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成長條件的不斷進步,小尾巴的現象也變得越來越普遍。不論是害怕離開父母庇護的“膽小鬼”,還是人雲亦雲、沒有主見的“牆頭草”,或是性格乖張暴戾的“小魔王”,黏人的寶寶是越來越多了。
造成“小尾巴”們的原因有很多,但其真正的心理原因卻隻有一個,那就是分離焦慮,也就是害怕失去父母的愛、渴望得到關注的心理需求在作祟。父母的過少關注和過度保護都會導致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情感體驗,其中過少關注會導致不安全感,而過度保護會導致依賴性,這兩種心理現象的最終結果,就是塑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小尾巴”。
媽媽的困惑
小超快要上小學了,爸爸媽媽對他很有信心,因為他很愛學習,認識的漢字很多,幾乎已經可以獨立閱讀報紙,理解能力也不錯。這一切,都讓爸爸媽媽格外驕傲。但人無完人,如此聰明伶俐的小超也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黏人!小超的膽子不是一般地小,不敢自己上街、不敢自己付錢買東西,就連給爸爸開一下門都不敢,一句話,除非有父母陪著,否則他一件事情都不肯自己去做。爸爸媽媽該表揚的時候也會表揚他,遇到事情也都在積極鼓勵他,可小超還是那麼膽小,一點進步都沒有。看著“小尾巴”一樣的兒子,夫妻倆陷入了困惑: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小超如此膽小呢?馬上就要上小學了,這樣的小超能適應小學的生活嗎?
像小超這樣的孩子已經不在少數,而心理獨立性差、行為依賴性強,幾乎成為了現代寶寶們的最顯著特點,改變孩子的“小尾巴”現狀,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在充分滿足孩子對愛和關注的渴望之餘,盡量消除孩子對缺失的害怕和恐懼,讓他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另外,還要多給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讓寶寶在不斷嚐試的過程中,發現與人相處的技巧,也發掘自己與眾不同的優勢,不斷形成獨立自信的優秀人格,為今後的獨立成長打好基礎。
01 我就要黏著你
每個父母應該都經曆過寶寶黏人的苦惱:一刻不離地跟在你身邊,好說歹說就是攆不走。黏就黏吧,小脾氣還特別磨人,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要,怎麼哄都哄不好,纏得你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行為示例 隻要有機會,舟舟就會黏著媽媽不放手。不管媽媽給他多少注意,他總是嫌不夠。每天早上媽媽趕著去上班的時刻,她和舟舟之間都會經曆一場難纏的戰鬥。舟舟總是不停地哭鬧著,拽著媽媽的衣角死活不肯鬆手,搞得媽媽心煩意亂。為了防舟舟哭鬧,媽媽隻好每天一大早就趁舟舟沒醒的時候悄悄地出門。媽媽悄悄地走了2天,舟舟很快就發現了事實的真相,於是每天一大早,媽媽還沒起床,小家夥自己先醒來了,轉著黑黝黝的大眼睛監視著媽媽的動靜。下班回到家,舟舟更是黏著媽媽寸步不離,生怕一失手就讓媽媽跑了個無影無蹤。
寶寶的想法 媽媽總是很忙,都沒時間陪我玩。她總是想出去上班,一點也不喜歡和我在一起。現在她每天都要早起,是不是就是為了躲著我然後趕緊離開家呢?我想多和媽媽待一會兒,所以我就早早起來,這樣媽媽就走不掉了。
原因解釋 如果一個好好的寶寶突然變成了間諜,父母的原因一定大於孩子自己的原因。本來孩子就害怕媽媽的不辭而別,可舟舟的媽媽竟然試圖早起而躲避兒子的依戀,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會讓寶寶的纏人行為升級,變得更加難以應付,而且還會給孩子的心裏造成不小的傷害。
解決辦法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媽媽多花時間去陪陪舟舟,如果自己實在很忙,可以和寶寶約好,多長時間之後一定陪他玩。這樣的約定要言而有信,不然還是會招致寶寶更嚴重的黏人行為。另外,有機會多引導寶寶玩一些可以一個人玩的獨立遊戲,並經常詢問寶寶的遊戲體會,這樣融洽的情感交流可能會讓寶寶慢慢適應自己玩耍,然後與你分享遊戲感受的相處模式,從而使寶寶鍛煉得越來越獨立自信。
寶寶為什麼那麼黏人
連成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更何況孩子?寶寶纏人證實他渴求得到注意,想從自己親近的人身上獲得安全感的表現。寶寶黏人的原因基於以下幾點:
1 寶寶心理發育的必然
0~3個月的寶寶處於無差別的依戀階段,他對誰的反應都一樣,沒有明顯的偏愛傾向。
3~6個月的寶寶處於有差別的依戀階段,他能夠區別出熟人和生人,對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開始排斥陌生人,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阿姨等熟悉的看護著有著較強的依戀感。
6 個月~2歲的寶寶處於依戀對象單一化階段。他已經能夠把自己的主要看護人從熟人中辨別出來,並對他表現出強烈的依戀感,一旦他們離開,他就會焦慮地哭喊。寶寶的這個依戀對象既有可能是父母,也有可能是爺爺、奶奶、阿姨,關鍵取決於誰與他朝朝暮暮處在一起。
2歲以後的寶寶處於依戀對象夥伴化階段。如果他依戀的對象離開,他開始明白自己的依戀對象隻是暫時離開,不會拋棄自己,於是,他的依戀對象逐漸過渡為他的交往夥伴。
2 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
那些特別渴望得到注意的寶寶很多是因為沒有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關注。不過,很難說給予寶寶多少關注才是足夠的。因此,媽媽需要做的就是能夠讓寶寶長期地、每時每刻地感到,當他需要父母的幫助時他們就在他的身邊,這樣有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為他日後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礎。
3 缺少安全感和獨立性
有些寶寶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他缺少安全感和獨立性,例如,父母很少給予他關注,某個親人的突然去世或生病、父母離異,在幼兒園裏碰到讓他感到懼怕的事,與小朋友發生矛盾等等。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寶寶產生的依賴性是暫時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他會慢慢擺脫這種依賴性。而持久的依賴性往往與父母對寶寶的嬌生慣養有關。比如,父母因為擔心寶寶受傷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總是給予他很多限製,很少滿足寶寶自我探索的欲望,或者總是對他突然冒出的每一個念頭都立即做出反應,想方設法滿足他的要求等等。時間長了,他就會期望父母永遠這樣做。“媽媽,看!”“爸爸,你幫我!”“媽媽,你和寶寶玩。”這類寶寶因為總是期望你一刻不停地注意他,最終使父母無法忍耐。
怎樣讓纏人的寶寶自己玩
隻要寶寶感覺到他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關注,他就會產生足夠的安全感,不會再像個小跟屁蟲似地寸步不離地追隨著父母,因此,讓纏人的寶寶自己玩,最關鍵的還在於父母應該知道如何適時適度地給予寶寶關注。
1 平時就讓寶寶感到內心滿足
*如果寶寶喜歡得到大量的注意,父母最好在他還未提出要求時就關注他,這樣他就會感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和關注,並因此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獲得足夠安全感的寶寶反而不總希望和媽媽在一起。
*盡可能地多發現寶寶的每一微小進步,並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如寶寶以前總是不讓媽媽聽完一個電話,這一次他耐心地等電話通完後再和媽媽講話,媽媽要立刻注意聽他講話,同時也要表揚他,這樣他就會獲得一種安全感。
*給寶寶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每天都要騰出一些時間注意寶寶,即使隻有幾分鍾的時間。晚飯時,尤其是睡覺前的時間,常常是和寶寶單獨在一起的好時機。如果寶寶知道他能經常見到你,具體時間就無關緊要了。
*找個小鬧鍾,把鬧鍾上好,用鬧鍾來提示寶寶父母可以和他在一起玩的時間。這樣,鈴沒響,他就明白他應該自己好好玩。鈴一響他就可以和父母一起玩了。讓他等待時,可以給他分派一些他感興趣的任務,比如鼓勵他想一下你們在一起時可以做些什麼,這樣還可訓練寶寶愛動腦的好習慣。
2 區別對待寶寶吸引注意的需要
有時候,盡管父母已盡最大的努力滿足了寶寶的要求,但他依然不滿足,總是沒完沒了地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一般是年齡比較大的寶寶)。那麼,為了避免加強他的這種依賴性,父母可以這樣做:
*不要理睬他的要求。假設你正在接聽電話,這時寶寶打斷你的談話,要求你隻聽他講,請對方稍等片刻,告訴寶寶,你正在打電話,稍後會陪他玩。如果寶寶繼續鬧騰,比如大聲喊叫、撕扯你的衣服等等,請求家人把寶寶抱走,但是不要因為他鬧騰就滿足他的要求。等打完電話,並且他也停止了鬧脾氣、哭喊,開始聽話時,你再給他一些注意:“不錯!你不再哭鬧了!媽媽就喜歡聽話的孩子!”你這樣做就使他懂得了媽媽在聽別人講話時,不能輕易打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