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挫折感6寶典
1 適當發展,幫助寶寶消除挫折感
當寶寶因為某件事情受挫,他可能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甚至可能做出一些比較過激的事情。美國有個爸爸發明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消除他的惡劣情緒:給孩子一包釘子,一把錘子,一旦他在外麵受挫了,情緒極其惡劣的時候,就讓他在木板上釘一個釘子。到後來,他發現釘釘子其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與此同時,他跟人發生衝突的幾率也越來越小了。這個爸爸開始改變策略,每當孩子成功地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最後所有的釘子都被拔出了,他也能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了。這種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借鑒。
當然,我們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沙袋,一麵糊著白紙的發泄牆,每當他因為受挫折情緒不佳的時候,讓他對著沙袋捶上一氣,對著發泄牆亂塗一氣,這些都有助於寶寶緩解受挫帶來的失落感,同時也可以防止他采取別的不恰當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2 適度安慰,減輕寶寶的挫折感
挫折教育不是說一定要讓寶寶體驗一敗塗地的感覺。當他受挫時,適度的安慰仍然是必要的。麵對受挫的寶寶,不管他受挫的原因是什麼,都要先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表示理解,等他情緒稍稍緩和下來後,再想方設法讓他明白受挫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寶寶遇到困難而有沮喪表現的時候,父母往往產生同情、憐憫之情,要麼代替寶寶完成任務,要麼完成前就讓寶寶放棄努力,有的父母則厲聲批評甚至體罰寶寶,這兩種極端行為都使寶寶無法形成自信和樂觀的品質。
3 察言觀色,適時實施挫折教育
學會尊重他人,是人際關係發展的第一步。處在以自我為中心階段的寶寶因為無法控製他人,會體驗到嚴重的挫折感,讓他因此十分沮喪。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指責他,給他講道理,他肯定無法接受或者根本就聽不懂。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要急於說服寶寶,而要給寶寶自己醒悟的機會,隻有這樣他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學會關注別人的感受。比如,讓寶寶觀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情形,讓他評價在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時,究竟誰做得對,誰做錯了,應該怎麼做才能與小朋友們友好相處等等。讓寶寶置身事外進行比較,就不會與他的自我中心發生衝突,他會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並學習選擇合適的方式來對待周圍的人。
4 將心比心,引導寶寶克服挫折感
寶寶因為自身能力有限,麵對挫折的忍受度自然比較低,一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不時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鬧騰不休。這時,父母的情緒疏導是非常必要的。如同前麵場景所述,加加與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了,媽媽不能一味指責加加,也不能一切都依著加加。聰明的媽媽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體會他的心情。在這個基礎上誘導他一步步思考,讓他自己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給加加一個敘述自己感受的機會,然後再誘導他站在別的小朋友的角度想想他們的需求:“加加想贏,別的小朋友和你一樣也想贏。如果別的小朋友輸了,也不肯算數,那你會不會生氣?還想不想和他玩?”用這樣疑問句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可以提供給他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讓他自己發現錯在哪裏,同時也避免了媽媽的指責帶給寶寶更多的挫折感與不認同感。
5 利用遊戲培養抗挫折能力
那些愛玩又不肯服輸的寶寶,通常都自尊心極強又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比一般的寶寶更怕輸,一旦輸了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挫折感。加上他們總想隨心所欲地控製周圍的環境,一旦無法如願,最容易采取耍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寶寶爭強好勝不是壞事,鼓勵寶寶爭強好勝對他將來適應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環境確實有幫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失敗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一無可取。實際上,在失敗的過程中,孩子往往能夠學到更多的經驗。因為,失敗可以顯露寶寶的不足之處,給寶寶以更加明確的努力方向。隻要父母引導得當,他就能學會平和地處理他的挫敗情緒,加強承受挫折的能力。父母平時可以多和寶寶玩一些具有競爭力的遊戲,並且在遊戲中掌握好分寸,既要讓寶寶贏,給予他體驗成功的機會,又要不失時機地讓他輸,讓他在輸的過程中體驗挫折感,並學習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更加充滿信心地期待下一次的成功。“這次你輸了,不過下次你還有機會贏。”“寶寶贏了,真不錯,不過下次你可不一定贏哦!”父母這樣的暗示會給寶寶的心理一些不可或缺的撫慰,對增強寶寶的抗挫折能力十分有好處。
需要注意的是,遊戲時要根據寶寶的發展水平選擇難度適中的遊戲,來訓練寶寶的抗挫折能力。選擇的遊戲難度不要跨度太大。例如有一種遊戲是“釣魚”,是用磁鐵相吸的原理鍛煉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媽媽可以先觀察寶寶能夠釣著魚的基數,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鼓勵寶寶每次多釣出一兩條魚,或者漸漸加長魚線的長度,讓寶寶耐心地對付晃動搖擺的魚線,增加遊戲的難度。在這樣循序漸進地抵抗挫折的過程中,寶寶的自信心也就隨之建立起來了。
6 不向寶寶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緒
有的父母自己在外麵受了窩囊氣,礙於麵子忍著不敢發泄出來,回來便對寶寶發上一通無名火。這種情況特別容易打擊寶寶的自信和樂觀,因為寶寶會把父母的惱火歸咎為自己的錯誤,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於是隻好全盤否定自己。長久下去容易讓寶寶自責、退縮,並產生消極情緒,淹沒寶寶樂觀的特質。因此,父母遭遇困難能夠樂觀自信,對培養寶寶的樂觀品質至關重要。
02 我很窩囊嗎
寶寶太厲害、太頑皮,總是到處闖禍,就像是個混世魔王,父母自然很擔心;但是,如果寶寶天生一副好脾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父母的心裏也難免要犯嘀咕的。究竟該讓寶寶厲害點,還是讓寶寶謙和點,這對兒教育的矛盾常常讓父母苦惱不已。
行為示例 點點的父母都是謙謙君子,才3歲的點點也很自然地承襲了父母的這一特點,無論走到哪裏,他都一副大度無比的派頭:小夥伴搶走了他的玩具,他就換一樣東西繼續玩;小朋友推他一把,他好奇地看著小朋友,很快就沒事兒人似地不動聲色繼續眼前的遊戲。自打上了幼兒園,點點不是今天被小夥伴搶走了玩具,就是昨天被小夥伴抓破了臉。除了急了會哭,點點一點對抗別的小夥伴的招術都沒有。小家夥這麼窩囊,長大了會不會更加窩囊呢?爸爸媽媽既不敢教點點去打人,但也不願意看見孩子被欺負,真是左右為難。
寶寶的想法 如果他拿走我的玩具,就讓他拿好了,反正我也可以玩其他的玩具。他們打我是有些不應該,不過他們過一會兒就會過來和我玩了,那就代表道歉了吧。媽媽說人不能太自私,應該寬容別人的錯誤,我盡量在這麼做了,可是他們又說我“膽小”、“窩囊”,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大概就是說我不好吧?可我要怎麼做才對呢?
你的誤區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永無止境的,淘氣的希望聽話,太聽話的又希望淘氣些,真是沒個確定的標準。其實對於孩子“窩囊”的問題,也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去衡量。有時這樣“窩囊”的行為,隻是寶寶在一定階段內的行為表現,並不具有穩定性;還有的可能是性格使然,父母著急了半天,孩子自己根本沒有感覺,那樣也就不必過於擔心。除非是孩子也覺得受了欺負,感覺委屈,但又沒有勇氣去麵對,或者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這時是需要父母的協助的,除此之外,爸爸媽媽還是大可不必那麼多慮的。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要過分幹涉他的自由其實是最好的辦法。
解決辦法 所謂吃虧或者受欺負,其實隻是我們成人的觀點,判斷孩子是否因此受到了委屈,才是我們是否要采取指導措施的決定因素。豆豆的爸爸媽媽,可以親自去問一下豆豆的感受,是否覺得委屈?是不是敢怒不敢言?有沒有覺得難過或者認為自己很失敗?這些基本情況,通過孩子的言談或者行為表現都可以反映出來,在此基礎上再對他進行疏導和幫助,才會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寶寶本身都沒什麼感覺,但父母一定要強迫他學習很多“報複”或“自衛”的方法,反而會讓寶寶養成易怒、粗暴的個性,對他日後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解析寶寶的窩囊行為
對於兩三歲的寶寶來說,輸與贏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基本還處在各自為政的遊戲階段,彼此之間沒有多少根本的厲害衝突,成人的價值觀念在他們的小腦瓜裏還是一片空白。寶寶在遊戲中贏了,他不會因此飄飄然;在遊戲中輸了,他也不會就此一蹶不振。盡管有時候他們也會在遊戲中打打鬥鬥,但是一切很快就會過去。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有時候看起來甚至有些傻,比如給寶寶準備各式各樣的玩具,讓寶寶自己去拿,隨便拿多少不受限製,那麼寶寶隻會拿他自己喜歡的玩具,不會貪婪地想要抱走所有玩具,也不會在玩具堆裏挑挑揀揀,試圖找到那些很顯然價值比較高的玩具。對寶寶來說,拿多拿少,拿大拿小,拿好拿壞都一樣,輸贏對他們來說是身外之物。因此,在遊戲過程中,寶寶僅僅以自己稚拙的人際交往技能演繹著從“和平”到“戰爭”又到“和平”的遊戲流程。他們之間有戰爭,但是戰爭的硝煙不會長久地延續,他們之間有和平,但是和平也不會永恒。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有時候很沒有臉麵,剛剛被人打了,他眼淚還沒幹就又湊一堆玩兒去了。
3歲以內寶寶基本以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在一起玩但沒有合作)為主,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遊戲不多。因為沒有遊戲規則,或者雖然成人為他們設定了遊戲規則,他們也是始終處在一個缺乏內在秩序的遊戲環境,矛盾總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但他們對夥伴之間的矛盾關係卻理解得比較粗淺而且容易健忘,最終都會歸於相安無事。因此,不管欺負人還是被欺負,寶寶的行為都與成人觀念裏的窩囊毫無關礙。
寶寶的窩囊固然與他的本性有關,但與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缺乏交往經驗,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經曆被欺負的事件。所不同的是,事後有的寶寶逐漸學會了周圍人群打交道的方式,變得大大方方,即便遇到類似受欺負情景也能處變不驚,輕輕鬆鬆化解“險情”。有的寶寶則變得越來越膽小,嚴重的甚至出現社交障礙。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截然不同的分化與寶寶本身關係不大,而與父母的教育方式關係密切。
對待窩囊寶寶的錯誤方式
1 教育寶寶打回去
有的父母覺得不能養成寶寶“窩囊”的行為習慣。一旦發現寶寶受了欺負,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教育寶寶打回去:“人家打你,你就打他。人家咬你,你也咬他。”或者幹脆給寶寶劈頭蓋臉來一通訓斥:“哭什麼哭,不許哭!下次他怎麼打你,你就怎麼打回去。”
父母讓寶寶“打回去”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給寶寶受到傷害的心以寬慰,更不能教給寶寶正確的交往方式,甚至還會讓寶寶本來就受傷的心更加雪上加霜。受到小朋友欺負沒有還手不會導致寶寶將來窩囊,相反,倒是父母劈頭蓋臉的訓斥、抱怨和辱罵,才會真正導致寶寶長大後變得窩囊。況且,受到這種“衝擊”多了,寶寶就會變得比較封閉,以後在外麵遇到了什麼事情,為了避免回家挨罵,他們往往隱藏事情真相,再也不願與父母交流。
2 不問青紅皂白教訓寶寶
一旦寶寶在外麵招惹了是非,有的父母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別人沒事兒,偏偏就你被欺負了?於是,父母可能不問青紅皂白給寶寶來一頓訓斥:“是不是你招惹別人了?不是你招惹別人,為什麼他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父母這樣的態度會帶給寶寶一個錯誤的信息,即無論他在外麵受了誰的欺負,都是他自己的錯。這樣可能導致寶寶將來對自己產生一些不正確的認識,逐漸養成將委屈憋在肚子裏,以消極沉悶的情緒來對待一切的習慣。
3 一味地勸說寶寶全線回避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禮讓,因此,很多父母在寶寶受到欺負時總喜歡勸說寶寶:“讓著他吧,他是小弟弟。以後別跟他玩就是了。”也有的父母擔心寶寶與對方公然對抗會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勸說寶寶盡量回避:“以後離他遠點兒,別跟他玩,跟別的小朋友玩。”
父母這樣的態度會讓寶寶覺得回避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隻要遇到阻力,他就繞道而行。長期習慣了這樣的行事方式,寶寶將來就會變得比較軟弱、退縮,輕易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寶寶的成長很不利。
避免寶寶窩囊的對策
1 給寶寶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寶寶不是生活在真空裏。在與周圍環境接觸的過程中,寶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父母與其一一對應地教會寶寶如何處理各種衝突,不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寶寶自己當家作主的機會,讓寶寶自己嚐試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摸索正確的最可靠的達成自己目的又能與小夥伴雙贏的處事方法。
2 通過遊戲誘導寶寶思考
父母平時可以在家設計一些適合寶寶年齡的遊戲,故意給他製造一些障礙,讓他在家庭這個溫暖熟悉的環境演習如何對待各種被人“欺負”的“突發事件”。遊戲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度原則,既不要在一個時間段內持續製造很多的障礙讓寶寶應接不暇,也不要製造過於困難複雜的障礙,讓寶寶無所適從,否則反而會影響親子之間的融洽與和諧,讓寶寶覺得在家中也沒有安全感。
3 淡看寶寶的窩囊行為
父母不要把寶寶的窩囊行為看得過於嚴重,父母的這種大驚小怪的情緒會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一方麵讓他覺得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而導致內心不安,另一方麵,寶寶的所謂窩囊行為原本沒什麼大不了。實際上,很多寶寶都會在窩囊過程中自己找到擺脫窩囊的辦法,不值得父母如此大驚小怪。
4 給予寶寶恰當的指導
寶寶經曆類似點點那樣的窩囊事件之後,或者寶寶和父母一同目睹別的小朋友的窩囊事件,父母可以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事情給予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評說,讓寶寶明白,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