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女兒的內心世界
要教育好女兒,父母就必須了解女兒,但如果要想了解女兒,就必須真正地走進她們的世界。許多父母在遇到女兒叛逆的態度時,大都會搖頭大吐苦水:女兒到底在想些什麼?她為什麼都不肯告訴我?這時候,父母就需要打開女兒的心門,探一探她們的內心世界。譬如,父母可以在空閑的時候,多陪陪女兒聊聊天,讓她們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要多聽女兒說話,鼓勵她們,再告訴她們道理,而不要過多的責難她們、嗬斥她們;要尊重女兒的決定,並且支持她們的選擇,使她們知道父母的關心和理解。
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找到與女兒交流的共同語言,做孩子的老師;要多抽出時間和女兒在一起玩、一起看電視、一起談論她感興趣的話題等。做到真正地了解女兒,才能更好地教育女兒。
女兒的孤獨你了解嗎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鄰裏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許多父母還總是讓孩子拿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還有的父母怕孩子出去後被人欺負,或者是學壞,出於這樣一種過度保護的心理,所以並不鼓勵孩子到外麵去玩。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非常孤獨的。尤其是女孩子,她們性格內向,不善與他人交往,更易形成內心的孤獨感,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給予更多的關注。
昨天,女兒期中考試的卷子發下來了。有這樣一道題:設計一個采訪媽媽的情節,並寫出采訪後自己想說的話。女兒在“采訪設計”這樣寫道:媽媽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那時媽媽家很窮,可她學習很刻苦,每天堅持上學,一天都不落下。媽媽家裏有兄妹四人,每個人都考上了大學。在“自己想說的話”一欄裏,女兒除了“向媽媽學習刻苦學習的精神”外,還有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沒有弟弟、妹妹?”
女兒的話讓我感到很震驚,我發現自己竟然忽視了她的心聲:她很孤獨,她希望自己有個弟弟或者妹妹。
早在三四歲的時候,女兒就哭著向我要一個弟弟,並承諾好吃的、好穿的都可以給弟弟,一定不爭搶,可我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答應。後來,女兒看哭喊無用,便不再哭鬧了,隻是每每看到雙胞胎就羨慕得很,總問我:“媽媽,你為何當初不生一對雙胞胎?”五六歲上學後,女兒看到很多同學都沒弟妹,就開始喜歡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隻要有賣的就哭喊要買,每次理由都很充分,說自己沒有弟妹,這些動物可以陪她玩,心裏話可以和它們說一說,不然她太孤獨。可是,我和老公都很忙,哪有時間飼養小動物,一個女兒就夠我們焦頭爛額的了,再說小動物身上有病菌,不衛生,也不利於健康,所以一直沒能幫女兒完成心願。因為這些,我們覺得對不起女兒,所以一直盡可能地抽出時間來陪伴她。
直到昨天,看了女兒的試卷我才明白,女兒心裏的孤獨不是我們的陪伴就能解決的。晚上,我在寵物醫院給女兒買了一隻好養又幹淨的蝸牛,女兒寶貝得很,看動畫時都放在身邊,沒事時就和蝸蝸(女兒給她的寶貝取的名字)聊天,逗它玩。可是今天清早,老公去陽台看蝸蝸時發現它不在了,四處尋找時,卻發現女兒把蝸蝸放在自己的床頭了。
——北京齊女士
不要讓女兒有孤獨感
孩子對環境的認識與大人不同。在一個家庭裏,父母諳於世故的交談,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而當孩子津津有味地和父母談自己的趣事時,她們又往往表示冷漠。孩子與孩子之間才最有共同語言,他們在一起嬉笑、打鬧。因此,我們做父母的要為女兒創造一個熱鬧的環境。
◆做父母的對女兒講述的事情要滿腔熱情,悉心聽取,絕對不要急於當裁判,更不能表現出煩躁情緒。如果父母能專心致誌傾聽女兒講述她們所感興趣的事,父母和女兒的心就貼近了,女兒就不會那麼容易感到孤寂。
◆晚上常常是孩子出現孤獨感的時候。因為在這個時間裏,小夥伴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失去夥伴的孩子就會變得焦躁不安,她們渴望父母和她們親近,以此來彌補心靈的孤獨。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這種心情,並引導孩子獨立玩耍,久而久之,就可使孩子擺脫孤獨。
說教不如身教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一麵鏡子,正麵積極的模範作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的父母在親朋好友的聚會中表現沉默寡言,孩子看在的眼裏,記在心裏,這種間接的暗示會讓孩子養成孤僻、不願與他人交往的習慣。而當父母在公共場合大方、健談、開朗時,一旁的孩子耳濡目染,會隨之仿效,孩子就很容易養成開朗、大方、樂於與他人交往的好習慣。
讓女兒在遊戲中遠離孤獨
遊戲是孩子通過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活動。通過遊戲,孩子的內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在遊戲中,孩子的動作、思維、語言、品質、情感會得到最大的發展。因此,父母有目的地和女兒一起遊戲,很容易幫助女兒擺脫孤獨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