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塑造女兒的好性格(3)(3 / 3)

回家後,我問她剩下的錢幹什麼用了,她竟然騙我說不小心丟了。後來有一天,我為她洗衣服時,突然發現她的口袋裏有一張肯德基的小票,才知道她在撒謊騙我。當時,我特別生氣,不知道該如何教訓她才好。

到了晚上,她從學校回來後,我拿著那張小票給她看,原本以為她會老老實實地低頭認錯的。可她依然說那錢是她的壓歲錢,以前那50元錢確實掉了。說這話時,還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拒不承認。

當時,我明知道她是在撒謊,可孩子這麼大了,我也不好動手打她,但心裏卻感到特別難受。我不是在乎那50元錢被她用在吃零食上,可孩子這樣撒謊,而且拒不承認自己的錯誤,真是一件讓我傷心的事情。要是對這事不了了之,我又怕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加肆無忌憚,長大後不知道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上海劉女士

打罵無法改正孩子的錯誤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更正的過程。孩子犯錯誤是難免的,重要的是當孩子犯了錯誤後,做父母的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教育她。

有許多家長的性子特別急,當孩子犯錯時,不給孩子解釋的時間和機會,先打罵一頓再說。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是很自私的,打罵孩子僅僅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怒氣,緩解自己的情緒,絲毫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有時孩子犯錯並不是出於本意,而是想幫助父母做點事,隻是由於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不夠才犯錯的。比如有個小女孩本想幫父母洗碗,卻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如果父母不聽孩子解釋而打了孩子,相反會使孩子形成膽怯、退縮或者是叛逆、攻擊等不良心理。

所以,要想改正孩子的錯誤,最好是讓孩子學會反省。這樣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錯誤再改正效果會更好。

台灣作家三毛生長在一個經濟並不寬裕的家庭裏。每個孩子每月隻給一塊錢零用,而且這一塊錢也沒有完全支配的自由,還得由大人監督著使用。過年得的壓歲錢,大人要收去做學費和書錢。三毛的這種經濟狀況遠遠滿足不了她在玩遊戲時永遠取勝的需要。有個星期天,三毛走進媽媽的臥室,看見五鬥櫃上有一張耀眼的紅票子——5元錢,她的眼睛一下子直了。5塊錢在當時相當於一個小學教師的月薪。有了它,能夠買多少糖紙啊!三毛的腳一點點地向紅票子挪去。當她挪到能夠抓住那張票子時,突然像聽到有人吼了一聲,嚇了她一跳。她很快定下心來,目光掃視了房門口後,猛地伸手一抓,將紅票子抓到手裏,雙手將它捏成紙球,裝進了口袋。

吃中午飯時,媽媽自言自語地說:“奇怪,剛才放在五鬥櫃上的一張5元錢怎麼就不見了呢?”姐姐和弟弟隻顧吃飯,像沒聽見。三毛有點坐不住了。她搭腔道:“媽媽,是不是你忘了放在別的什麼地方了?”這一關過去了,但到晚上脫衣服睡覺時,三毛害怕了,她怕媽媽摸她的褲袋。當媽媽伸手拉她的褲子時,三毛機靈地大叫:“頭痛!頭痛!我頭痛呀!”三毛的這一手還真靈,媽媽顧不上拉她的褲子了,趕快找到溫度計讓她夾在胳肢窩裏。當她和父親商量著帶三毛看醫生時,隻見三毛半斜著身子,假裝呼呼地睡著了……

過了一天,三毛被拉去洗澡,媽媽要脫她的衣服,這一次三毛應付的方法是哭。媽媽見三毛不讓自己給她脫衣服,便叫傭人來侍候三毛。在換衣之際,三毛迅速地把5塊錢從褲子口袋轉移到手心裏。在洗澡的整個過程中,她都死死地捏著那5塊錢。三毛一麵洗澡,一麵在腦子裏策劃如何扔掉這個弄得自己坐立不安卻又不能繼續背下去的包袱。在她轉動小心眼的時候,時間不斷地流逝,外麵等著洗澡的人把門敲得咯咯響。管它呢,就這樣辦了。浴室門一開,三毛箭一般地跑進了母親的臥室,不等穿好衣服,便將手裏那塊燙嘴的“小排骨”扔進了五鬥櫃和牆的夾縫裏。

第二天早晨,三毛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驚訝地大叫一聲:“哎呀,媽媽!你的錢原來掉在夾縫裏了!”全家人相對一笑。媽媽給三毛找了個台階下,她說:“大概是風吹的吧。找到了就好!”後來姐姐和弟弟向三毛透露了一個秘密——我們都偷過家裏的錢,爸爸媽媽也都知道。這一次爸爸媽媽也是在等著你自己拿出來。三毛好後悔,原來大家一直在觀看自己演戲。

可見,當女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如果批評過於嚴厲,會挫傷其自尊心,甚至引起反抗。如果父母能主動地關心她們、親近她們,給她們以家庭的溫暖,給孩子犯錯的空間,說不定就會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改正了。

在生活中,當女兒犯了錯誤時,父母必須從愛護孩子出發,可以既嚴肅又中肯地指出其錯誤所在,也應當幫助她們找到改正的辦法。這樣做,一般就可以使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不再重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