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才是硬道理”
“我們的國家一定要發展,不發展就會受人欺負,發展才是硬道理。”
—鄧小平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所提出來的一句名言。這一名言的產生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七個字可謂字字千鈞,它集中反映了鄧小平的發展觀,是鄧小平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歸結點。
(一)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名言產生極其不易,是鄧小平審時度勢的創造性的論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和中國的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迎來了一個彌足珍貴的大好機遇。能不能抓住這個機遇,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實現我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關鍵,也是鄧小平夙夜牽掛的頭等大事。
1990年3月,就這個重大問題,鄧小平對幾位中央負責同誌說:“我們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把握。”“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兩年沒問題,如果長期這樣,在世界上特別是同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比,也叫滑坡了。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如果經濟發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難提高。人民現在為什麼擁護我們?就是這10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假設我們有五年不發展,或者是低速度發展,……會發生什麼影響?這不隻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在他看來,保持經濟發展速度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
這一時期,鄧小平在各種場合都反複強調抓住機遇,保持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意義。進入1991年,他又提出要反對單純求穩的發展思想。他說:“強調穩是對的,但強調得過分就可能喪失時機。……可能我們經濟發展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台階,跳了以後,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總結經驗,穩這個字是需要的,但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以後還用不用這個字?還得用。什麼時候用,如何用,這要具體分析。但不能隻是一個穩字。特別要注意,根本的一條是改革開放不能丟,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抓住時機上台階。”
然而,在這一十分關鍵的時期,國內還存在著很多束縛發展的僵化思想。特別是從普通的民眾到一些領導幹部思維並沒有轉過來,還是老思想。關於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爭議,特別是關於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十分激烈。很多人在改革的過程中失去了方向。在這個關鍵時期,鄧小平高瞻遠矚,在1992年通過南巡這一特殊的形式,發表了關於改革開放方向的一係列的重要論斷,“發展才是硬道理”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的。鄧小平說:“對於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麼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二)
鄧小平關於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使經濟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的談話,在中國大地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給全國人民以極大鼓舞,也給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以極大的推動。“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論斷給予了當時處於困惑時期的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以清醒的認識。這個論斷樸素、深刻、一針見血,在全黨進一步堅定和強化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意識,吹響了經濟建設再上一個新台階的進軍號角。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則,在神州大地上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我國的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事業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曆史證明,隻有發展才能解決好中國的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開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正是“發展是硬道理”這一科學論斷,引領中國走過最為輝煌的幾十年,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中國奇跡”。
如今,當我們享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豐碩成果之時,不斷的學習與加深理解小平同誌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可使我們頭腦更加清醒,更加堅定自覺地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用發展來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這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
發展是“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還是關係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政治問題。當前的中國經濟改革的確麵臨許多矛盾和問題,其複雜性和艱難性可以說是過去未曾有過的。因此,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加快發展既是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技術差距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不動搖,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向前進。
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
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毛澤東
“為人民服務!”這是一句多麼響亮的紅色口號。它是毛澤東向全體共產黨人發出的偉大號召。
多少年來,在無數場合,“為人民服務”被無數遍地傳誦。是否真誠地為人民服務,已成為檢驗真假共產黨員的試金石。
(一)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在延安追悼一位普通的八路軍戰士而提出的。他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隻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隻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主席參加了一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在這個追悼會上,他不僅親筆寫了挽詞,而且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為人民服務》。這位被領袖追悼的普通戰士,名叫張思德。
張思德出生在四川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的佃農家中。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他右腿先後兩次負傷,但他強忍劇痛,衝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在長征途中,張思德曾經兩度經過人跡罕到的雪山、草地,曆盡千辛萬苦。到達陝北後,張思德被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他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完成任務準確無誤。
1940年初夏,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軍民施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張思德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苦戰了三個月,經過伐樹、打窯、燒火、出窯、捆紮、運輸等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為克服敵人封鎖帶來的經濟困難,張思德隨警衛營到南泥灣開荒。他帶領全班戰士,克服生活上的許多困難,努力完成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同時,還照常擔負通訊工作,白天生產勞動幹了一天活,不顧勞累,在夜裏又長距離步行送信,完成通訊任務。
1942年冬,張思德從南泥灣調回延安。不久,因部隊整編,他這個班長被調到另一個班當普通戰士。對此,張思德毫無怨言,服從革命的需要,不計較個人的得失。1943年初夏,張思德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澤東身邊擔任警衛戰士。
1944年,組織上再次派張思德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
張思德同誌隻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事跡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卻見偉大。最令人感動的就是他聽從黨的安排,服從組織的分配,黨叫幹啥就幹啥。他不講條件,不講報酬,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專一行,以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參加了張思德這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毛澤東不僅親筆寫了挽詞,而且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為人民服務》。從此以後,“為人民服務”這一光輝的口號響徹了中華大地。
1945年5月1日,毛澤東為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七一九團烈士紀念碑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毛澤東的這幾句話正是張思德等一批熱愛人民,真誠為人民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優秀共產黨人的寫照。
(二)
一位普通戰士,沒有做出任何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卻得到黨的高度讚揚,成為億萬軍民學習的楷模。更重要的是他所創造的“為人民服務”精神代代相傳,不斷地發揚光大。什麼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即是對人民無限熱愛,對人民高度負責,為人民無私奉獻,勇於同危害人民的一切行為做鬥爭,在人民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犧牲一切保護人民。
正如一首歌中所傳唱的:
為人民服務,是真誠的付出;
為人民服務,是忘我的投入。
為人民服務,是用生命注解的書;
為人民服務,是用心靈開拓的路。
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為什麼能夠戰勝無數艱難困苦,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原因就在於它得到了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在於它始終實踐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係,心甘情願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她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把人民的利益擺在至高無上地位,淡泊名利,廉潔奉公,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小家與國家的關係,甘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
在今天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代,“為人民服務”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黨的“三個代表”的一個“代表”,就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堅持全意全心地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保障。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
—毛澤東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毛澤東
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幹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
—鄧小平
毛澤東的這一經典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它科學地回答了我們黨為什麼要以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真正動力”,充分依靠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將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比之如魚水,喻之為血肉,視之為種子與土地。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的成就,都是通過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奮鬥取得的。
(一)
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在這方麵,毛澤東同誌就是全黨學習的出色榜樣。毛澤東同誌在領導中國革命鬥爭的過程中,始終把依靠人民群眾放在首位。正因為如此,我們黨才能動員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築成了真正的銅牆鐵壁,堅持開展人民戰爭,推翻了三座大山,贏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從而驗證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作為黨的核心領導人,要製定正確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群眾的願望和要求,以知民意,聽民聲,解民心。為此,毛澤東經常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他說:“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1941年,他主持作出《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號召全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建國後,警衛部門出於對毛澤東安全的考慮,對他的出行作了諸多限製,毛澤東頗感不適。他對警衛說:“把我和群眾分隔開不行啊!我見不到群眾就憋得發慌。”為彌補直接調查的不足,毛澤東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來信,要求把它“看成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和人民聯係的一種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輕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義的態度”。
毛澤東認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智慧都是從群眾那裏來的”。因此,他常常以滿腔的熱忱,虛心向群眾學習,汲取群眾智慧。毛澤東發表的很多著名文章,包括提出的很多方針策略,大都是向群眾學習的結果。譬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他花兩個月時間,向湖南五縣農民學習的結果;興國調查和長岡、才溪兩鄉調查,是他向這些縣鄉群眾學習的結果;論十大關係的著名講話,是他用四個半月時間聽取九個省、市及中央三十四個部委彙報的結果。
毛澤東把群眾高興不高興、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執政的根本標準,凡是群眾不高興、不滿意的,他都努力糾正。1941年6月3日,雷電打死了正在出席縣長聯席會議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又擊斃了一戶農家的一頭驢。這位農民逢人便說,老天爺為什麼不劈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聞訊,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知道這件事情後,立即加以阻止。他說:“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原來,群眾發牢騷是對負擔過重不滿。他從群眾的咒罵聲中深刻反思,通過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運動等措施切實解決了群眾負擔過重的問題。對於群眾痛恨的腐敗問題和官僚主義問題,毛澤東都從不姑息遷就。從局部執政時期開始,直到去世,他一直在同這兩種現象作鬥爭。井岡山時期,他批準處決了謝步升等一批腐敗分子,新中國建國後,他又處決了劉青山、張子善等一批貪汙犯。對於侵害群眾利益的官僚主義行為,毛澤東也曾多次嚴加批評。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他在批評了幾起官僚主義事件之後明確表示:“誰犯了官僚主義,不去解決群眾的問題,罵群眾,壓群眾,總是不改,群眾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毛澤東同人民群眾心連心,人民的悲喜哀樂,都時刻牽動著他的心。毛澤東說他平時不愛落淚,隻在三種情況下流過淚。第一種情況就是聽不得窮苦老百姓的哭聲。1954年淮河大水,得知淹死了很多人,他哭了;1975年,河南再遇水災,他又流下了痛心的淚水。1960年是三年困難時期最艱難的一年,這年12月26日,是他67歲生日,這天夜裏,他久久不能入眠,他對衛士說:全國人民遭了災,我哪裏睡得著?當看到人民群眾的好事、喜事時,他便會興奮不已。1958年6月30日,當他從《人民日報》看到江西餘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消息時,便“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欣然寫下了《送瘟神》七律二首。
曆史唯物論認為:曆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而不是帝王將相創造的。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創造力也是無限的。英雄產生於群眾,但不能離開群眾,脫離了群眾,他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奮鬥中,圍繞同人民群眾的聯係,總結出了一係列理論、政策、工作方法和獨特經驗,這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為此做出最大貢獻的正是毛澤東。在對待人民群眾的問題上,毛澤東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堅持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關心群眾,愛護群眾,順應群眾意願,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向群眾學習,體現了人民領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毛澤東不僅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論倡導者,而且是這一主張的模範實踐者。毛澤東提出的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思想,仍是今天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推向前進的寶貴財富,永遠也不會過時。
今天,能否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關鍵就在於我們黨能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能不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實現‘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必須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這項任務,深刻闡述了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群眾工作方法等黨的優良傳統,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對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是實現“十二五”奮鬥目標的根本性保證。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毛澤東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一名言已傳遍海內外,它是毛澤東在延安撰寫的紀念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的文章中提出來的。它已成為優秀共產黨員的行為準則。
什麼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說到底就是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一種奉獻,一種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黨和人民的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一種品質,一種心中有群眾、辦事想群眾的高貴品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一種道德追求,是一種追求至善的重要體現。
(一)
中國共產黨從一切為人民的根本宗旨出發,一直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作為處事的原則和準繩。難能可貴的是,援助中國人民開展反對日本法西斯鬥爭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也是實踐“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的優秀代表。
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是加拿大共產黨黨員,著名的外科醫生。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時,白求恩曾親赴前線,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務。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他又率領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不遠萬裏來到中國,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1938年4月白求恩來到延安,不久轉往晉察冀邊區。
在晉察冀邊區,白求恩和他率領的醫療隊立即投入到搶救傷病員的工作中,以年近50之軀,多次帶頭為傷員輸血,最長的一次竟連續為115名傷員做手術,持續時間達69個小時之久。“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休息的,你們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這是1938年6月白求恩與聶榮臻元帥見麵時說的話。其時,白求恩剛到晉察冀邊區不久,看到他不分晝夜地工作,部隊領導和醫院同事擔心他的身體累垮,提醒他注意身體和休息。然而,這樣的提醒多半都被白求恩擋回。
抗戰時期的晉察冀邊區,條件極其艱苦,戰地手術台的帳頂經常被敵人炸彈的氣浪震得東搖西晃,隨時都有倒塌傷人的危險。同誌們勸白求恩去隱蔽一下,白求恩拒絕說:“前線的戰士,能不能因為空襲而停止作戰?我們的戰鬥崗位就是手術台,一定要堅守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