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好習慣成就好女兒(4)(2 / 3)

當孩子問起家庭收入及經濟狀況的時候,永遠不要對孩子說謊。有時候孩子提出的問題或許代表了孩子想要了解的另一層意思。比如“我們家是不是很有錢?”真正的意思是“我會不會像我們班的同學×××那樣,有那麼多的名牌衣服,有那麼多的零花錢?”在這種情況下,家境並不寬裕的父母應當告訴孩子自己的收入,教育孩子不要和別人攀比。如果孩子堅持要買一件名牌衣服,父母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咱家買不起!”同時教育孩子懂得要使生活過得更好,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將來要靠自己自食其力。盡管孩子不必了解家庭經濟的具體狀況,但是家庭經濟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應讓孩子徹底明了。父母畢竟不是孩子的“銀行”,父母應該把自己有限的財產向孩子交底,孩子反倒會珍惜父母辛苦掙來的每一個小錢。

然而,有些有錢的家庭往往無法處理好錢的問題。父母一方麵把自己的錢“掩埋”起來,一方麵又在各種場合炫耀自己的財富,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掘金人的貪婪心理,孩子往往會訴諸極端手段以求解決對金錢的渴望。

讓女兒了解父母的工作

未成年的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錢是從哪裏掙來的,怎樣掙來的,並對父母給予的每分錢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父母可以為女兒創造條件,讓她們懂得勞動和收獲之間的關係,鼓勵女兒利用假期時間去參加公益勞動或者勤工儉學,體會勞動的艱辛和父母掙錢的不易。當你帶領她們參觀自己工作的場所,特別是體力勞動者那些流血流汗的掙錢場所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會給女兒的幼小心靈產生一種震撼效果。你的辛勞會在女兒所觸摸到的世界裏得到補償:那就是孩子會更熱愛你的工作,熱愛你的生活,熱愛你所帶來的財富,並和你一起攜手去贏得有限的人生!

一位中學生替年近50歲的父親送了一天報紙以後說:“當我爬完最後一戶的樓梯時,我隻有一個念頭,我再也不會用父親一天的工作報酬去打一次遊戲機了!”

讓女兒學會理智消費

隻要孩子在社會上獨立生存,就必然要與錢打交道。所以當孩子手裏有了錢,父母就應該指導孩子如何使用這些錢,教孩子學會用錢,理智消費。

要訓練女兒有計劃地使用錢,父母最好是和她們一起製訂出一個消費計劃。讓女兒自己去訂計劃,父母不必直接幹預,但要對女兒的計劃進行監督、檢查。這樣,女兒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養成好習慣,懂得預算,懂得把錢花在刀刃上。同時,父母還要教育女兒根據需要計劃購物,告誡其用好每一件東西。買東西是為了使用,這是不言而喻的。沒有用的東西堅決不能買,應當作為家庭的一條規矩。

一位母親曾帶著6歲的女兒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為了買一套物美價廉的餐具。最後,母親把省下來的10元錢買了一個女兒向往已久的卷筆刀。這位母親的做法使女兒了解了什麼是價格差,什麼是明智消費。這樣,女兒在自己支配錢的時候也會注意節儉。

讓女兒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在當代社會裏,教給孩子科學的理財方法是每位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父母要在實踐生活中培養、訓練女兒的理財能力,要教女兒養成儲蓄的好習慣。可以說,從小沒有“儲蓄罐”的孩子是不健全的孩子。父母要培養女兒把屬於她們的零錢存進“儲蓄罐”,這能使她們養成節省“自己的錢”的習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個孩子每年春節收的壓歲錢也會水漲船高,上千元已非常普通,上萬元也已算不上是新聞。過去收的錢少,給孩子當零花錢就是了;現在錢多了,如果再放手不管,不但會造成浪費,而且還能助長孩子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

當女兒手頭的錢比較多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女兒一起,拿著家庭的戶口簿,到銀行以孩子的名字開立一個活期結算賬戶,如果過去的壓歲錢是以父母名字存儲的,這時也可以轉到女兒自己的賬戶上。如果女兒經常存取款,還可以同時辦理一張與存折配套使用的銀行卡。同時,父母可以借機教女兒一些理財小常識。比如,定期儲蓄比活期儲蓄利率高,活期儲蓄比定期儲蓄取款方便等。如果過去存儲的壓歲錢正好到期,這時可以教孩子明白利率、本息等概念,讓孩子知道,如果連續存儲,壓歲錢的本息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建立孩子自己的理財賬戶,能幫助她們樹立理財責任感,形成積累財富的良好習慣。

父母讓女兒從小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並不是說就要提倡節衣縮食。因為消費可以分成必需和非必需及可替代幾部分,養成了良好的消費習慣,就能對其分別加以控製,合理安排收支平衡,將浪費盡可能地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