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家長幾乎都認同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的孩子普遍都不太懂事,自私任性、過分依賴、乖張跋扈,幾乎是現代兒童性格的代名詞,這無疑給養育寶寶的家長們製造了又一大難題。
寶寶的磨人性格往往會讓父母失去耐性,甚至遭致嚴厲懲罰,而這樣的親子互動模式又會反過來造成寶寶的精神壓力和不良情緒反應,從而讓任性行為變本加厲,也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陷入僵局。
其實,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由於其自我意識的萌生,獨立性與依賴性、對抗性與順從性的矛盾顯得格外突出,表現出既渴望被愛護又討厭受約束的情緒化行為模式,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第一個“心理斷奶期”。
這是一個讓孩子逐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與成熟的關鍵時期,父母要體諒寶寶在特殊時期的情緒波動,又要幫寶寶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讓他們都能自信、快樂、真誠地麵對未來的生活和挑戰!
孩子的性格形成是有其關鍵期的,從2歲開始,到四五歲的這一段時間,寶寶正好處在性格形成的萌芽期,也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反抗期”。隨著獨立意誌的發展,“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弊端開始逐漸顯露,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孩子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常常愛和父母對著幹,叫他向東他偏往西。
而且,這時候的幼兒還不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他們渴望嚐試一切的好奇心,往往會導致被父母厭惡的結果,這時候家長的氣憤或責怪就會反過來刺激孩子的任性行為,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愛發脾氣,也越來越不聽話。
媽媽的困惑
我的女兒今年4歲半了,卻比她2歲的時候更任性。就拿每天起床上幼兒園的事情來說吧,不叫她個十次八次絕對不會起來!我在一旁已經火燒眉毛了:“彤彤,快起來,要遲到了!”“彤彤,聽到沒有,趕緊起床!再不起來媽媽要生氣了!”“我上班就要遲到了!你還不趕快起來我要打你了!”……可無論我怎麼說,她就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賴在床上不動彈。我實在忍無可忍,過去掀開她的被子,想把她從被窩裏拉起來,她卻喊著“就不起!就不起!”地哭鬧起來。
別看這小小的孩子,要是耍起小性子來,整個一家人都一點辦法也沒有。批評也沒什麼用,反而讓孩子和大人都不開心。寶寶為什麼具有這麼強烈的操縱欲望?家長又該如何應對這種任意耍小性子的惱人行為呢?
其實,處在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最快的,在這期間對其進行正確的教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能讓寶寶的“小脾氣”有所改觀,還能培養他們快樂自信的情緒品質。
01 讀懂孩子的小性子
難道真是孩子越大越難管嗎?看著小時乖巧可愛的孩子,變成了現在這副不講道理、亂發脾氣的樣子,好多家長真是感到無所適從。
耍小性子很正常
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原因和目的。當我們試著去理解這些原因的時候,就會明白他們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存心要跟我們對著幹的。
正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所說的那樣,隨著生理上的不斷發育,幼兒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並憑借自身興趣和情緒來參與,根本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這就是所謂的“任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任性也是寶寶涉世之初行為學習的結果之一。任何行為的產生都是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的,寶寶偶爾的一次任性,如果得到了父母的遷就,讓他輕易地達到了目的,那麼在下次他就有可能沿襲這種有效的行為方式,久而久之導致任性固執的脾氣秉性,不達目的勢不罷休。甚至他看到其他孩子的任性行為得到過強化,也都會牢記然後模仿著嚐試一下,看看自己的家長會不會也因此滿足自己的要求。
因此,耍小性子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不值得父母特別大驚小怪。相反,如果處理方式過激,反而很可能強化孩子的任性行為,並導致其暴劣易怒到不可控製的局麵。
特殊的語言
孩子和大人就像分別來自火星與金星,永遠沒辦法完全互相理解。雖然家長也都有不太聽話的童年,但麵對那似曾相識的不可理喻發生在寶寶身上時,還是會覺得特別無法容忍。其實,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往往隱藏著他們最真實的情緒反應和想法。在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省能力還不夠完善的階段,外在的行為表現,成為表達他們內心感受的最好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