我們都是各為其主,請你不要推托。”

話雖說得客氣,卻是內含著“骨頭”,在這段話語裏,我們看到了這樣幾個方麵的意思:

首先,你們劉家陣營也該為這次戰爭出一點力氣了,去截糧草吧!如果兵不夠,我可以借給你們一千人。

其次,這次行動你不是為我們幹的,而是為你主人劉備幹的,你為你主人幹事,總不該推托,不去執行吧?

最後,你們一切都得聽從我周瑜的調令,不但不能推辭,而且要是完成不了任務,我還要處罰你們。

事實上,這是周瑜想害諸葛亮的借刀殺人計。事後諸葛亮對魯肅說道:“周瑜要我去斷曹操糧道,其實是想借曹操之手殺我呀。曹操這個人足智多謀,他平生就專會切斷人的糧道,這次他豈能不以重兵防備而讓我們去劫?就是周瑜自己去劫,也必定為他們所虜。所以我們應當先決水戰,挫敗北軍銳氣,再尋找妙計破之。希望子敬將我的話告訴周瑜。”周瑜聽了魯肅的傳話,搖首頓足日:“這個人的見識勝我十倍,今天如果不除掉他,將來必定是我國的禍害!”

由此看來,兩國或者數國的聯合,都是誰的力量大誰當老大,誰就能說了算的。按照一般的道理,周瑜是東吳的都督,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兩者是“平級幹部”,周瑜不能向諸葛亮發號施令,而即使下了命令,諸葛亮也是可去可不去的,沒有非遵守命令的必要。然而,身處弱勢的諸葛亮,在周瑜的營壘裏卻處於被支使的地位上,受氣是難免的。隻不過或者是作者羅貫中把諸葛亮寫成了神人,他在與周瑜共同的決策之中屢屢想出了絕招妙法,因為他個人的努力而增加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指數。但我們可以料想到在這種境況下諸葛亮的真實生活一定不容易。所以,我們在看到諸葛亮遊刃有餘地化解這樣的糾紛、而且充滿著智慧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他的無奈與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