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三口之家,一天晚上,一個充滿疑惑的4歲小女孩認真地問正在沙發上看電視的媽媽:“媽媽,你覺得你快樂嗎?”母親一下子從電視節目裏跳了出來,一邊奇怪小小的女兒怎麼會這麼問自己,一邊還是回答著:“挺快樂的啊!那寶寶快樂嗎?”“我怎麼感覺不到有什麼快樂的呢?每天起床、上幼兒園、吃飯、睡覺,好像都沒什麼讓人興奮的事情啊。”母親擔心女兒越想越悲觀,就開導她說:“快樂都是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去感受的,即使是痛苦的事情,隻要你願意,也可以看到快樂的一麵。所以,快樂的人就會永遠快樂。”
實際上,在說這些話時,媽媽的心裏並不堅定。無怪乎女兒會覺得不快樂,都市的節奏給了我們每天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我們在給予了孩子豐厚的物質條件之餘,其實對他們的心理發展仍關心甚少。生活的單調、環境的單調、接觸事物的單調,可以說都是讓他們無法感受到快樂的最直接原因。
現在的孩子,幾乎已經被剝奪了作為一個孩子的權利。他們承載著父母的期望、社會的要求、競爭的壓力、成人化的人際關係,而真正屬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卻被我們認為是搗亂、胡鬧而遭到明令禁止,如果我們是孩子,應該也會覺得委屈,覺得不快樂吧!
再看看女兒若有所思的表情,母親的心被揪得生疼。她第一次這麼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孩子的無奈,也第一次這麼深刻地反思自己。
隻要是不同的個體,互相的理解就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認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更是如此。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從自己的角度解釋孩子的行為,把這些行為安上我們觀念中的“標簽”,殊不知,這樣的“誤解”往往讓孩子很氣憤,感到被冤枉了。
媽媽的困惑
淘氣的念念總是喜歡搞破壞,隻要他所到之處,一定是傷痕累累。他做過的“豐功偉績”可真不少,他撕過家裏的掛曆,組裝過媽媽的首飾盒,拆過爸爸的名牌手表,自己的玩具更是被弄得七零八落、麵目全非。為此,爸爸媽媽不止一次說過他。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還是沒能阻止念念的破壞行為。
小可很喜歡聽故事,尤其愛聽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小可不到1歲的時候,媽媽就講給他聽,可現在他都4歲了,每天還是要聽著才能入睡,從不間斷。“按理說,這麼‘幼稚’的故事,4歲的小孩早都不喜歡聽了,但小可卻一直情有獨鍾,是不是他的智力發育有問題啊?”小可的媽媽很擔心,所以打算再也不給小可講這個故事了,不管他怎麼死纏爛打都不再講了。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有很多,可見,我們總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定義孩子的行為。比如淘氣的念念在父母的眼中就是討厭的破壞大王。爸爸媽媽估計隻考慮到念念給他們帶來的麻煩,卻從沒想過,念念的好動恰恰證明他的好學。孩子在研究物品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學習。在我們看來他毀壞物品的行為,實際上正好讓孩子有機會充分協調了自己的手眼配合,不僅得到了智力發展的重要信息刺激,還大大激發了孩子的創造性。我很慶幸念念暫時還沒有被父母的打罵“嚇倒”,可家長粗暴的幹涉早晚會讓念念失去好奇心,也失去自己努力的興趣和能力。
還有那個愛聽同一個故事的小可,被媽媽錯誤地認為是智力發展落後,真是夠冤枉的。其實重複是孩子的一個心理特點,不僅智力發展需要一定的重複積累必要的信息力量,而且新的能力的產生,也都是在重複舊有能力的基礎上突然萌發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來說,重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熟悉的事物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和安全感,就像小可,重複的故事給他帶來了安慰和快樂,這不正是我們希望寶寶得到的感覺嗎?
我希望每個家長都能盡量摒棄自己的衡量標準,真正從尊重孩子的角度,深入他們的心靈深處。在我們想要發火,或者粗暴地阻止孩子的行為時,先仔細想想孩子這樣做的動機,是否是我們想的那樣;而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也要考慮一下我們是不是太過嚴苛了,這樣的要求是否適合他們的年齡特征。
孩子不是一本書,我們不能拿自己的觀點去見仁見智地理解書中的內容;孩子本身就是書的作者,隻有我們的尊重和鼓勵,才能讓他們寫出最出色的作品。
01 我不懂感恩
每年11月的第4個星期四就是感恩節,這是一個讓美國人銘記感恩的日子,現在,其力量已經蔓延至全世界。在牛津字典裏,感恩的含義是指“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有了感恩的心,就會對別人的幫助心存感激,隻要心中湧動著感激的熱情,生活中便處處都是動人的風景。
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盡量去培養寶寶感恩的能力,感謝陽光雨露,感謝陰晴冷暖,感謝小花和大樹,感謝親人和朋友……感恩具有一種無形的魅力,還可以幫助我們維護心靈的安寧,帶來幸福和快樂。給寶寶一個耳濡目染的感恩的環境,感恩之樹就會在他們心中枝繁葉茂。
感恩並不是寶寶天生就具有的品質,它不僅需要父母的熏陶,更需要我們首先以身作則地完成。如果你覺得寶寶不懂的感恩,甚至在很多時候顯得很“自私”,那就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好。
寶寶不懂感恩的原因
1 寶寶沒有缺失感
行為示例 喬喬是家裏名副其實的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喬喬最大的特權就是說一不二,隻要他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從來不能被拒絕,不然,喬喬哭天搶地的本事可是誰都領教不起的。
寶寶的想法 誰說我自私來著?我從來都是這樣的啊!從小到大我的所有願望都能被滿足,我怎麼看不見什麼難度呢?我小時候提出什麼要求,大人們都會搶著去幫我做,可現在,突然就說我自私,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實在想不明白。
你的誤區 現在的獨生子女政策,著實成就了一批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在家裏被眾星捧月一樣地“供著”,要什麼就給什麼,要星星家長不給月亮,好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竭盡全力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對於寶寶來說,他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從來沒有受到過任何阻礙,所以,他們往往隻關心事情的結果,而絲毫體會不到過程的艱辛。這樣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錯覺,怎能不讓寶寶們自私自利,不懂得珍惜呢?
解決辦法 對於一些孩子可以協助完成的事情,可以請孩子一起參與,比如寶寶想吃餃子,可以給他一小塊麵,讓他嚐試學著媽媽的樣子和麵;當他想讓爸爸陪他玩的時候,爸爸可以先讓他幫忙收拾好客廳的碗筷等等。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讓他們切實體會到做事的不容易,感恩教育也就更容易實施了。
2 父母剝奪了寶寶感恩的權利
行為示例 天天家隻是個一般的家庭,父母都是一般的職員,要在大城市裏養活一個孩子,還是需要精打細算的。於是,媽媽自動變成了“利益的犧牲者”,有了好吃的,她都是盡量讓給老公和孩子吃,自己總是打掃剩飯。有天,媽媽帶天天出去玩,因為很熱,所以給天天買了一隻雪糕。天天高興地捧著雪糕吃起來,絲毫沒有要讓媽媽嚐一下的意思。隔壁的李奶奶看見,就對他說:“天天,怎麼都不給媽媽吃一口啊?”誰知小家夥卻說:“媽媽不喜歡吃這個,她隻喜歡吃剩飯和壞掉的東西。”媽媽頓時覺得沒了麵子,大聲地訓斥起了天天,天天委屈地跑回家,他不懂媽媽為什麼要罵自己。
寶寶的想法 平時我讓媽媽吃什麼,她都說她不愛吃。我看她吃剩飯吃得很香,就以為她喜歡吃剩飯,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她為什麼要批評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