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這不是真的我(2 / 3)

你的誤區 寶寶的思維尚未達到推理的水平,所以,媽媽說自己不愛吃這樣“謙讓”的話,就被他們當成是真的了。媽媽總是吃天天不愛吃的東西,而當天天給她好吃的東西時,她也總是拒絕。久而久之,天天自然認為媽媽永遠都不需要他的“關心”,於是,寶寶學習感恩的權利就被母親無形地剝奪了。

解決辦法 家庭成員之間,要盡量塑造平等互助的和諧關係,父母不要把孩子淩駕於生活的最高層,自己卻一邊“當牛做馬”,一邊抱怨孩子不懂感恩。在孩子關切地詢問你,並且給你好吃的、或為你提供幫助的時候,記得一定要接受,並且表示感謝,而不要說你不需要。你要讓孩子感覺到,你需要他的關心和幫助,而且,他提供的幫助總是恰到好處的,這樣,他在下一次才會傾向於繼續關懷別人,無論如何,千萬別剝奪寶寶感恩的權利。

讓寶寶學會感恩

1 讓我們生活在感恩的氛圍

陽光空氣給我們提供了生存必須的能量;環衛工人為我們環境的整潔辛勤工作;幼兒園的老師為了教育我們不辭辛勞;小朋友們給我們帶來喜悅和歡笑……哪怕是這些司空見慣的小事,也讓我們和寶寶一起,真誠地說聲謝謝。潛移默化的行為力量是巨大的,給寶寶創設這樣的一種感恩的環境,為寶寶塑造一個感恩的形象,寶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感恩。

2 學會知足

知足者不僅長樂,也更容易學會感恩。知足感是感恩的心理基礎,也是感恩行為產生的首要前提。當初生的寶寶安詳地躺在媽媽懷裏的時候,他滿臉洋溢的幸福就是對媽媽最好的感恩,因為那時候,他覺得很滿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需求越來越多,欲望也越來越難以滿足,他的知足感就會越來越弱。再加上我們平時回家的言談話語中,也充滿了對一切的不滿足,久而久之我們的寶寶也變得越來越挑剔了。所以,讓我們以身作則,讓寶寶學會在生活的瑣碎細節中感受到知足的樂趣。“今天的天氣真好!”“今天的飯菜真香!”“寶寶自己洗臉洗得真幹淨!”“爸爸的圖紙畫的真好看!”……經常與寶寶做類似的交流,他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滿足,也就越來越容易感恩了。

3 遺憾造就珍惜

滿足感的對立麵是缺失感,沒有對缺失的體會,也就無法深刻感受到滿足的喜悅。缺失——焦慮——滿足——安寧,這是一個人感受到幸福和恩惠的情緒發展途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否則都有可能削弱寶寶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作為父母的我們,往往都隻顧給寶寶滿足和安寧,卻不知道缺失和焦慮的體驗,反而更容易讓寶寶體會到滿足的喜悅。一件來之不易的禮物、不管它本身的價值是否昂貴,寶寶都會格外珍惜;一個通過他自己努力得到的結果,不論是否完美,寶寶都會記憶深刻。因此,適當地留些遺憾,並不是可怕的事情,正是因為遺憾的存在,寶寶才會更懂得珍惜。

02 我不會同情

同情心是人類最無私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也是人際交往過程中很重要的情緒基礎,從小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對於他們情商的發展至關重要。

行為示例 豆豆比同齡的小朋友顯得“成熟”得多。一般的小朋友看電視的時候,如果看到了小孩子挨打,或者小動物死亡等情景時,一定會感同身受地覺得難過,但豆豆總是一笑置之:“那些都是騙人的,其實他們一點事兒都沒有。”豆豆這樣的“鐵石心腸”也轉移到了生活中,有一次媽媽穿高跟鞋崴了腳,一瘸一拐地回到家,他見了仍然無動於衷,還笑話媽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

寶寶的想法 媽媽走路的樣子好可笑啊!她是在表演瘸子嗎?就像動畫片裏蠟筆小新的媽媽一樣。

你的誤區 同情心幾乎是寶寶們與生俱來的情感反應,為什麼本來極富同情心的豆豆,現在會變得這麼“冷血”呢?可能他也曾表現出原始的同情心,比如看到媽媽裝哭會去安慰媽媽,見到街上的乞丐想要幫助他們,看到動畫片裏的小朋友受委屈,自己也跟著哭起來等等,但他的這些行為,遭到了我們怎樣的回應呢?媽媽裝哭的結果是哈哈大笑起來;見到街上的乞丐我們就會把孩子拉遠,生怕乞丐的怪樣子嚇到孩子,也因為我們知道的很多社會現象而拒絕施舍;如果寶寶因為動畫片的情節哭泣,我們更是會嬉笑地告訴他們那是假的,因此傷心流淚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越來越“理性”,而這與年齡不符的“理智”更是斷送了同情心的發展。

解決辦法 讓孩子自由地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裏,那個世界裏沒有假裝、沒有欺騙、也沒有複雜的技巧,隻有愛,有尊重,有同情。父母不要將成人的世界和邏輯過早地灌輸給孩子,自己也要利用一切機會向孩子示範具有同情心的行為表現,鼓勵他們親自去實施同情的行為,並從施予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

幼兒同情心的發展特點

1 第一階段:把別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

同情心最初萌發於寶寶出生後的第三個月,那時候,如果寶寶聽到別的小朋友哭泣,或者看到媽媽裝哭的時候,真的會感到不安和同情,甚至開始哭鬧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移情反應。從這以後,寶寶的同情心更是與日俱增,看到別的小朋友被媽媽批評、打針、摔倒了,他都會流下同情的淚水,然後鑽進自己媽媽的懷裏尋求安慰,好像那個被批評的、挨針頭的、摔倒的就是他們自己一樣。

當然,嚴格來講,這時候的“同情”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同情心,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寶寶們自我意識還沒有萌發,也就是說,他們還無法區分別人和自己的不同,因此別人的痛苦也就等同於了他們自己的痛苦,這時的“同情”,隻是他們對“自身”痛苦的一種本能的感受和反應而已。

2 第二階段:試圖減輕他人的痛苦

1~2歲之間,是寶寶自我意識萌發的第一次高峰,這時,他們已能區別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所以,這時的寶寶具有的同情心,就是真正意義上對他人的關切了。比如1歲半的寶寶,看到別的小朋友哭鼻子的時候,已經不隻是躲向媽媽的懷抱了,他可能會拿出自己的玩具,希望安慰那個小朋友讓他忘記痛苦,或者拿著小手絹去給他擦眼淚,以此來減輕小朋友的難過,這些做法,都是寶寶表達自己同情心的途徑。

但是,由於認知能力的局限,這個年齡階段的寶寶還無法提供最適合的幫助來表達自己的同情心,於是很容易出現同情心混亂的狀態。例如,還是看到了一個哭鬧的小朋友。但是如果這個小朋友被他的媽媽抱走了,想要安慰別人的寶寶這時候失去了安慰的對象,他會覺得不知所措,可能會轉向他的玩具娃娃,以哄娃娃的方式來繼續表達他的同情心,就好像剛才哭泣的是娃娃一樣。

可見,不論是否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同情心,寶寶的同情反應其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體驗,也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反饋,我們所要做的,隻是適當地實際強化寶寶的同情行為,經常予以肯定,那麼寶寶成為一個具有同情心的人,就並不是一件難事了。

同情心的培養

剛才也說過了,同情心這個概念其實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也就是“同情”這種情緒體驗,而另一方麵,則是指我們表達同情的行為,即提供幫助或表達同情。同情心是很容易激發並建立的,但仍然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培養和鞏固,如果我們自己就不注意同情和關懷他人,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也不注意對寶寶的同情心及同情行為予以肯定和強化,那麼我們就無法培養出一個充滿愛心、願意幫助他人的寶寶。所以,讓我們從以下幾方麵做起,處處用心,積極培養寶寶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