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不要讓兒子成為脆弱的“酷小子”(2 / 3)

男孩的自私在家庭裏也許不容易看到,但當他們來到一個集體裏時,就會顯得很明顯。自私的男孩總怕自己吃虧,所以絕不讓自己吃虧。勞動時總是揀輕活幹,把髒活、重活給別人;發新書時,總把好書留給自己,把破書留給別人;出去坐車時,他總跑在最前頭搶占最好的座位,不管老師在那裏站著還是體弱多病的同學在那裏站著,他都漠不關心。關心他人的男孩卻恰恰相反,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他不怕吃虧,樂於助人。久而久之,他就養成了無私奉獻的善良品性。自然他也會得到同學及夥伴的敬重和喜愛。這對男孩今後的品格塑造以及人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因此,父母要讓男孩明白你們都為他做了些什麼,不應該讓男孩在家中當特殊人物,讓他們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父母要讓男孩知道,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分擔家中的事務,不勞動者不得食。父母在對男孩付出時絕對不能總當無名英雄,要循序漸進地教男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擦桌子、擺放碗筷、擇菜葉、洗手絹等。在男孩稍大些時,還可以讓他分擔相對重要的家務,這樣既能讓他獲得成功感,又能使他從小養成勤勞的好習慣,並從中體會到父母為家庭付出的辛勞和養育之情,體會到愛是需要付出的。父母更要從小就告訴他,沒有誰是應該為他做什麼的,也沒有什麼是必須為他做的,無論是誰,為他做了什麼,他都應該感激,絕對不能讓他感覺父母為他做任何事都是理所當然的。

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

父母“有了兒子,沒了自己”,到頭來換來的卻是男孩心中“隻有自己,沒有父母”。撫養出這樣的兒子,做父母的難道不痛心嗎?

032 絕對不能“男孩一哭鬧,父母就屈服”

男孩情緒不穩定,自製力差,並且難以接受父母的意見與勸說。在這種時候,你能做到冷靜處理嗎?

你是不是對男孩過度關注,比如,男孩一傷心你就立刻安撫,一哭叫馬上就哄?

對於男孩的一些無理的要求,你能夠理智地拒絕,並且給男孩講清道理嗎?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電視,安突然想起要吃冰淇淋。此時,已經很晚了,商店都關了門,爸爸媽媽試圖跟他解釋,勸他明天再吃。然而,安的脾氣卻上來了,他倒在地上大聲叫喊,用頭撞地,用手到處亂抓,用腳踹所有夠得著的東西……

爸爸媽媽被氣得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他們努力克製自己的火氣,暫時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

安已經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發現,居然沒有人理他。於是,他又重新“表演”了一番。這次爸爸媽媽坐了下來,靜靜地看著兒子,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

安不服氣地又開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媽媽還是沒有任何表示。最後,安大概也覺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實在太傻了,就爬了起來,回房間睡覺去了。

從此,安再也不隨便朝別人亂發脾氣。安的亂發脾氣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自然消失了。

看過這個案例之後仔細想想:男孩一哭泣就向他屈服是最不可取的教育態度和教子方法。當男孩哭鬧時,父母要保持冷靜,父母在阻止男孩哭鬧發作的時候,既不要采取過於強硬的態度,也不能采取過於軟弱的態度。對男孩的不合理要求絕不遷就,始終要讓男孩明白,無論他如何哭鬧,父母都不會“俯首稱臣”。他以後就不會因為哭鬧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當男孩已經“傾盆大雨”時,不妨運用冷淡計,父母及其親人都不去理會他。或者是能夠迅速而果斷地將男孩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麵,以緩和緊張的局勢。也就是說,當男孩正處於哭鬧的時刻,父母不要一心隻想到訓斥男孩,因為男孩這時是聽不進去的。也不要強迫男孩或者用武力威脅他馬上停止哭鬧。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運用冷淡計把他撇下不管,讓他一個人去發泄,去自我克服、自我平息。事後,再當著男孩的麵,分析一下他哭泣的原因,細心地引導、教育男孩,相信男孩會從錯誤的行為中吸取教訓。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男孩就會漸漸地改正哭泣的習慣,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是什麼也得不到的。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絕對不能“男孩一哭鬧,父母就屈服”

你是不是對男孩過度關注,比如,男孩一傷心你就立刻安撫,一哭叫馬上就哄?正確的做法是,采用“冷淡策略”,把他撇下不管,讓他一個人去發泄,去自我克服、自我平息。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男孩就會漸漸地改正通過哭泣達到目的的習慣。

絕對不能鼓勵他用哭泣的方式表達意願

小男孩情緒不穩定,自製力差,並且難以接受父母的意見與勸說。不要小男孩一哭鬧你馬上就哄他、遷就他。要保持冷靜,可采取“冷淡態度”。最終讓小男孩明白,無論他如何哭鬧,父母都不會“俯首稱臣”。他以後就不會通過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033 不要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

“媽媽,我今天要吃肯德基。”

“今天媽媽很累,咱們在家吃飯吧。”

“不行,我就要吃肯德基。”

於是家長再累也隻好由著男孩來,吃完飯回家的路上,男孩又提要求了:

“媽媽我走不動了,你背我。”

“馬上就到家了,自己走吧。”

“不,我就要你背。”

是不是男孩的任性、無理取鬧讓你很是苦惱,男孩是自己的一塊寶,舍不得打罵,可是常言道:“嚴是愛,慣是壞,不管不教要變壞。”如果家長對男孩沒有一個合理的管教,那麼男孩就很容易養成霸道、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我們的童年過得很艱辛,再不能讓兒子經受我們已受過的那些磨難了。”

“現在條件好多了,隻有一個孩子,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兒子吃苦受累。”

“算了,他還是個孩子。”

……

家長的這些童年經曆為對孩子的溺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和依據。正是出於這種心理,溺愛子女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和問題。

家長對男孩沒有要求,一味地遷就,百依百順,滿足男孩的一切要求,唯恐男孩不高興。男孩是全家的中心,長輩也都圍繞男孩轉。在這種家庭中,家長是男孩的奴隸,絕無任何威信可言。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男孩往往成為唯我獨尊、任性、為所欲為的人。

冬天的一個晚上,媽媽帶著4歲的皮皮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皮皮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裏的一塊糖果不見了。那塊糖果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的家裏沒有這樣的糖果。發現糖果沒有了之後,皮皮著急地哭了起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來安慰他,並且給他承諾,第二天一早就去給他買同樣的糖果和他喜歡的玩具。但是,皮皮沒有絲毫的妥協:“我要!我要!我現在就要!”

皮皮在地上打著滾,哭得傷心欲絕,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得實在心疼,於是,全家人帶上照明工具,“傾巢”出動,沿著回來的路進行了“拉網式”的搜索。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都快午夜12點了,還是沒有見到糖果的蹤影。媽媽看到因絕望而哭得傷心欲絕的皮皮,終於硬著頭皮敲開了朋友家的門……

生活中,像皮皮這樣的男孩隨處可見,他們做事情時往往對自己不加約束,想怎樣就怎樣,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分是非,固執己見,明知自己不對還要繼續做下去。任性的男孩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他人,如不吃飯、大哭大鬧、摔打東西、自殺、離家出走等。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如果我們無視這種警告,一意孤行地認為隻要盡力把男孩的生活道路鋪得平平順順的,就能保證男孩幸福健康地成長,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勢必會影響男孩在各個方麵的發展,讓男孩失去競爭力,甚至影響其人格的發展。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說過:“幼兒時期是成長中的最主要時期。”現在,很多家長都很重視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但由於許多父母缺乏家庭教育方麵的知識,存在著兩種極端表現,一是對男孩的管教過嚴,給男孩定下許多清規戒律,這也不許幹,那也不許幹,把男孩的手腳束縛得緊緊的;另一種是教育過寬,對男孩的要求,不管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一律滿足,結果導致男孩放任自流,為所欲為。

對於男孩無理的要求,父母要果斷拒絕,比如男孩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汽車模型很漂亮,非要讓父母也給他買一個;吃飯的時候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拿到自己麵前,不給其他人吃;吵著鬧著非要在吃飯的時候吃冰淇淋;等等。家長隻要答應了男孩這些無理的要求,就必然降低自己的威信。所以,家長不能因為體諒他年紀小就想“答應他算了”。

不要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任性的男孩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父母以達到目的,如不吃飯、大哭大鬧、摔打東西、自殺、離家出走等。家長如果對男孩一味地遷就,百依百順,滿足男孩的一切要求,男孩長大後往往成為唯我獨尊、任性、為所欲為的人。

2.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034 不要試圖讓兒子怕自己

“聽話”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時的口頭禪。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是中國傳統教育下人們的一種共識,“聽話”成了中國家長對孩子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字。

在一些專製型的家庭裏,父親(或母親)儼然以家長自居,專製、壓服、暴躁、濫施懲罰等,而母親(或父親)在家庭中則處於無權的從屬地位。家長雖有威嚴,但沒有威信。這種壞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是性格懦弱、沒有主見、意誌薄弱、備受壓抑、不能獨立思考,遇事慌張,唯唯諾諾等,就是暴躁、凶狠、肆意妄為、拒絕家長或教師的合理管教,成為難教育的孩子。

在父母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男孩,家長過度限製男孩的自由,處處指責,也會影響他們各方麵能力的提高,限製男孩的發展。可生活中偏偏有這樣的父母,為了容易管教男孩,故意讓男孩怕自己,這也容易使男孩變成懦夫。

父母常常對男孩這樣說:

“要做一個聽話的男孩,知道嗎?”

“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老師叫你幹什麼就幹什麼。”

“不聽話,爸爸就打你!”

現在的教育,把紀律看得高於一切。在家裏,男孩被要求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爸爸媽媽的話,在學校,男孩又被要求聽老師的話,隻要是遵守紀律就被看成是好男孩,享受各種優厚待遇,而一旦男孩觸犯了紀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被視為不聽話。家長常常不自覺地用紀律去約束男孩,殊不知這樣教育出來的男孩可能一生循規蹈矩,本本分分,失去了自己的創造和想象能力,也沒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隻知道被動地去生活。這樣的教育,會把男孩造就成一個失敗者。一個怯懦者想在這個社會中獲得成功是非常困難的。

實際上,從十二三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結束,是男孩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第一個在兩三歲時)。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男孩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隻是為了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在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18歲左右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逐漸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了。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比較強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