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3)

一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讚揚與肯定,同時也成為我們這支軍隊堅強不屈戰鬥精神的見證。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有著無數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故事,最典型的莫過於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征。中國共產黨建黨90年的曆程,就是一個無數共產黨員經曆千辛萬苦,用艱苦奮鬥麵對艱難險阻的曆程;新中國的建立和一係列重大的建設成就都是共產黨人發揚艱苦奮鬥、不怕吃苦的精神換來的。

如今的中國,既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又是處於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雖然前景很光明,但是還要麵臨很多問題。我們仍然需要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仍然需要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樣才能使中國變得更加美好。

古往今來,無數的仁人誌士都是因為經得起千辛萬苦所以才取得大成就。一個人的成功來源於堅定的信念和千辛萬苦的努力,一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必將取得成功。

一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必將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千秋萬代不倒;一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國家,必將使這個國家強大到讓世界為之震驚。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麵對的困難還很多,但相信,隻要堅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我們就必將取得成功。

“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拿下大油田”

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拿下大油田。

—王進喜

一個人沒有血液,心髒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王進喜

“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拿下大油田”,這一豪邁的口號,早已成為一條經典名言,它表現的是中國工人,特別是石油工人為國分憂、忘我工作的精神麵貌。回顧起這一口號的誕生,仍然會使我們激動不已。

(一)

古往今來,追求成功,就得要有一股勇往直前、不畏懼任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就得要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氣勢。無數的英雄事跡驗證了這一點。有一個行業的工人,他們的工作環境很特殊,總是在地質條件惡劣的艱苦地區,他們就是石油工人。然而他們卻始終不會退縮,甘願為國家利益犧牲小我,在艱苦的地區為中國的石油事業努力奮鬥。在困難麵前,石油工人永遠鬥誌昂揚,永不服輸。他們用自己的艱苦奮鬥創造著中國石油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在中國的石油工人的隊伍中,有一個閃光的名字,他就是王進喜。王進喜被譽為“鐵人”,是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何占信,父親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個男孩子,心裏非常高興。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起名王進喜。

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幹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正是這苦難的經曆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鑽探大隊當鑽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幹。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幹活。艱苦的鑽井生產實踐,鍛煉了他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先進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裏程碑。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鑽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杆”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

1959年9月,王進喜被選為建國10周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出席全國“工交群英會”。休會期間,王進喜參觀首都“十大建築”,路過沙灘時,看到行駛的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蹲在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從此,這個“煤氣包”成為他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思想動力之源。

1960年2月,東北鬆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即貝烏5隊)來到大慶,參加會戰。剛到大慶時,腳下荒原一片,朔風呼嘯,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麵炒麵,住的是四壁漏風的馬棚。王進喜與工人們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就啃幾口凍窩頭,困了就躺在鑽杆上睡一覺,他率領的1205鑽井隊被譽為“硬骨頭鑽井隊”。

麵對這樣的困難,王進喜硬是帶領全隊工人采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地把鑽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來後,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鑽。薩55井於4月19日勝利完鑽,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1960年4月29日,1205鑽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製服了井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幹,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的餘秋裏得知後,連聲稱讚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餘秋裏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充滿激情地發出倡議:“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拿下大油田”。這一豪言壯語激勵著每一位參加會戰的石油工人,也成為傳遍全國,流傳至今的經典語錄。

王進喜的性格率直。他在工作中也犯過錯誤,出過婁子,但他勇於承認並加以改正。他的隊曾經打廢過一口井,每次隊裏來了新工人,他都要帶著去看,吸取教訓。有一次開大會,台上領導批評他們的射孔錯誤,王進喜去得晚了,門口有人叫他快趴下。他坦率地說:“披紅戴花的時候,你讓我搶著往頭裏走;批評了,就叫我悄悄趴下當狗熊?我不當這個狗熊!”

1960年7月1日,會戰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第一戰役總結大會,突出表彰了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他們被樹為大會戰的“五麵紅旗”。一個“鐵人”前麵走,千百個鐵人跟上來。大會戰出現了“前浪滾滾後浪湧,一旗高舉萬旗紅”的喜人局麵!1960年,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連續創出了月“四開四完”、“五開五完”的好成績,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進尺21258米,接連創造了6項高紀錄,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1960年底,大慶油田生產原油97萬噸。從此,一舉扔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二)

“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拿下大油田”,這是怎樣的一種忘我拚搏的精神!王進喜的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鐵人精神”是什麼?工人們總結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為錢、不為名,一心為國家,一切為革命。鐵人王進喜從普通工人成長為人們學習的英雄,但他功高不自傲,一輩子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他說:“我從小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在今天,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曆史時期,雖然各種條件都比過去好得多。但是每當我們聽到“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拿下大油田”這句豪言壯語時,仍然會心潮澎湃,激動萬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人踐行著這種精神,為我們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我們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仍然需要實踐這種精神。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國家和人民麵臨的困難還很多,每一位共產黨人都應當擔負起國家重托,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國家和人民分憂,讓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王進喜

我不怕苦,要搞地質就得準備吃苦。我既然學地質是為了給祖國找礦,我就應該去實地考察一下外國的礦井是怎麼采礦的。所以去當礦工最好了。

—李四光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是鐵人王進喜的又一句名言。這一句名言同樣表現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英雄氣概,同樣表現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敢於創造人間奇跡的精神風貌。這一句名言曾激勵著無數中國人戰勝艱難險阻,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創造一個又一個佳績。

(一)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國際敵對勢力妄圖用石油卡住我們的脖子,三年自然災害使中國的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物質條件極端困難。大慶油田,荒野一片,滴水成冰,職工們吃的是苞米麵,住的是四壁漏風的馬棚。一方麵油田地質情況複雜,另一方麵我國石油工業基礎薄弱,技術力量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外國人預言,我們根本沒有能力開采出這個大油田。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幾萬會戰職工,經過三年半艱苦卓絕的奪油大戰,一舉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麵貌,實現石油產品基本自給,結束了中國人使用“洋油”的時代,促進了我國石油工業的全麵發展。

大慶油田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源在於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所迸發的巨大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最終又形成了大慶持續高產、穩產的生產力。

在石油大會戰中,幾萬名石油職工為了甩掉石油落後帽子,團結一心、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不論職務高低、不分份內份外,與各種各樣的困難作鬥爭,體現出了石油工人的豪邁氣概。

石油會戰剛開始時,工作條件十分有限,各種車輛和機械設備十分短缺,在這樣的情況下,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豪邁地提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進喜率領的1205鑽井隊剛到大慶時,沒有公路,吊車、拖拉機不足,設備在火車上卸不下來。王進喜就帶領全隊30多個人用繩子拉,撬杠撬,木塊墊,將60多噸重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可當時沒有水管線,沒有水罐車,為了搶時間石油工人就用臉盆端。有人說這是“瞎胡鬧”,沒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王進喜就說:“有,就在中國。”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讓機器動起來。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

為了快出油、多出油,石油工人們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啃幾口凍窩頭,困了躺在鑽杆下睡一覺,僅1205鑽井隊在1971年完成的鑽井進尺數遠遠超過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顯示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強大的戰鬥力和競爭力。

為了多快好省地把原油外運出去,技術員蔡升在隆冬臘月乘坐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油槽車萬裏測溫,找到了油溫變化規律,設計出科學的原油外運的起始溫度;為了保持大慶油田高產、穩產,新時期的鐵人王啟民寧肯把心血熬幹,以敢為天下先、敢笑天下第一流的精神和氣概,解決了提高油田產量的技術關鍵。僅僅隻有初中文化的“土專家”何登龍能夠寫出多媒體培訓課程,30出頭的伍曉林博士在世界尖端技術舞台上“領銜主演”,大慶原油產量連續27年高產穩產等。大慶人求實、創新和奉獻精神,創造出了大慶油田的輝煌業績,使大慶成為全國工業戰線的一麵旗幟,鐵人王進喜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形象代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展現出了強大的影響力。

近50年來,大慶職工充分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保證了油田連續20多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累計向國家和地方財政上繳各種稅費2214億元,是國家給油田總投資的44倍;累計為國家出口原油3.44億噸,創彙482億美元。

(二)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慶人所形成的大慶精神,也同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一樣,成為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全國人民的精神動力。大慶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大慶人創造的“大慶精神”,不是一個企業的精神,而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展現,是這個時代所有為社會進步、人民富裕、國家強大而努力的人們的集體精神。

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曆史時期,大慶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我們可以將大慶精神賦予更多新時代的特點,新時代的內涵。大慶精神在社會轉型時期,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大慶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濃縮,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光大。對大慶精神的理解,應當融於中華民族精神之中,融入五千年的輝煌曆史之中。認為大慶精神已經過時的人,是對大慶精神的片麵理解,是對中華民族曆史的不了解,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不理解;認為大慶精神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人,不僅不了解大慶精神,也不了解市場經濟,大慶精神與市場經濟並不排斥,大慶精神需要賦予市場經濟的內容,市場經濟更需要大慶精神的洗滌和淨化。

有人認為,大慶人隻會苦幹、蠻幹,不會巧幹、靈幹。其實不是,大慶人除了不怕犧牲、艱苦創業之外,他們還善於利用智慧、善於利用人類的文明成果。大慶精神,不僅僅代表著力量,也同樣代表著智慧。

中國要發展,中國要強大,中國要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沒有一點愛國精神不行;中國要富強,人民要富裕,社會要和諧,沒有一點創業精神不行;中國目前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還有許多矛盾需要克服,還有許多的事要做,沒有求實、務實精神不行;中國要推行社會公平正義、要建設和諧社會,沒有一點奉獻精神不行。中國要進步,需要大慶精神,它是中國社會全麵進步的重要標誌。

今天,我們重溫大慶精神,就是要把這種精神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去,用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去,用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用到為中國的繁榮進步和社會和諧奮鬥中去。大慶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大慶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是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激勵人們艱苦奮鬥的一句十分流行的話語。它形象生動,鼓舞著人們繼承長征精神,學習革命老前輩的艱苦奮鬥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句名言產生了廣泛的積極的影響。

(一)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的產生有著特定的背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麵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一方麵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另一方麵國內百廢待興,經濟基礎脆弱,我們麵對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在當時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人民群眾隻有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萬眾一心,才能搞好經濟建設。從這個角度出發,黨和國家領導人號召人民群眾學習長征精神,艱苦奮鬥,以長征精神麵對國家出現的困難與挫折。於是,“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句口號便應運而生。它的產生給了人民群眾很大的動力,大家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度過了改革開放前的那段艱苦時期,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紅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是一個偉大的壯舉,紅軍戰士曆盡千難萬險,終於使中國革命實現了偉大的戰略性轉折,每當我們回顧那段令人難忘的曆程,便能真正地感受到革命前輩們吃苦的精神。

長征沿途環境十分險惡,除了應對敵人日夜圍追堵截,進行大大小小的戰鬥外,還要戰勝深山峽穀、雪山草地、湍流江河。紅軍得不到一點休息,大家疲勞到了極點,往往走著走著就睡著了。但一旦出現敵人,又精神百倍地殺向敵人。我們大部分戰士都是從南方北上,根本沒有禦寒的棉衣。翻雪山,過草地,一時風雨,一時暴雪,嚴寒就是第一殺手。部隊在夜間派出去一個班擔任警戒任務,第二天卻發現全班戰士全都被凍死的慘狀。紅軍過草地時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艱辛。茫茫草地,荒無人煙,哪裏有什麼可吃的東西。那麼多部隊,走不了多久就斷糧斷炊了。隻好煮皮鞋、皮帶、槍背帶、挖野菜充饑。最後這些都吃光了,凍餓之下,體弱的、有病的戰士犧牲的越來越多。草地的紅泥水把戰士的雙腳泡得發亮發腫。他們隻有憑著堅強的革命意誌,求生的信念,頑強地走,最終走出了草地。

在長征途中大雪山是一座連著一座。過草地前後,都要過雪山。大雪山有幾千米高,山下是峽穀森林,山上是終年厚厚的積雪。有的地方厚達幾十米。他們站在雪山頂上遠望,茫茫雪海望不到盡頭。雪崩時,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多少天都看不到一塊沒有雪的土地。紅軍戰士由於白雪的反光刺激,兩眼紅腫,眼球突出;由於長期缺糧麵黃肌瘦,衣服也破破爛爛。但仍舊昂首挺胸,一往直前。

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全部紅軍不足3萬人,許許多多英勇的紅軍戰士倒在了長征途中。

在中國革命曆史上,曆盡千辛萬苦的,何止長征中的紅軍戰士,可以說,每一位革命前輩在血雨腥風的鬥爭歲月裏,都經曆了數不清的苦難。

(二)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句流行語言展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不畏艱難、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共產黨人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是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的精神力量。

正是因為有了當年革命先輩們的吃苦精神,有了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戰,我們今天才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現在生活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吃苦的精神。我們每一個黨員,都要牢記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以革命先輩吃苦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遇到苦和累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想當年長征途中的革命先輩們。

讓“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成為我們今天的精神食糧,讓它時刻回蕩在我們的耳畔,成為激勵我們的不竭動力。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種吃苦精神,而決不能丟掉這種精神。我們要在新的形勢下,用先輩們的吃苦精神來鼓舞我們的鬥誌,來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從而去贏取改革開放的更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