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置一椅,以數推之,書椅底曰:“某年月日,當為仙客坐破。”至期,果有道者來訪,坐破其椅。仙客愧謝,先生曰:“物之成毀有數,豈足介意,且公神仙也,幸坐以示教。”因舉椅下所書以驗,道者愕然趨起出,忽不見。乃知數之妙,雖鬼神莫逃,而況於人乎?況於物乎?

【譯文】

宋朝慶曆年間,邵康節先生隱居山林,冬天不生爐火,夏天不用蒲扇。因為一心專注於研究《易》而忘記了寒暑。但他還認為自己沒有理解,於是把《易》這本書貼在牆壁上,心裏想著,眼裏看著,時時琢磨。他深入了解了易理,想要造易之術,卻沒有驗證。

一天邵先生正在午睡,有老鼠竄到麵前來。他用瓦枕砸向老鼠,老鼠跑了,枕頭也破了。他發現枕頭中有字,拿出來看,上麵寫著:“這個枕頭賣給賢人邵康節,某年月日某時,砸老鼠,枕頭破”。邵先生驚訝地感歎說:“萬物都有對應的數。”他向賣陶器的人家詢問,賣陶枕的人說:“以前曾經有一個人,手裏拿著一本《周易》,在枕頭上休憩。枕頭中的字,一定是這位老人寫的。他已經很久沒有來了,我知道他家住在哪裏。”

先生於是就和賣陶器的人一起去尋訪那位老者。到了他的家門口,發現他已經不在了,但是留下一本書,告訴他的家人說:“某年某月某時,有一個秀才來到我家裏。可以把這本書傳授給他,這樣能完成我走後的事情了。”他的家人把書交給了先生,先生看了,發現這本書就是《易》的內容,而且還有推斷的依據。先生就按照這些方法推演占卜,告訴老人的家人說:“您父親在世的時候,有白金放在床的西北方向的地下,可以用這筆錢來辦理喪事。”他家裏人按照他說的做,果然得到了錢財。

邵先生領受了書回家。後來他在觀賞梅花的時候,看到麻雀在爭鬥,以此布卦推算,知道第二天晚上有鄰家女折花,摔傷大腿。他的卜算大概從這開始為人所知,後世相傳的時候,於是把這種方法叫作《觀梅數》。後來他又推算落花的時間,知道明日午時,花會被馬踐踏摧毀;又推算西林寺的匾額,知道有陰人的災禍。所有這些,都是先天之數。因為沒有卦的時候,先有數。用數來起卦,所以稱“先天”。至於見到老人麵色憂慮,卜算知道老人有吃魚噎死的禍患;見少年麵有喜色,卜算知道他有婚姻的喜事;聽到雞鳴,知道雞要被殺死做菜;聽到牛叫,知道牛要被殺。這些都是後天之數。因為沒有數,先有卦。用卦來起數,所以稱“後天”。

一天,先生放置了一把椅子,在椅子底部寫上:“某年月日,會被仙客坐破。”到了這個時間,果然有仙客來訪,坐破了這把椅子。仙客慚愧道歉,先生說:“萬物的生成、毀滅都有定數,怎麼會介意呢?況且您是神仙,很榮幸是您坐在這把椅子上來演示,讓大家知道。”於是舉起椅子下麵所寫的字來做驗證,道者驚訝地站起來走了出去,忽然不見了。這才知道數的神妙,是鬼神也無法逃脫的,更何況是人呢?更何況是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