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挫折是人生最好的禮物,而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深刻體會過生活的艱辛和殘酷,堅韌的毅力和豁達的態度,對於未來的人生道路是多麼地重要,與其讓這些溫室裏的花朵們不諳世事、不經風雨,最後在激烈的競爭麵前敗下陣來,還不如現在就對他們進行“痛苦”的挫折教育,於是,給孩子送“挫折”的想法應運而生。
我們開始往快樂的寶寶身上撒鹽:你還不夠優秀,你要不停鍛煉,你這樣適應不了同伴之間的競爭,你看你樣樣不如人……
怕寶寶被表揚衝昏了頭腦,結果卻讓批判扼殺了他們的自尊。
媽媽的困惑
3歲前的曉輝是個快樂的孩子:愛說愛笑,聰明可愛,誰見誰誇。而且,曉輝還有著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技巧和音準都很好,是小區有名的“小歌星”。鑒於曉輝唱歌方麵的天賦,媽媽決定送他去學習聲樂。最開始,曉輝還是興致勃勃的,雖然犧牲了絕大多數的業餘時間,連周末都搭了進去,但畢竟是他自己喜歡的活動,所以也就樂此不疲地繼續著。可好景不長,爸爸媽媽過高的期望、嚴格得近乎苛刻的要求,還有沒完沒了的練習和比賽,讓曉輝覺得喘不過氣來。最可怕的還要算是比賽了,大大小小的歌詠比賽不斷,媽媽每個都讓他參加,雖然她嘴上說名次並不重要,關鍵是一個參賽的體驗和鍛煉,可一旦幾次都沒有名次之後,媽媽就發火了,說曉輝不用功、不努力,說他笨、不長進,慢慢地,曉輝對原本十分熱愛的唱歌,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心理學上對挫折的定義,是指人們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由於遇到了自認為無法克服的困難而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體驗。就像上麵提到的曉輝,在小區這個小的競爭環境中可能名列前茅,但天外有天,麵對激烈的競爭以及家長不切實際的期望,曉輝把超越自己的困難誇大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以至於最終放棄了自己的愛好。
其實,曉輝的上述做法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一方麵苛刻地要求孩子追求完美,在比賽中次次最優,不能輸給同齡的孩子,不能辜負自己的期望;另一方麵又盡力滿足曉輝的一切需要,為他的“成才”付出了很多,特別是物質需要方麵,可謂極盡全力,但對他精神方麵的鼓舞和安慰略顯不夠。這樣的教育模式,會讓孩子對自己逐漸形成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比如事事都要爭強好勝,贏得起輸不起,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和落後等等。家長在其他方麵的遷就,又給孩子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隻要是他想滿足的願望,隻要他說出口,總是可以一路綠燈地實現,毫無懸念可言。家長的付出和過度保護,讓孩子的能力得不到綜合的全麵發展,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都很缺乏,這樣的孩子,是無法麵對現實生活,也無法麵對競爭和挑戰的。可見,不恰當的家庭教育給孩子營造的一帆風順的成長環境,與孩子真實的外部生活經曆之間的強烈反差,才是孩子們難以接受挫折、麵對現實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教育界大肆辯論的“挫折教育”與“賞識教育”之爭,其實本無所謂誰對誰錯。為孩子提供接受挫折的機會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教會他們麵對挫折的態度和方法;給孩子一個寬容的賞識的環境也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更有勇氣去麵對挑戰。不管是“挫折教育”還是“賞識教育”,我們的孩子現在確實麵臨著成長的困惑,也麵臨著如何評價自己的關鍵問題,如何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營養而不是毒藥,這才是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去解決的課題。
01 輸不起的小賴皮
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曆很多的挫折,過度的挫折對寶寶的心靈會造成傷害,但是適當地對寶寶進行挫折教育,卻可以讓寶寶在遭遇困難時以更加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麵對生活。畢竟生活不是他想象的,世界不會為了他而改變。如果父母凡是都由著寶寶,一旦寶寶遭遇挫折就急不可待地伸出援手,將寶寶的挫折感不留痕跡地塗抹掉,那麼寶寶就無法學會從挫折中自己站起來,尋找到新的支撐自己快樂的支點。
寶寶挫折感從何而來
1 由身體素質帶來的挫折感
行為示例 斌斌從小體弱多病,和同齡的小夥伴相比,他的個子偏小,力氣也不大。為了不讓他受人欺負,爸爸把斌斌送去了跆拳道學校,心想這項運動足可以讓兒子強壯起來了。但去學習的第一天回來,斌斌就哭鬧著說再也不去了,因為其他小朋友都比他強壯,而且有一部分小朋友之前曾經學習過,這樣一來,斌斌一點優勢都沒有。當老師說讓他們互相拍擊一下以示友好的時候,他的小夥伴竟然一下就把他推倒了。可憐的斌斌覺得那裏是個很“可怕”的地方,就說什麼也不肯再去了。
寶寶的想法 在幼兒園裏小朋友就經常欺負我,可我打不過他們,所以也不敢吭聲,就因為這樣,我都不想去幼兒園了。這次爸爸帶我去的這個學校,比我們幼兒園可怕一千倍,我們幼兒園裏的老師都說不讓隨便打人,可這裏就是教人打人的,我打不過他們,我好怕……
你的誤區 想讓寶寶鍛煉身體素質的想法是好的,但一定要首先考慮寶寶的適應程度。換作是你,身處在那樣的環境裏,應該也會覺得害怕吧,何況年紀還很小的孩子。
解決辦法 寶寶越小,身體抵抗力越弱,越容易遭受挫折感。尤其那些長期體弱多病的寶寶,他們總是被疾病困擾著,許多遊戲和快樂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參與,眼看著同伴嘰嘰喳喳、生龍活虎的樣子,寶寶心裏那個急啊!給寶寶一個強健的體魄是保證寶寶避免身體素質帶來的挫折感的唯一途徑。但是,現在就送去學跆拳道這樣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的運動,對孩子而言是不太現實的。爸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多跟寶寶運動、玩耍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鍛煉寶寶的身體素質,幫助他先塑造起一個能與別人“抗衡”的小身板兒,再讓他去學習這類強度較大、並有一定危險性的運動,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險。
2 由父母帶來的挫折感
行為示例 小茹比同齡的孩子顯得懂事得多,下雨了站在小區的大門口給爸爸送傘,媽媽回家會給她拿拖鞋,如果這時候得到了表揚,她就會做得更起勁兒。有一天,家裏來了一大幫叔叔阿姨,他們都是爸爸的同事,小茹決定要好好表現一下。她又是端茶又是拿水果,那份乖巧的樣子果然得到了所有人的讚賞,小茹的心裏別提多高興了。也許是樂極生悲,心花怒放的小茹沒看見前麵的地板上有塊水跡,於是腳一滑,杯子飛了出去……媽媽聽到杯子摔碎的聲音後連忙跑過來,看見女兒並沒有摔倒,而自己從國外帶來的孤品玻璃杯卻摔碎了,自然是一頓訓斥。小茹辛辛苦苦的表現卻換來了一頓批評,她哭得越發傷心了。
寶寶的想法 我不是故意把媽媽的玻璃杯打碎的,而且,媽媽覺得玻璃杯比我還重要嗎?如果我摔倒了,媽媽會心疼我還是杯子呢?
你的誤區 為了安全起見,父母常常會限製寶寶活動的自由,為了訓練寶寶乖巧聽話,父母可能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寶寶做錯了事情,父母的批評過於嚴厲,讓寶寶難以接受;當著眾人的麵否定寶寶,傷了他的自尊心;對寶寶的期望值過高,使他壓力很大;寶寶做事不成功,總是責備他,讓他沮喪不已;不顧忌寶寶的情緒,當著寶寶的麵一味表揚其他寶寶,使寶寶受到冷落;父母自己心情不好,對寶寶莫名其妙地發火……父母所有這些行為都會帶給寶寶挫折感。
解決辦法 不僅你需要麵子,孩子在外人麵前也是有自尊心的,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是稱職的家長都應該做到的。對於像小茹這樣“懂事”的孩子,她的自尊心一定特別強,在好心辦了錯事之後,她肯定已經很自責難過了,這時候父母如果還過多地批評,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麵批評她的時候,一定會給她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會讓她覺得格外委屈,哪怕是你覺得很嚴重的問題,也盡量要在隻有你和寶寶兩個人的時候給他講道理,而且有時候,一個寬容的擁抱會比一場激烈的訓斥效果要好得多,您不妨試試看。
3 由同伴帶來的挫折感
行為示例 加加和小朋友玩猜拳遊戲。“石頭、剪子、布!”加加贏了,他就高興得大呼小叫,雄心勃勃地和小朋友繼續酣戰。但是隻要輸了,加加就開始耍賴:“這次不算,重來。”其他的小朋友自然不高興了,紛紛跑開,不願再和加加一起玩。看見大家都跑開,各玩各的,加加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加加跑到媽媽身邊,忍不住大哭起來:“他們都不跟我玩。”媽媽心疼地摟著加加,心裏不知道是什麼滋味。媽媽明知道加加這種行為不值得提倡,但她還是不可抑製地在母愛的驅使下順應了加加的要求:媽媽說服旁邊的靜靜,讓靜靜和加加一起繼續玩他的猜拳遊戲。加加又回到了一開始的狀態,在高興與不高興之間迅速轉換著情緒。
寶寶的想法 我喜歡玩猜拳遊戲,但我也喜歡贏,之前跟媽媽玩的時候,我總是贏的,那時候我也耍賴,她都不說什麼,還主動讓著我呢。
你的誤區 同伴掌握某種技能而自己沒有掌握;想與同伴交往卻遭到拒絕;與同伴發生爭執而處於下風;同伴之間拉幫結夥而自己被排斥;被攻擊性較強的同伴欺負;同伴無意的行為對寶寶造成侵犯……這些是造成寶寶挫折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為怕寶寶受到挫折而主動為他創造不自然的“順境”,不僅對他的成長不利,甚至會起到極大的阻礙作用。在你的幹涉下,他將永遠學不會麵對困難。
解決辦法 寶寶總要麵對與同齡人的相處,這其中,當然包括競爭。家長不應該一味地回避競爭結果,或者人為創造總是勝利的成長環境,這種掩耳盜鈴的培養方式將剝奪孩子麵對挫折的機會,也會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麵臨更多的問題。就以上例中的加加媽媽來說,可以在家和寶寶多練習猜拳遊戲,以便讓加加對遊戲的玩法更熟練,從而提高贏取的機率;當然,還可以鼓勵加加去和小朋友玩其他類型的遊戲,最初可以挑選他比較擅長的遊戲種類,然後慢慢擴展遊戲的範圍,讓他多多嚐試不同種類的遊戲,不僅可以使整體的能力有所提高,還可以幫助他正確對待遊戲中的輸贏,讓他在勝負之間更加遊刃有餘。
4 由老師帶來的挫折感
行為示例 豆豆在幼兒園裏是他們班的小畫家,雖說還不能畫什麼像什麼,但在一般情況下,豆豆都是畫得最好的那個。一次美術課上,老師叫他們畫“我的爸爸”。豆豆想著自己的爸爸總是為脫發苦惱,就畫了一個“長發飄逸”的爸爸,他心裏美滋滋的:這樣的話,爸爸就不會覺得自己的頭發少了。“這就是你的爸爸?男不男,女不女的,你畫的這是什麼啊?”美術老師毫不客氣地評價讓豆豆很難過,更難堪的是,小朋友們聽到老師的話,都跑過來笑話他,那時候呀,豆豆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從那以後,豆豆就不愛畫畫了,無論誰勸也不頂用。
寶寶的想法 老師為什麼那麼說我呢?那是我希望中的爸爸,他們為什麼笑話我?是我畫的不好看嗎?可能我畫畫本來就不好看,我真失敗呀!
你的誤區 老師關注個別寶寶的特殊需要,而自己沒有得到這種特殊待遇;老師不公正的批評和責備;老師表揚其他寶寶而自己沒有得到肯定;老師對寶寶的態度忽冷忽熱;想與老師交流,老師卻心不在焉或不耐煩……這些老師的不公正態度都會對寶寶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寶寶都是拿老師的話當“聖旨”的,千萬別以為你的一句玩笑話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寶寶來說,你的任何一個評價,甚至是一個表情和動作,都對他們非常有意義,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特別注意與孩子的相處,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傷害到寶寶。
解決辦法 不要主觀地看待孩子的一切。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根本就是不同的,我們沒有權利用自己的理解去評價孩子的行為。所以,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應該首先了解孩子的意圖或動機,比如可以詢問寶寶:“別人的爸爸都是短頭發,為什麼你的爸爸是長頭發呢?”首先了解孩子們的想法,永遠是你采取任何評價或行動的第一步。
當然,以上隻是寶寶可能遇到的挫折的一些實例,我們也不可能枚舉寶寶遇到的所有困難和挫折。但上麵敘述的這些就足以看出,寶寶的生活並不像成人想象的那樣平平坦坦、一帆風順,也有許多坑坑窪窪、大小波瀾在考驗和錘煉著寶寶麵臨困境時的健康品質,諸如自信、樂觀、意誌、忍耐以及自我調節或者改變困境的能力。父母要帶領寶寶順利地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隻有這樣,寶寶的樂觀品質才會慢慢培養起來。
進行挫折教育的關鍵期
一個人樂觀與否,依賴於他是否具有某些基本的心理品質。這些心理品質包括:能夠依賴想象力和對未來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適應;聽從父母的勸告,隨時調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緒與理智的較量中,能夠較為成功地擺脫情緒的控製;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能夠遇見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到4歲,寶寶基本上具備了上述這些心理品質,正是對寶寶進行挫折教育、培養樂觀品質的最好時期。
心理學家做了很多實驗來檢驗幼兒麵臨困難時的心理發展特點,其中有個著名的實驗很能夠說明問題:試驗者在桌子上擺放了各種點心和玩具,讓寶寶坐在桌前等候。如果他想要得到喜歡的東西必須等實驗者回來,如果不能等待可以呼叫實驗者,但他隻能得到他不大喜歡的東西。結果,平均年齡為4歲半以上的幼兒,大多能等待很長時間,有的甚至長達一個小時以上。這些寶寶想盡各種辦法克服困難,諸如克製自己不看桌上的東西,自言自語假裝做遊戲,總是找其他小朋友說話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遠遠地看著電信和玩具,手指頭放在嘴邊但站在原地不動,努力地克製自己想要去拿自己喜歡的東西的衝動。這是4歲幼兒神經係統、心理發育和生活經驗更趨成熟的表現。
4歲以下的寶寶很少有堅持到底的成功者,這是因為,首先,他們很難理解實驗者所做的承諾;其次,他無法想象實驗者歸來對自己的意義,所以他們往往身不由己地在困難麵前退縮。還有其他許多實驗也都證明,正常情況下健康成長的4歲寶寶已經具備了接受挫折教育的能力,正處在接受挫折教育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