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不疑是宣後撫養長大的,他與太子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在太子被廢黜的陰謀中,淩不疑扮演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
他看透了太子不適合為人君的問題,並以此為由推舉三皇子接替太子之位。
宣後深知,不合格的太子會讓家族陷入危險境地,她為了救太子,自願選擇廢黜自己,讓越妃接替皇後的位置,從而確保太子的安全。
宣後明白,隻有廢黜了自己,太子才能幸免於難,三皇子也能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太子,這是唯一的出路。
她是一個充滿慈母之心的女性,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願意犧牲自己的地位和幸福。
宣後是一個被命運束縛,無法選擇自己人生的女性形象。
她被迫與文帝結合,成為皇後,卻無法獲得文帝的喜愛。
麵對夫妻之間的冷淡和皇後的束縛,宣後無法快樂地生活。
盡管她充滿智慧和善良,備受人敬重,但最終還是被廢黜了。
這或許也是宣後最大的不幸。
宣皇後少時寄居在舅父乾安王家,由於長期寄人籬下,她心裏無形中多愁善感,憂鬱寡歡。
但她溫婉端莊,賢良淑德,同時也溫和慈愛,她有水的溫柔,也有如水的憂愁。
宣皇後很小的時候,家道中落,不得不去舅父的乾安王府。
舅父要她嫁文帝,她不得不嫁。文帝要立她為後,她不得不受封。
沒有人問過她心中的想法,也沒人知道她想要什麼。
宣皇後一生沒有自由,事事由人主張,一輩子都是被人推著走。
她一直以來如同提線木偶,被命運左右著,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人生。
太子子昆宅心仁厚,為人和善,性格比較柔和軟弱。
太子把手中的兵權全部交給淩不疑,結果淩不疑其實是三皇子一派的,並且淩不疑為了向淩益報仇,私自調走東宮的兵馬,架空了太子。
太子這樣的人當個著書立說的大儒綽綽有餘,但是不適合當皇帝,他不像三皇子那般果斷英明,也沒有君臨天下的風範氣度。
那麼這和宣皇後自請廢後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要廢儲君,必然要安上罪名,那麼這樣一來太子就會有危險,還有可能性命不保。
如果宣皇後不是皇後了,再等過上一兩年過渡,讓子昆太子以禮法不合的名義自辭儲位,這樣太子就不會有什麼危險。
宣太公當初讓出萬貫家財給其弟,純是發自真心,太子心中其實也想讓出儲位。
可是如果宣皇後還是皇後,那麼廢黜了太子,接下來就應該立二皇子為儲君。
二皇子雖然也是宣皇後所生,但他還不如太子,至少子昆太子仁厚心善。
所以,隻有廢了宣皇後,立越妃為皇後,三皇子子端才能順理成章的進主東宮。
所以宣皇後一為了江山社稷,二為了太子的安危著想,自請廢後。
乾安王當年安排宣皇後嫁給文帝時,這不是她心中所願的,她也知道文帝對她的感情是敬重來得多,比不了他對越妃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