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好習慣成就好女兒(1)(1 / 3)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將使其受益終身,而不良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我們知道,心理上的行為習慣左右著孩子的思維方式,決定她們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行為習慣左右著孩子的行為發生,決定她的生活起居。然而,許多父母在對自己的女兒實行家庭教育時,總是一味地追求成功,殊不知良好的習慣才是邁向成功的階梯。

養成無小事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曾說過這樣的話:“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一個人養成好習慣不容易,但好習慣一旦養成了,就能使其終生受益。的確,讓女兒養成好的習慣,對她們今後的人生是大有好處的。

女兒今年10歲了,她長得很漂亮,學習成績好,是老師公認的好學生。然而,女兒也有很多的缺點,譬如早上不愛起床,吃飯還挑食,做作業不專心等。我們每天都要說她好幾遍,可是卻沒什麼效果。

最讓我擔心的是女兒那個磨蹭的壞習慣。每天放學回到家後,她總是慢悠悠地從書包裏拿出書,接著擺在桌子上,然後又磨磨蹭蹭地拿出筆,就那麼點事,她能用去半個小時。有一天,女兒放學回到家,我和她媽媽都出去了,隻有奶奶在家。沒有了我們在旁邊督促,女兒更是放肆了,剛寫不到幾分鍾的作業,就開始去找零食吃,吃完後又看了一會兒電視,然後再拿起筆,寫了沒多長時間,就又開始聽音樂,邊聽邊寫,慢慢悠悠,寫寫停停,停停寫寫。本來一個小時就完全能做完的作業,結果寫了三四個小時。

女兒還喜歡發脾氣。一次,她正在做著作業,可電視裏正在播放著她最喜歡看的動畫片,她二話不說,丟下筆,坐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不管爺爺奶奶怎麼勸她,就是不聽,還是照看無誤,爺爺奶奶也沒辦法。等到她媽媽回來後,她還在看,她媽媽氣得把電視關了。這時,女兒就大哭起來,耍起了小公主脾氣,到了吃飯時間,不管誰來叫就是不吃,非要再看動畫片,不然就不吃飯。

還有一次,家裏來了一位小客人,小客人非常喜歡她的洋娃娃,她媽媽就把洋娃娃拿給小客人玩。當女兒回到家看到小客人在玩自己心愛的洋娃娃時非常生氣,大聲對小客人說:“誰讓你玩我的洋娃娃的,還給我。”說完就把洋娃娃搶了過去。

我一直想,小孩子不是天生這樣的,我們做父母親的是有責任的,我們不應該失望和放棄,可又不知如何才能讓她改掉這些壞習慣。

——新疆江先生

及時糾正女兒的壞習慣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習慣是由一個人行為的積累而定型的,它決定人的性格,進而成為決定人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說,好習慣可以把人引向光明的前途,壞習慣則把人領向黑暗的深淵。因此,對於女兒身上的壞習慣一定要及時糾正。

因為很多小孩子的壞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一般情況下,父母可以在孩子壞習慣出現後立即進行糾正。例如發現女兒不洗手就吃東西,就要及時給她們講明“病從口入”的道理,並督促她們洗手。

做好女兒的榜樣

經常聽到有許多父母喋喋不休地對孩子講要努力學習、要多學知識,而他們自己卻從來不以身作則來教育孩子。因此,與其對孩子進行空洞的說教,不如親自去做。

女兒的第一課堂是家庭,而父母則是她們的第一任老師。女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專家,而父母則是女兒模仿的首要對象。女兒身上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裏模仿來的。做父母的應當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父母勤勞儉樸,家務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女兒也會勤於家務,一絲不苟。相反,如果父母平時馬馬虎虎,亂放東西,家裏亂七八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女兒當然不會養成好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麵鏡子,其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效仿的對象,所以孩子的良好習慣與父母息息相關。

告訴女兒正確的做法

每個人的進步都是養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的過程。所以,幫助女兒養成好習慣的過程是讓女兒知道該怎麼做,而不是讓她們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如:不愛起床,要分析是否睡得太晚了?在保證睡眠時間的前提下,與女兒規定起床時間;針對吃飯挑食,要規定愛吃的可以多吃一點,不愛吃的可以少吃一點,但不可以不吃,要懂得身體發育需要多種營養,懂得各種食品的來之不易等;解決做作業不專心,可以要求女兒在做作業前做好準備:先把筆、紙、書、字典、橡皮等準備好,一旦開始做,就要集中注意力,認真做好,而且做完馬上檢查。

好習慣需要父母做具體引導

在培養女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時,父母必須要有耐心。孩子年齡小,光講大道理不行,必須具體引導。現在獨生子女多,不少孩子從小嬌慣,上了小學連起碼的生活經驗都沒有,如果不給以具體指導,很難形成良好的習慣。有些事並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家長沒有教。例如,要孩子養成衛生習慣,就要教孩子如何刷牙、洗臉、洗腳,如何疊被、擦桌子、掃地等。如果父母不手把手地教,孩子刷牙就可能橫著刷而不是豎著刷,洗臉、洗腳就會弄一地水,擦桌子就亂抹,而擦玻璃就會越擦越髒。所以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時父母必須具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