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你的孩子嗎?”如果我這樣問家長,通常都會得到肯定的回答,但當我問孩子:“你覺得父母理解你嗎?”幾乎所有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當然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渴望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但這隻是良好的願望,能不能讓孩子們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卻是另外一回事了。不信?讓我們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幾個情景:
情景1
寧寧平時在幼兒園的午睡質量都不好,常常睡不著,所以每天回家後,鬧不了多一會兒就要睡覺了,這一點讓爸爸媽媽確實省了不少心。但這一天寧寧中午睡得特別好,所以晚上回家後玩到了9點,都還是沒有絲毫的睡意。媽媽這下著急了:“這孩子!今天怎麼就是不肯睡覺呢?往常不到8點就上床了,我還能去看會兒電視劇,今天這麼折騰,快別玩了!趕快洗澡睡覺,不然媽媽要生氣了!”寧寧噘著委屈的小嘴哭了,她不知道媽媽為什麼非要她在不困的時候去睡覺。
情景2
天錫一向都是個聰明懂事的好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尤其好,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這讓爸爸媽媽非常有麵子,經常以此炫耀。但爸爸有天無意中發現,他在幼兒園的英語測驗沒有考到優秀,這倒罷了,關鍵是當天他回家的時候告訴家長他考了滿分。“這個說謊的習慣可是不能養成的,不然以後還不得學壞啊!”爸爸一邊生著氣,一邊把兒子拉過來暴打了一頓。後來,天錫泣不成聲地解釋:“那天正好爸爸過生日,請了很多叔叔阿姨過來,如果我說了自己沒考好,不就給他丟臉了嗎?我是打算後來再告訴他的……”
情景3
當當的爸爸媽媽都是教授,對自己的寶寶兒子寄予了無限的希望,但是當當好像永遠也達不到他們的要求。這天,當當“好不容易”在幼兒園的紀律評比中奪得了“聽話小天使”的獎勵,於是連忙興衝衝地飛奔回家,想和爸爸媽媽分享自己的喜悅。“嗯,是不錯!不過,不就是個紀律標兵嘛,又不是考了第一名,至於這麼高興嗎?什麼時候努把力,得個狀元回來,我和你媽媽就高興死了……”
媽媽的困惑
璐璐是個愛學習的小姑娘,尤其是那種幼兒智力開發的題目,她可以專心致誌地做一個小時,這是讓多少父母羨慕的“乖巧懂事”啊,可是爸爸還是把可愛的璐璐弄哭了。那是一道很難的題目,在做了幾次都沒有做對之後,爸爸和璐璐都有些著急了。爸爸還在不厭其煩地講解,可是璐璐卻因為實在不能理解而玩起了手指,這下可激怒了爸爸,“沒弄明白還這麼不專心?!以後我們再也不要學習好了!”爸爸生氣地把書扔進了垃圾桶,傷心的璐璐一邊哭喊著“我要繼續學習”,一邊跑向媽媽,竟然連續三天都沒再和爸爸說過一句話……
我在這裏不厭其煩地列舉了這麼多的例子,目的就是想說明,許多父母和孩子之間都存在著溝通的障礙,而且,這個比例很高。孩子的心是脆弱的,需要愛來嗬護;孩子的心是純真的,更需要理解來撫慰。理解不等於同情,也不等於同意,它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幫助,對孩子的信任和理解,會為他們的成功鋪平道路,也會讓他們向你敞開心靈的大門。
01 你總是一眼看到我的錯誤
“真不是我挑他的錯,實在是他的錯誤太多了。從早上起床就吵個不停,穿衣服磨磨蹭蹭,我還要給全家做早餐呢,可是他竟然纏著我講故事,不講就不起來。如果平時也就去幼兒園了,鬧也鬧不了多久,可周末就難熬了。這一上午纏得你什麼都做不了,而且不是弄壞這個東西,就是打破那個東西,整個家被他弄得一團糟,根本收拾不過來。”有寶寶的家庭都會經曆這樣沒有硝煙的戰爭,看到孩子做什麼錯什麼,家長的火簡直都要躥到腦門去了!
當寶寶的表現不盡人意的時候,沮喪的父母有時會禁不住衝著寶寶大聲吼叫,甚至打寶寶屁股,而問題根本就不會因此得到改善。一個錯被揪出來,新的錯更加層出不窮。更要命的是,那些不斷被揪出來的錯總是在類似的外部條件出現時不斷地重現,讓無奈的父母沮喪不已。於是,在父母和寶寶的衝突中,雙方都像在鬥牛,總是處在一種氣鼓鼓的狀態。
研究表明,訓斥和懲罰也許能在問題發生的當時,起到某種看起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時間長了,這種方式不僅不能有效地解決老問題,往往還會帶來更多新的問題。比如,常常受訓斥或挨打的寶寶,當他在戶外玩耍時,因為缺乏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自信,人際交往能力也十分缺乏,他們往往更具有侵犯性,因此,他們很難擁有屬於自己的朋友,無法融入周圍小朋友的小圈子。看到別的小朋友非常融洽地玩在一塊兒,而自己總是那不受歡迎的一個,寶寶的心裏簡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羨慕、嫉妒甚至仇恨都會隨之而來,於是,更多的侵犯行為、攻擊行為就出現了,寶寶一點點成為一個更不受歡迎的小人兒。抓錯,就像一隻扼殺寶寶快樂的魔掌,把寶寶一點點推向更加錯誤層出的境地。
如果爸爸媽媽使用其他技巧,而不是不斷地抓錯來尋求寶寶的順從與合作,他們會更好地適應,玩耍時也更具合作精神,對爸爸媽媽的話也有更積極的反應。
“喂飽”孩子的正確行為
有個著名的假設:一隻吃飽的狗和一隻饑餓的狗打架,哪一隻會贏呢?排除特殊的情況,當然是那隻被喂過食吃飽的狗。因為另一隻狗哪怕本領再高強,也會因為體力不支而敗下陣來。這個道理應用在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同樣適用。如果父母總是挑寶寶的錯,那麼寶寶那些負麵行為就會不斷地被父母強化,好行為則會被削弱。於是,父母喂飽的便是那些不被讚同的行為,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遏製寶寶的負麵行為,相反還會增加負麵行為出現的可能性。隻有恰當地表揚寶寶,對寶寶好的行為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給寶寶的正麵行為大量“喂食”,才會增加正麵行為出現的可能性。
當寶寶獨自玩耍,一切都表現良好的時候,父母可能根本就不會去注意寶寶,隻覺得心裏釋然舒坦,恨不得趁寶寶乖乖巧巧的時候,趕緊抓緊時間好好做點自己的事情。然而,一旦寶寶做錯了什麼,媽媽的責怪聲、爸爸的怒吼聲便立刻響起,他們不停地阻止寶寶幹這幹那,讓寶寶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長期這樣把注意的焦點放在寶寶做錯的事情上,一方麵可能引導寶寶故意做錯事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另一方麵也嚴重地挫傷了寶寶做事情的積極性,給予他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最終扼殺了寶寶的快樂。
強化正確的行為
行為示例 小軒不知為何迷上了瘋跑,在客廳跑完,又跑到廚房,所到之處一片狼藉。“不要在客廳和廚房亂跑!”媽媽大聲嗬斥著,可小軒轉眼又跑到了臥室,連家裏的小貓咪都躲到床底下不敢出來了。媽媽可真的氣壞了,大聲訓斥無效之後,最終動用了“武力”。小軒委屈地哭了,但是他依然不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裏。
寶寶的想法 媽媽說不能在客廳和廚房跑,我聽話了;媽媽又說不能在臥室跑,我也聽話了。可她沒說不能去陽台啊?她為什麼還要生那麼大氣呢?
你的誤區 很多時候,寶寶之所以錯誤不斷,其實不是他不聽話,而是他不明白哪些行為不被允許,哪些行為不受歡迎。所以媽媽叫他不要亂跑,他停下來了,然後再大喊大叫,媽媽叫他不要大喊大叫,他可能不再大喊大叫,卻轉去做別的事情。當父母的訓斥如影隨形地伴隨寶寶的時候,他就會不知所措,更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好行為,哪些是不好的行為。時間長了,他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或者對媽媽的喊叫充耳不聞,或者故意惹事生非來挑起媽媽的喊叫。
解決辦法 向寶寶說明不能亂跑的原因:“寶寶別亂跑了,一會兒碰到東西摔倒了很疼的。那邊有積木,我們給小狗搭個小狗窩吧。”如果寶寶去搭積木了,立刻表揚他。過了幾分鍾,寶寶還是在安靜地搭積木,就再表揚一次寶寶安安靜靜的好行為,並且微笑著給寶寶一個熱烈的擁抱。“寶寶安安靜靜在搭小狗窩,沒有打擾媽媽的談話,真乖”。即使寶寶並不能完全聽懂媽媽的話,他也會通過媽媽的言行正確地理解媽媽究竟希望他有什麼樣的好行為。
不要以為當我們告訴寶寶別幹某某事,他會自然而然地明白應該去幹什麼事。與其總是在跟他說:“不要……”,不如直截了當地告訴寶寶你希望他幹什麼,並且當他確實去做了,要立即給他以反饋。於是,你的這種反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給寶寶的正確行為“喂食”上了。
反饋的方式,其實就是把寶寶應該做或正在做的正確的事說出來。“媽媽希望你現在不要到處跑來跑去,你可以去玩會兒你的玩具汽車。”“你很安靜……”、“你吃了很多蔬菜……”、“你拿玩具給小夥伴玩了……”、“你幫媽媽打掃衛生了……”如果你忘記把寶寶的某個好行為說出來,那就稍後再補救一下。這種補救雖然不如那種即興的表揚效果來得好,但是依然可以幫助寶寶回憶起自己的好行為,讓他明白你希望他怎麼樣去做。
一天下來,寶寶通過媽媽讚賞的目光與話語進入一個愉快的心境。他對自己很滿意,媽媽對他也很滿意,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長久下來,寶寶就會變成一個快樂懂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