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無論是在戰地醫院,還是在戰場上,隻要是有傷員的地方就有白求恩的身影;包紮傷口,搶救傷員,給傷員輸血,他樣樣都衝在最前麵。“鬧革命不能先顧個人安全,如果為了個人安全,我就不到中國來了。隻有消滅法西斯,才有最可靠的安全。共產黨員不能為個人安全著想!”
白求恩不僅是一個黨員,同時還是一個戰士,更是一個醫生,一個醫術高明、有著高度人道主義責任感的外科大夫。雖然他來自加拿大,但他從不以外國專家自居,高傲自大,盛氣淩人。在中國的兩年多時間裏,白求恩耐心地將他的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的中國同行,還諄諄教導他們:“一個醫生、一個護士、一個護理員的責任是什麼?隻有一個責任,就是使我們的病人快樂,幫助他們恢複健康,恢複力量。你必須把每一個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親,因為他們比父兄還親——他們是你的同誌!”
1939年11月12日,因搶救傷員時感染病毒,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人民的好兒子,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諾爾曼·白求恩,在河北完縣逝世。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工作的,聽到白求恩逝世的消息,無不為之慟哭失聲。
(二)
白求恩逝世一個月後,毛澤東同誌在延安的窯洞裏撰寫了著名的《紀念白求恩》一文。在這篇文章中,毛主席高度讚揚了白求恩同誌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一定要學習白求恩同誌的這種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
損人利己是不道德的行為,無私利人則是高尚道德的行為。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道德滋養,才得以繁衍壯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無論什麼時候,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有自覺拒絕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的意誌和決心。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共產黨人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自己的利益”。每一個共產黨員在“利人即是利己”、“人民的利益中應當包含著個人的利益”等似是而非的問題前,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忘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我們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都應當牢記毛澤東的教誨,像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那樣,一心一意為人民,為著人民的利益,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性命,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時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間”
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麵前;在群眾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焦裕祿
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濃厚的感情,麵對著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麵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
—焦裕祿
“時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間”,這是一句黨員幹部經常說的流行語言。它樸素地反映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那一天起,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鞏固自己執政基礎的根本措施,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價自己工作好壞的標準,把解決人民群眾的困難、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黨員和領導幹部工作中的第一要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90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都是這樣實踐自己的理念,並且湧現出了無數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優秀共產黨員。農民致富的領頭人焦裕祿就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
黨的好幹部焦裕祿曾說:“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麵前。”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那是個冬天的黃昏。北風越刮越緊,雪越下越大。擔任河南省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聽見風雪聲,倚在門邊望著風雪發呆。過了會兒,他又走回來,對辦公室的同誌們嚴肅地說:“在這大風大雪裏,貧農下中農住得咋樣?牲口咋樣?”接著,他要求縣委辦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幾件雪天工作。
這天,大風雪刮了一夜。焦裕祿的屋子裏,電燈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天剛亮,焦裕祿就召開了會議。他說:“同誌們,你們看,這場雪越下越大,這會給群眾帶來很多困難。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裏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麵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風雪鋪天蓋地而來。北風響著尖厲的哨音,積雪有半尺厚。焦裕祿迎著大風雪,什麼也沒有披,火車頭帽子的耳巴在風雪中忽閃著。那時,他的肝痛常常發作,有時痛得厲害,他就用一支鋼筆硬頂著肝部。現在他全然沒想到這些,帶著幾個年輕小夥子,踏著積雪,一邊走,一邊高唱《南泥灣》。他問青年人看過《萬水千山》這個電影沒有,他說:“你們看,眼前多麼像《萬水千山》裏的一個鏡頭嗬!”
這一天,焦裕祿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風雪中,他在九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生活困難的老貧農。在許樓村,他走進一個低矮的柴門。這裏住的是兩位無兒無女的老人。老大爺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個瞎子。焦裕祿一進屋,就坐在老人的床頭,問寒問饑。老大爺問他是誰,他說:“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問他大雪天來幹啥,他說:“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用顫抖的雙手上上下下摸著焦裕祿。老大爺眼裏噙著淚說:“解放前,大雪封門,地主來逼租,攆得我串人家的房簷,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祿安慰老人說:“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裏,蘭考受災受窮的麵貌一定能夠改過來。”
有這樣的好黨員、好幹部,是百姓的福氣,是全黨的驕傲。盡管焦裕祿同誌離開我們已近半個世紀,但是人民會永遠會記住他們。
(二)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消滅剝削,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日子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並且依靠群眾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曆史表明,共產黨人總是時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間。一心為了人民謀幸福,就能戰勝一切困難,創造幸福未來。
鄧小平同誌曾經說過,“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多年以來,無數優秀的共產黨員,時刻牢記黨的囑托,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生都在身體力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熱愛人民、心係人民,始終對人民群眾懷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把為人民群眾謀幸福作為畢生奮鬥的目標。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近幾年來,每到危難時刻與關鍵時刻,共產黨人總是衝在最前麵,長江抗洪、抗擊非典、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在每次搶險救災中都是共產黨員衝在最前線最危險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我們黨贏得了民心。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成為戰勝災害的巨大動力。
“向雷鋒同誌學習”
向雷鋒同誌學習!
—毛澤東
學習雷鋒同誌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
—劉少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
“向雷鋒同誌學習!”這是毛澤東1963年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的號召。近50年來,它已深入人心,成為激勵人們特別是青年進步的強大動力。
雷鋒,是當代青年的楷模。被譽為“毛主席的好戰士”,他也是一位普通的戰士,他的生命也很短暫,然而他的身上卻閃耀著一種偉大的精神——雷鋒精神。這是為什麼?就是他全心全意地實踐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是雷鋒日記中的一段話。這段樸實無華的語言即是雷鋒精神的真實寫照。
(一)
雷鋒1940出生在湖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母親、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的手裏,是鄰居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新中國的建立,使雷鋒翻身解放了。從此,他對新社會、對共產黨充滿了熱愛。這種熱愛化作了他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激情。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1960年1月8日,雷鋒應征入伍,1961年8月被提升為運輸連四班班長。1962年1月,被批準晉為中士軍銜。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裏,雷鋒迅速成長。他進一步實踐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隻要有機會,就為人民做好事。在此前後,他在《前進報》發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長》、《做毛主席的好戰士》等署名文章。
1962年2月雷鋒被選為黨代會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工程兵十團代表大會。數日後,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當年5月被共青團撫順市委評為撫順市優秀校外輔導員。從此,他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出差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也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
有一次,雷鋒在沈陽車站換車,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看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馬上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裏。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又有一次,雷鋒冒雨去沈陽,為了趕早車,5點多起來,帶了幾個幹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沒走多遠,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裏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向車站走去。他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到車站。上車後,他見小女孩冷得發抖,便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並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到沈陽後,還一直把她們送到家裏。
過年放假時,雷鋒考慮到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就叫上同班的幾個同誌,一起請假後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
1960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疼得很厲害,他來到團部衛生連開了些藥回來,見一個建築工地上正熱火朝天地施工,原來是給本溪路小學蓋大樓,便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輛小車,加入到運磚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
1960年8月,駐地撫順發洪水。運輸連接到了抗洪搶險命令。雷鋒忍著剛剛參加救火被燒傷的手的疼痛,又和戰友們在上寺水庫大壩連續奮戰了七天七夜,被記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區召開大生產動員大會,雷鋒上街辦事正好看到那場麵,他趕忙取出存折上攢的200元錢,跑到望花區黨委辦公室去捐獻。接待他的同誌實在無法拒絕他的這份情誼,隻好收下一半。另100元,雷鋒後來又在遼陽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時候捐獻給了災區人民。
雷鋒入伍兩年多,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獎多次。他的照片、日記和模範事跡,通過報紙、電台作了廣泛的宣傳。雷鋒陸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熱情讚揚他的來信後,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光榮應該歸於黨,歸於熱情幫助我的同誌,至於我個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這麼一點點貢獻,比起對我的要求和期望還是很不夠的……”
1962年8月15日上午8點多鍾,淫雨霏霏,雷鋒和他的助手喬安山駕車從工地回到駐地。他們把車開進連隊車場後,雷鋒不幸被倒下來的方木杆子砸在右太陽穴上,當場撲倒在地,昏過去……雖被及時送進醫院,但由於顱骨損傷,導致腦機能障礙,年僅22歲的雷鋒還是英年早逝了。
雷鋒逝世的噩耗傳來,無數人震驚了,悲痛不已。8月17日,在撫順市望花區政府禮堂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近10萬人護送雷鋒的靈柩向烈士陵園走去。
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題詞:“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劉少奇題詞:“學習雷鋒同誌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周恩來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誌。”此後,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掀起向雷鋒學習的熱潮。
(二)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一句話,不知被我們重複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會發自內心的感慨和心動。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呢,這就是雷鋒精神。雷鋒精神的實質和核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地奉獻自己。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文明的同義語、先進文化的表征。
雷鋒精神是我們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雷鋒精神對提高全國人民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對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無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幾十年來,在我們國家裏,湧現出數不完的雷鋒式的先進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著雷鋒精神。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已經成為雷鋒和雷鋒式的先進人物崇高思想和優秀品質的結晶,已經成為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發展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係的理想人格。
也有人說,在市場經濟時代,雷鋒精神已經過時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無論在什麼時代,無私地奉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都是一個人的高尚品德,它也永遠不會過時。市場經濟絕不是“自私自利”的經濟。它仍然需要關愛他人,仍然需要弘揚無私奉獻的人的美德。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
—鄧小平
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
—鄧小平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的一句經典語言。這句簡練、樸實的話語,閃耀出巨大的政治智慧。它令人深省,令人深思,是對“左”傾思潮下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左”的認識的一個重大的思想解放。
(一)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直是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無論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曆的曲折和失誤,還是在改革開放後所遇到的迷茫和困惑,都表明我們對這一重大問題並沒有真正搞清弄懂。
鄧小平曾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這既是對“文革”當中“四人幫”一夥“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謬論的批判,又是後來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斷的直觀、簡潔而又深刻的概括表述。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實踐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思想。
鄧小平同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的實踐,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經過深入的思考之後,他做出了科學的回答。
鄧小平同誌一再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1978年9月16日,他在聽取吉林省委常委彙報工作時說:“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麼優越性?”
1980年4月12日,鄧小平同誌在會見讚比亞總統卡翁達談話時說:“從去年起,我們就把工作著重點轉到了建設上。我們要把這條路線一直貫徹下去,決不動搖。經濟發展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問題,要付學費。現在我們正在摸索比較快的發展道路,我們相信這方麵是有希望的。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
1980年5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談話時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
1984年6月9日,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中說:“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我們講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含義是什麼?就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是體現在它的生產力要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後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方麵有某種忽略。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
1985年8月21日,鄧小平在《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一文中說:“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過去我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國後完成了土地改革,又進行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那是一個偉大的革命。那個革命搞了三十幾年。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多年來沒有製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
1986年9月2日,鄧小平在《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中說:“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當然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曆史階段。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為進入共產主義創造物質條件。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也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致富不是罪過。但我們講的致富不是你們講的致富。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1987年4月26日,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一文中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現在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