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帶著男孩坐到前排去
在這個世界上,想坐在“前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夠坐在“前排”的人卻總是不多。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為他們把坐在“前排”僅僅當成了一種人生理想,而沒有采取具體行動。那些最終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們把理想變成了行動。
讓兒子坐到人群的前排位置的意圖並不是顯擺,而是幫助兒子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培養他的一種膽識。毫無疑問,膽識也是一種能力。
羅伯特·F。肯尼迪曾說:“隻有敢於麵對巨大失敗的人才能取得巨大成功。”為了到達目的地,我們常常要運用自己的膽識去發現我們目前的處境,無所畏懼。福布斯有句名言:“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財富,都不如我們內心的財富來得重要。”
不敢坐到前排的人的心理是存在一種障礙的,這種障礙是一些我們不明原因的、在本能上感到害怕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是我們每天都會經曆的,比如,害怕被人嘲笑,害怕失敗,害怕意想不到的變化,或是其他什麼使我們內心想要退縮的事情。隻需不坐在前排,我們就會感到安全。如此一來,我們就得不到我們內心所期待的東西。這些心理障礙還會使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社交恐懼。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在社交場合,怕被別人注意或稍有差錯就產生極度恐懼的情緒。據專家調查發現,社交恐懼症是最常見的神經緊張和失調的病症,它是一種對難堪或出醜表現出的強烈反應和令人身心疲憊的恐懼感。擁有這種症狀的人害怕在公共場合講話,不願意接觸人,不願意求人辦事,與人共事。
可見,社交恐懼對一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極其不利的,所以,我們要想讓男孩成功就要努力幫助他克服這道障礙。
當你發現自己的兒子存在著社交恐懼時就應該及時幫他克服,下麵的方法不妨一試。
1.教他客觀全麵地看待事物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總是過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極的一麵,而看不到有利、積極的一麵,缺乏客觀全麵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這就要求家長教會男孩要提高自己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客觀地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潛力,而不是妄自哀歎、妄自菲薄。
2.告訴他要將別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與自我價值截然分開
別人的評價,隻能代表別人對事物的看法,並不是真理,並不是神聖不可改變的。父母要告訴男孩,這些評價中他認為可以聽的就聽,認為可以不聽的就可以不聽,決定權在於自己。
3.從購置衣物開始,要他根據自己的判斷去買
家長要告訴男孩,衣服是要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穿在別人身上。別人的選擇隻代表別人的愛好和審美,並不代表自己的。
4.培養他的信心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處於現今這個時代,如果說‘做不到’,你將經常站在失敗的一邊。”你可以試著想自己已完成的事,這樣你對能做的事會更有信心。隻有失敗者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失敗和缺點上。
帶著男孩坐到前排去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小孩害怕在公共場合講話,不願意接觸人。帶領他坐到人群的前排位置的意圖並不是顯擺,而是幫助兒子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培養他的膽識。
2.父母要告訴男孩,別人的評價,隻能代表別人對事物的看法,這些評價中他認為可以聽的就聽,認為可以不聽的就可以不聽,決定權在於自己。比如買衣物,衣服是要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穿在別人身上,別人的選擇隻代表別人的愛好和審美,並不代表自己的。
030 讓他有話大聲說
“教了多少遍了,還是不會,真笨!”
“過來,這是李阿姨,快向阿姨問好。”媽媽跟兒子說,兒子一直怯生生地扯著媽媽的衣角,躲在媽媽的背後不肯出來。
“為什麼別人都能回答出來問題,就你連話都不敢說!你說是怎麼回事?”爸爸質問的聲音極大,兒子的眼淚湧了出來。家長無奈。
生活中,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有些青少年麵對老師、麵對愛慕的人、上台演講前、麵試時、比賽前、照相時等,常常感覺緊張、臉紅、心跳、發抖,學習或工作中總是惴惴不安,神經繃得如一張滿弓,唯恐出了差錯……
上中學的小宇以前是個性格很活潑的孩子,但現在卻見人就怕。他在麵對熟悉的人從對麵走過來時,心裏不知道應不應該和對方打招呼,緊張的情緒也就產生。有人發現嚼口香糖可以緩解說話緊張,所以他現在一天到晚都要嚼口香糖。但是嚼口香糖並沒有如他所願,相反地,他晚上失眠越來越嚴重。他還覺得自己很難看,聲音很難聽,所以他很少和別人交流,看到有人在很流利地談話他也會心生嫉妒。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敢笑,也不敢大聲說話,學習時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人際關係非常緊張。
具體來講,不敢在別人麵前大膽說話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不想露醜。這些人的想法是,隻要我不在他人麵前暴露自己的短處,別人也就不會知道我的缺點。因此,他怕自己一旦在眾人麵前說話,自己的粗淺根底、拙劣看法都會暴露出來,那麼從此以後,哪還有他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說話更穩妥。
第二種,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說話的內容,就像被硬拉到一個陌生的世界一樣,所以會感到驚惶。
有的人是因為先天原因,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他們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尋路問津也要思前想後。
還有一些是由於家長教育不當所導致的。有些家長對男孩的膽小不加以引導,男孩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兒童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表現得不自然、心跳加速、靦腆。久而久之,他們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對此,家長應給予正確指導,鼓勵青少年大膽、真實、自然地表現自己。
“我總是不敢在眾人麵前講話、發言,那樣會使我的心跳加快,腦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認自己說話的膽怯,而且對此頗為苦惱。
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或多或少在說話方麵都有些不健康的心理,而緊張和恐懼便是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現,它是影響人們進行正常說話和語言交流的明顯障礙。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人都可能在說話前後或說話過程中出現緊張、恐懼的心理: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潑、思想活躍者如此;即便是演說家、能言善辯者也不例外。
而恐懼是後天的反應。兩歲大的男孩在過馬路時不會懂得害怕,直到有人猛地把他拽回來,警告他過馬路有多麼危險,他才會感到恐懼。同樣,當我們第一次看見同學站起來背誦詩歌,發現他突然哽住了,變得慌張窘迫,以致全班同學發出陣陣的竊笑時,我們懂得了當眾講話時的恐懼。既然緊張害怕是後天學會的,那麼它也是可以被忘卻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控製的。那麼如何戰勝恐懼的心理呢?就是要多練習講話。
家庭是練習說話的第一個場所。當男孩在家裏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男孩給自己講一個寓言故事。如果男孩不能講清楚,那麼就讓男孩去找一本兒童文學著作看看,看完再來講。這樣男孩便會漸漸地了解語言,懂得如何並敢於與人們交談了。另外,還要鼓勵男孩平時就一些小問題與父母交流,鼓勵他廣結良友,與朋友頻繁往來,這也是練習口才的又一途徑。無疑,我們每個人都多少會有一些朋友,這些朋友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處於不同的年齡、屬於不同的階層、從事不同的工作,因而與他們相處時我們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男孩也一樣,擁有許多朋友,他的談話內容也會漸漸地增多起來,他說話的膽量也會漸漸地大起來。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讓他有話大聲說
家庭是讓男孩鍛煉說話技巧的第一個場所。我們可以鼓勵男孩給家人講一個寓言故事。如果男孩不能講清楚,那麼就讓男孩去找一本兒童文學著作看看,看完再來講。另外,還要鼓勵男孩平時就一些小問題與父母交流,鼓勵他與朋友多往來,這也是練習口才的又一途徑。這樣他的談話內容會漸漸地增多起來,他說話的膽量也會漸漸地大起來。
031 不要隻圍著他一個人轉
有一個家庭三口人在吃飯時,男孩把自己喜歡的菜拉到自己麵前,恨不得一個人全部吃掉。母親便隨著男孩,也專門把男孩愛吃的菜放到他麵前,自己幹瞅著不吃。
事例中的母親還沒有認識到男孩吃獨食的危害,不隻她一人,其實許多父母亦如此。他們覺得男孩吃獨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小事情卻會產生大問題,這也是這位母親沒有想到的事情。男孩吃慣了獨食,有東西隻想一個人吃,玩具也隻能自己一個人玩,自私自利的思想就會由此而產生。
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自然地,孩子成為了家庭的焦點,關切無處不在。父母下意識地認為:“就他一個孩子,有什麼好的不給他給誰啊?”而事實上,家中不是隻有他一個人,可是所有的東西都隻給他一個人,久而久之,男孩無形中的“自我中心”意識就會膨脹,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所有的東西理應歸我。霸道蠻橫也就應運而生。男孩把自己作為理所當然的占有者,這種心理顯而易見。
一位媽媽給3歲的兒子買了盒新鮮的點心。兒子津津有味地吃著,爸爸走過來說:“什麼好吃的?讓我嚐一嚐。”兒子按住盒子蓋大叫:“不給!不給!”“小東西,別這麼自私,給一塊。”爸爸故意從盒中搶了一塊點心咬了一口。結果兒子大哭起來,非要爸爸吐出來不可。媽媽連忙跑過來哄著:“寶貝別哭了。都是爸爸不好,咱們打爸爸。”兒子大叫著:“壞爸爸!壞爸爸!”最後在爸爸連聲的“認罪”中,兒子才破涕為笑。
客人送來了一份禮物,男孩走過去,自然地拆開了包裝紙,把禮物拿進了自己的房間。父母安然的表情讓客人欲言又止。母親還略顯得意地說:“一直都這樣,都是我們慣的。”
可見家長從意識深處並不覺得男孩這樣做是不好的行為。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能夠告訴男孩:隻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是自私的行為,這樣做很不好。那麼男孩起碼會有“這樣做不對”的意識,然後才有改正的可能,這樣情形才會大不一樣。可是家長的做法無疑是鼓勵了男孩的自私行為。
據報載:一位母親平時總是把削去皮的蘋果給男孩吃,自己卻吃蘋果皮。一次當她嚐了一口蘋果時,3歲的兒子竟聲色俱厲地吼叫道:“你怎麼吃蘋果!吐出來!”這位媽媽聲淚俱下:“你那麼小,就這樣對待我……”
男孩如此對待媽媽,確實可怕。但問題的根源在於媽媽的權利喪失,甘願為子女當馬牛,這直接導致家庭教育失敗,導致了男孩養成自私、任性而且霸道的性格。
父母“有了兒子,沒了自己”,到頭來換來的卻是男孩心中“隻有自己,沒有父母”。撫養出這樣的兒子,做父母的難道不痛心嗎?然而這又是父母、家人自身的過錯造成的惡果。
我國老教育家劉紹禹曾經說過:“不要太關心兒童。”“太關心了容易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結果讓他變成自私自利的人。”
一項調查表明,當今的中小學生明顯地表現為自私和責任心差,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父母缺乏應有的關心。調查發現,有27.8%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父母的愛好。調查中還發現,有100%的中小學生知道自己的生日,而有33.3%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他們關心自我、重視自我的程度早已超出了他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們把父母為自己的付出看做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而體會不到父母養育他們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