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粉絲經濟的四個新思維(4)(1 / 3)

自媒體

智庫百科對“自媒體”的定義是:“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它是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也叫‘個人媒體’。”自媒體包括BBS(電子布告欄係統),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Group Message(手機群發)等。

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裏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裏麵對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係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到現在為止,自媒體可能還要加上微博、微信訂閱號、來往公眾號、新聞客戶端等新的渠道。那麼,在這些新的自媒體麵前,企業如何進行有效的利用呢?之前那種品牌廣播的模式是不是要顛覆呢?

品牌自媒體

在當前個體主導和消費者聲音為主的時代,企業的品牌媒體該如何定位:是繼續由品牌主導和控製傳播,還是由消費者發聲?消費者的聲音有好的也有壞的,負麵聲音怎麼辦?麵對負麵的聲音,企業是逃避還是嚴防?

傳統企業的市場營銷部門進行的傳播和廣告,都強調以品牌為主導,以“推”的形式進行品牌傳播,這在網絡時代已經很難調動起消費者的關注和參與,而且顯得冷冰冰的。如何才能讓一個企業的品牌故事更加具有人性化、個性化和鮮活的調性?

現在的企業品牌麵臨的,不再是傳統媒介,而是以人為本的社交媒體和以智能終端為介質的移動互聯網,其具有反傳統的碎片化、移動化和社交化的特點,而且即時即地發生,時間和空間的特征也迥然不同。在這個時候,如果企業還是通過傳統的傳播流程、傳播規範、審批發布模式和企業發言人機製的方式來進行品牌傳播,就不能適應這種新媒體的節奏。

什麼樣的模式和組織結構更適合新媒體的節奏呢?或許,企業的品牌要考慮放權,不再是大一統的集權決策,而是下放到體現某個品牌特性或者主題的小團隊,甚至是員工個人,由他們形成全員參與的新媒體,建立更具個性化和更鮮活的品牌形象。當然,這樣做很難控製,容易有風險,但是固守和僵硬隻會讓品牌在新媒體中越來越像一隻笨拙的大象,最終被消費者遺忘。

全員參與,是以不同的個體角色或者團隊出現,這種品牌自媒體需要一種扁平化的協作機製。從高管到主題小團隊,再到員工個人,形成一個品牌自媒體的梯隊,並能夠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去闡述一個共同的品牌故事,描繪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又把自己所有的具有人性化、個性化的內容充分地發揮出來。這樣的品牌自媒體組合是可以在浩渺的新媒體中,讓企業的品牌發出自己的聲音的,企業可以用這種個性化、中性的聲音中和或淹沒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品牌自媒體不能隻依靠品牌部門的策劃團隊,團隊在新媒體上的行動是有限的、被動的,不如讓品牌的全員有序地參與進來,構建一個品牌自媒體矩陣,遙相呼應,形成一個多維度的品牌故事。

粉絲自媒體

企業還有一塊自媒體陣地就是粉絲自媒體,從傳統角度來看,消費者的自媒體似乎很難形成對品牌的傳播和分享。但由於目前企業構建了粉絲社區平台,就可以有效地鼓勵消費者在平台上進行自組織的活動來發展,從而可以進一步構建粉絲社區平台上的自媒體機製,激勵消費者參與到粉絲自媒體的體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