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變相扼殺了寶寶的同情心
很多媽媽並不了解寶寶在各個階段的心理發育特點,所以好心辦壞事的時候特別多。比如寶寶看到別的小朋友哭,自己也跟著哭起來,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同情反應,本來無可厚非,反而是應該給予鼓勵和安慰的,可有的媽媽並不理解這一點,於是就覺得很不耐煩或者很生氣,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寶寶批評一頓,讓他自己不委屈的時候就不要哭等等。久而久之,寶寶的認知就會產生偏差,他並不知道媽媽隻是不喜歡他哭,而是覺得他同情小朋友是一種錯誤的行為,遭到了媽媽的批評。這對於寶寶建立同情心的過程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所以,每當遇到類似的情形,媽媽不應該隻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處理,而是應該借機給寶寶一些正確的引導,比如鼓勵寶寶過去安慰小朋友,給小朋友擦擦眼淚,或者教他說一些安慰的話等等,還可以引導寶寶訴說自己的同情和隨之體會到的難過,以此調整寶寶混亂的同情心,同時也教會了他正確地表達同情的方法,強化了其同情行為。
2 以身作則,影響寶寶
寶寶都喜歡模仿,他們是天生的模仿大師。因此,做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媽媽,並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都會將同情的種子種在寶寶的心間,會對寶寶產生非同尋常的影響。比如平時經常關心鄰居,夫妻之間互敬互愛,多關心寶寶的心理感受等等,這些都會在寶寶的小腦袋裏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也便會學著你的樣子,主動關心別人了。
另外,在對待寶寶的一些錯誤問題上,也要盡量首先表示同情,然後再批評指正。比如,寶寶不小心將你的漂亮杯子打破了,或者將他自己心愛的玩具弄壞了,這時候,寶寶的心裏其實已經很難過、很自責了,如果媽媽還因為寶寶弄壞了東西而簡單粗暴地訓斥寶寶,就會在寶寶的心裏留下陰影。正確的做法是,首先站在寶寶的立場上,給予寶寶關注與安慰,並盡可能給寶寶機會說明原因,然後表達你現在很同情他的處境,也知道他心裏的不安。如果媽媽能夠克製自己的情緒,經常這樣理智地處理問題的話,那麼寶寶在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也會按照你的做法理智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發脾氣、大聲哭鬧,他們去體諒別人、同情別人的能力也會逐漸提高。
3 幫助弱勢群體
讓寶寶同情與我們毫不相幹的陌生人,關懷弱勢群體,也是泛化其同情行為的好辦法之一。將寶寶的眼睛蒙上,讓他親自體驗盲人的痛苦;讓活蹦亂跳的寶寶隻能坐在凳子上,不能下地走路,讓他感受這樣的艱難;如此的體驗活動,都能讓寶寶對弱勢群體產生發自內心的同情,以後他再遇到殘疾人或是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就會更容易作出力所能及的幫助行為。當然,還可以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多幫助做家務,幫助爺爺奶奶做事情,幫助那些比他小的小朋友等等,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讓他充分體驗到助人的樂趣和滿足感。再加上你的表揚和鼓勵,這一切就無形中構成了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寶寶越來越喜歡幫助別人,也就慢慢地建立起了同情心。
4 讓寶寶覺得你們彼此需要
寶寶人還小,當然是處處需要父母的照顧,偶爾適當地讓寶寶覺得,你們也是需要他的幫助的,這會大大提高他同情行為發生的概率。當家庭成員生病、發生意外事件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把寶寶也當成一個傾訴的對象,以他聽得懂的方式向他訴說,並向寶寶尋求幫助。比如生病的時候要他端水拿藥,心情不好的時候讓寶寶拍拍你,或者給個擁抱等等。因為怕寶寶擔心而隱瞞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不僅會削弱寶寶的責任感,也會限製他表達同情的行為。最好的處理方式是,讓寶寶可以用他獨特的方式表達他的同情,提供他能夠提供的幫助,這時父母隻需要愉快地接受,並真誠地向寶寶道歉。這樣寶寶的家庭責任感就被培養起來了,他也就會更加願意對家庭成員表示關心和愛護。
03 讓寶寶更有人情味兒[訓練]
訓練目標 讓寶寶懂得生活中的基本禮節和人際交往常識,體會豐富的情感分化,建立積極和諧的交往個性。
訓練分析 遊戲是孩子對生活的模擬,尤其是一些行為習慣的養成,借助遊戲的不斷訓練,其學習效果將遠遠好於口述和教授,讓寶寶變得富有愛心和人情味兒的培養,也格外需要遊戲活動的輔助。以下兩款親子遊戲,分別從人際交往的禮貌和分享兩方麵,通過讓寶寶體會人際交往的感情投入及掌握交往方式等,塑造更親和、更友善的社交高手。
訓練方法1 禮貌小天使
首先引導寶寶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禮節,比如早上去幼兒園見到老師要問好,要跟小朋友們打招呼,得到別人的幫助要道謝,坐電梯的時候要讓老人先行,拿別人遞過來的東西時要雙手接,不小心撞到別人要道歉,家裏來了客人要問好,客人走時要出來送客並說再見,等等。等寶寶了解了這些規則之後,就編幾個情節性強的小故事,問問寶寶在這種情境下,故事裏的小朋友應該說什麼話,比如“小兔家的燈泡壞了,可是商店現在關門了,於是小兔隻好去小貓家借一隻燈泡。如果你是小兔子,你會怎麼向小花貓借燈泡呢?你會說些什麼呢?”等等,以此來幫助寶寶練習生活中常用的禮節及禮貌用語,同時在接下來的一星期內注意及時提醒寶寶要注意禮貌,約束言行。慢慢地,寶寶的良好行為一定可以養成。
當然,最初寶寶可能隻記得個別的禮貌用語,詞彙顯得比較貧乏,而且甚至會出現誤用的情況,即不知道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些什麼。所以最初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心急,循序漸進,積極的鼓勵和以身作則的指導都會幫助他們很快地理解社交的藝術,掌握社交的技巧。
訓練方法2 小娃娃來請客
做這個遊戲之前,父母應先準備好布娃娃、小雞、小鴨、小兔的玩具或者圖片形象,玩具汽車以及一些“小禮物”,比如一本書、一盒積木、一些蔬菜水果等等。做好這些遊戲準備之後,就可以正式開始玩了。
父母要首先告訴寶寶遊戲的玩法:爸爸或媽媽扮演小雞、小鴨和小兔,寶寶扮演娃娃。娃娃坐在家裏(房間的某個角落或者任何有座位的地方),然後媽媽說:“今天小娃娃請客,他請來了他的好朋友,有小兔、小雞和小鴨。它們一路上別提多開心了,小兔、小雞和小鴨邊唱歌邊說話,一起來到了娃娃家。娃娃快開門,你的朋友來了。”
這時引導孩子說:“你們都是誰啊?是我請的哪位好朋友呀?”“門外”的媽媽代替小動物們回答:“我是小兔!”“小兔快請進!”小兔子進來了,它送給娃娃一輛玩具汽車。“謝謝你!你的禮物真好看!”引導寶寶做類似的感謝。
以此類推:“我是小雞!”“小雞快請進!”它送給娃娃一盒積木。“我是小鴨!”“小鴨快請進!”它送給娃娃一堆蔬菜和水果。
最後,3位好朋友要走了。娃娃應該送還給他們什麼禮物呢?引導寶寶思考,然後讓他將自己的想法表演出來,如“小兔,我送給你一根胡蘿卜。”“小鴨,我送給你一條小魚。”“小雞,我送給你一把小米。”等等,最後3位小動物朋友一起說:“謝謝你!小娃娃!你真是我們的好朋友!”讓寶寶抱著布娃娃為他們送行:“朋友們別客氣,歡迎再來我家做客!再見!慢走!”遊戲結束。
這兩個遊戲既能夠訓練寶寶的社交能力,對其語言能力及智力的發展也是大有好處的。建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陪孩子玩玩,讓他們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鍛煉與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