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 讓男孩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有一個8歲的小男孩在日記裏寫道:“爸爸媽媽都說我是太陽,可是我寧願做星星。因為星星有好多好多朋友。”星星不會孤獨,星星會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努力發出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共同組成美麗而迷人的星空。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男孩們手拉著手,互助友愛,建立充滿愛的世界嗎?
現在社會正處於知識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些競爭並不是靠個人的單槍作戰就可以取勝的。團隊精神在競爭中越來越重要。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獨生子女比例驟增的今天,每一個男孩好勝心都很強,都想勝過他人。遺憾的是,這些男孩大都缺乏合作意識,缺乏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基本技能,這種狀況與我們所處的需要合作意識的信息時代甚不合拍,十分令人擔憂。
馬特洛索夫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應該幫助男孩克服自私的心理,讓男孩走出狹隘的自我空間,那樣,他們會得到更多。
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他們向往擁有一個能讓自己放鬆、能給自己任務、能讓自己感到自豪的集體。但很多家長似乎意識不到這一點,現在獨生子女增多,男孩先天就失去了和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機會,等男孩有了自己的活動能力之後,家長們又出於安全的考慮,總是把他困在家中。有的父母為了使男孩不添麻煩,將其關在屋子裏。結果,男孩因為從小不能和夥伴們一起玩,從小缺少交流經驗和處世知識,長大了就不善於和人相處,不善於交際,羞怯靦腆,甚至孤僻、不合群。如果你的兒子被你剝奪了集體生活的權利,那麼他肯定是一個不會處理團體關係、缺少團體意識、將來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係的人。家長應鼓勵男孩大膽地交朋友,參加各類社交活動,大膽地與同伴、好友交心。男孩隻有通過與同伴的交往,才能消除心中的不快,才能增進友誼,改善人際關係,發展個性。
若想讓男孩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應該鼓勵男孩參加團體活動或遊戲,在活動中,鼓勵男孩擔任團體領導,鍛煉男孩的組織能力和統籌能力。男孩在和小朋友合作遊戲的時候,往往要體現出很大的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對人際關係局麵的控製能力。多讓男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但能夠在遊戲中鍛煉他的團體合作意識,還能夠訓練男孩對人際關係的協調處理能力,男孩的性格也會變得開朗活潑,容易與人相處。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幫助男孩在集體活動中做得遊刃有餘呢?
1.指導男孩識別他人的情緒
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又叫移情,即能夠通過他人發出的細微信號,敏銳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要讓男孩學會利用察言觀色等手段,洞悉、辨別、評價別人的情緒,這是理解他人,與他人溝通並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
2.教會男孩理解他人的情緒
在感知、覺察他人情緒、想法和感受的基礎上,培養男孩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即建立同情心,使男孩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體會他人投射給自己的情緒並產生共鳴。理解是正常交往的前提。僅從“我”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行為,這是現代獨生子女教育的一大弱點,因此要幫助他們養成一種換位思考的習慣。
3.教男孩學會寬容
當他們發現朋友的缺點而產生矛盾心理時,家長應幫助他們分析朋友的特點和自身的優缺點,使他們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還應讓他們懂得友情的可貴,使他們珍惜已培養起來的友情,在不違反做人的原則的基礎上接受對方的缺點,伸出友誼之手幫助對方改掉缺點。
4.教男孩學會關心
人際關係是人際彼此相互作用的結果。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首先就應關心別人。家長應注意培養男孩樂於了解他人、樂於幫助他人的品質,使男孩在助人的過程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獲得自我肯定後的自信感和樂趣。
5.豐富男孩的課餘文化生活
讓男孩參與多種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拓寬興趣範圍,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強審美情趣,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增強精神寄托,豐富心理內容,塑造良好的寬容品質。
6.教男孩學會既往不咎
這絕不意味著完全忘卻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也不是卑怯懦弱的表現。雖然忘卻有時也是一種逃避心靈的危險做法,但是一旦我們有了寬容的表示,那麼忘卻便是一種健康的征兆。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才是心胸豁達、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應具備的高貴品質。
讓男孩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有的父母怕男孩出去會添麻煩,而將他關在屋子裏。結果,男孩因為從小不能和夥伴們一起玩,從小缺少交流經驗和處世知識,長大了就不善於和人相處,不善於交際,羞怯靦腆,甚至孤僻、不合群。如果孩子被剝奪了集體生活的權利,那麼他肯定不會處理團體關係,缺少團體意識,將來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不可能和別人融洽地相處。
2.家長應鼓勵男孩大膽地交朋友,參加各類社交活動,大膽地與同伴、好友交心。男孩隻有通過與同伴的交往,才能消除心中的不快,才能增進友誼,改善人際關係,發展個性。
038 鼓勵男孩與別人交往
男孩對自己的認識總是以他人為鏡,需要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來而加以認識。男孩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以同齡人為參照係,吸取更多的信息,以便更清楚地確定自我形象。積極的交往活動是男孩個性發展和完善的必要條件。
然而,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要麼太“獨”而不利於與人交往,要麼缺乏一定的社交鍛煉而不會主動與人交往。這就給男孩今後的生活與發展帶來很大障礙。
經常有報道說男孩經過10年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學,但是卻因為在學校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出現了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而不得不退學回家的事情。可見提高男孩的人際交往能力是一個多麼刻不容緩的問題。與人相處的能力,其實考察的也是男孩的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很多種因素。比如和小朋友在一起,他要考慮應該怎樣和人家說話,怎麼樣才能夠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怎麼樣別人才不會討厭自己,不但要求有語言表達能力,還要有計劃有簡單的謀略以及自身的磨合能力。想到了這些,你還能忽視男孩的人際交往能力,覺得這是件可有可無並不重要的事情嗎?
世界級哲學大師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學生哈裏·蘇利萬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對男孩性格發育的重要性。他認為男孩的性格發育與他的人際關係總和是相等的。當然,男孩的人際關係首先開始於與父母的相處,同時也包括同齡人對他的深遠影響。
一戶新鄰居搬了過來,瓊斯太太注意到他們家有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於是,他對自己的兒子小強說:“寶貝,你要有新朋友了,你為什麼不出去向他們打個招呼並帶他們到周圍轉轉,幫他們熟悉一下環境呢?”小強歪著頭想了一會兒,出去了。但他站在籬笆旁看著那兩個男孩忙忙碌碌地整理東西,試了幾次都沒有開口。最後,小強回到了房間,很遺憾地對媽媽說:“我很想成為他們的朋友,但我不知道該怎樣跟他們搭腔。”媽媽立刻意識到,自己應該為孩子的交往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媽媽沒有說話,而是以實際行動來說話—她做了兒子沒有做到的事。事後,小強說:“以後我知道該怎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