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我什麼都做不好(1 / 3)

在麵對批評的時候,我們總是對自己說,這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這其中理所當然地也應該包括——這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

在我們對自己無比寬容的同時,卻給了孩子太多的標準和要求,使他們不得已時時處處囿於責備和埋怨之中。長期如此,孩子們難得的自信心就會被我們一點點地消磨幹淨,他們在做每一件事之前總要先對自己說“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自尊感被剝奪了,每天生活在抑鬱和絕望之中,又怎麼會快樂呢。

要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定勢,讓他們懂得自我肯定,我們就要首先看到他們的優點。適當降低對寶寶的要求,不要過分的完美主義。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犯錯的過程,如果你的寶寶穿衣服少穿了襪子、拖地板沒有拖幹淨、或者端飯打了碗,你應該肯定的是他積極勞動的態度而不是挑剔他的不完美,給予寶寶由衷的讚賞,表揚他們助人的行為動機,忽視結果的好壞,這樣的鼓勵反而會讓寶寶越做越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如果你的態度忽然在某天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從苛責挑刺變為一味地表揚鼓勵,也容易讓寶寶感到被可憐、受傷害,讓他們變得更加自卑。你的讚賞應該是誠懇的,並且要讓寶寶感受到這種誠懇,一絲應付、客套的虛偽感都不能有。找出寶寶做得好的地方表揚,或者表揚他行為的動機都是比較好的切入點。當然,強調孩子本身在行為過程中的滿足和快樂,也會讓寶寶不斷學會自我肯定和鼓勵,該做的事情,我們快樂地去做,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對自己最好的肯定。

媽媽的困惑

小美的媽媽幹活麻利,總是把家裏收拾的井井有條,每一個到來的客人都羨慕她家的幹淨整潔。可是,小美卻一點也沒繼承媽媽的優點。她吃飯的時候總是把桌子弄得亂七八糟,飯和菜到處都是;吃糖的糖紙總是被她剝得四分五裂;衛生間、廚房、臥室到處都是她的玩具,怪不得她總是找不到想要的東西……媽媽每天跟在小美的後麵嘮叨,但她一點也沒變,最後幹脆什麼都不幹了。媽媽雖然也想讓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與其讓她做得亂七八糟,還不如自己代勞省心些……

正處於探索期的小美,就這樣被媽媽扼殺了做事的權利。科學家進行科學實驗還會經曆不知多少次的失敗呢,何況才開始學習適應這個世界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心中對自己的評價往往是脆弱的、不確定的,因此需要得到外界不斷的積極強化。教會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培養他們勇於嚐試的精神,比你的完美主義要重要得多。

01 我能成為奧特曼嗎

每個孩子在兒時都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夢想,希望變成超人、奧特曼、蜘蛛俠,希望得到聖誕老人的禮物、擁有小叮當心想事成、一下子變成大人……對他們而言,這些願望和完成一件手工、在跑步比賽上獲得第一名都沒什麼兩樣,但在我們的觀念中存在著天壤之別。於是,麵對他們的孩子氣,我們常常嘲笑和打擊,“小傻瓜,那都是騙人的,根本沒有什麼奧特曼,那隻是動畫片啊!”“小笨蛋,這世界上沒有你要的東西!你的小腦袋一天到晚都不知道在想什麼……”長此以往,孩子們便不再有希望,更不會為希望而努力了。

習慣性無助

曾經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小白鼠選擇不同的按鈕,就會分別得到食物和電擊,聰明的小白鼠好不容易摸清了規律,但食物與按鍵的搭配卻被替換了,它“委屈”地遭到了電擊,幾次之後,它再也不願嚐試尋找食物,最後餓得奄奄一息。

人類也有這樣的行為反應。當個體多次受到挫折後,再麵臨同樣或者類似情境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重則還會打擊個體的自信心,導致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悲觀絕望等消極態度,給寶寶的成長帶來致命的影響。

習慣性無助對寶寶的消極影響

寶寶具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再加上現代社會崇尚獨立與創造,所以寶寶就更喜歡事事“親曆親為”,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如果父母總是以一副“指手畫腳”的權威形象出現在寶寶麵前,動不動以“你不許怎樣”、“你應該如何”、“禁止做什麼”等語言來糾正和幹涉寶寶的一切嚐試,那麼,你的寶寶很容易在潛意識中形成習慣性無助的絕望感覺,並且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退縮性人格的形成,這也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

行為示例 軍軍本來很喜歡動手遊戲的,什麼積木啊、拚圖啊,現在又愛上了建築模型。這是爸爸給軍軍新買的玩具,需要按照設計圖紙將材料用螺絲固定在一起,對4歲的軍軍來說,確實有些難。但軍軍很喜歡這個玩具,雖然他不能完全按照圖紙的要求拚出特別“標準”的建築,但他恰恰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建造”一些自己覺得很漂亮的樓房。每當軍軍沉浸在建築師的喜悅中,媽媽總會來潑冷水:“軍軍,這個玩具是鍛煉精細動作的,你要按照圖紙上的要求拚,不然就起不到鍛煉你的作用了。”“你這拚的是哪一個啊?怎麼是個四不像啊!你要認真一點知道嗎?”……為了不讓媽媽羅嗦,軍軍再也不碰這個玩具了。

寶寶的想法 我不知道大人的邏輯,玩就是玩嘛,還要什麼練習,真是太麻煩了。況且我就是喜歡自己搭著玩,我想看看我可以拚出多少種不同的房子,為什麼一定要按什麼要求來玩呢,我自己玩,要求當然也是我自己定嘛,我不喜歡按你的要求玩,那就不玩好了。

你的誤區 不要處處想著塑造孩子,這樣寶寶累,你更累,而且效果並不好。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事情,比如孩子想用勺子吃飯,可你覺得用筷子可以鍛煉大腦,等孩子勉為其難地用筷子,結果弄得亂七八糟時,你又大發雷霆,這隻能讓孩子無所適從,什麼都不願再嚐試了。

解決辦法 軍軍需要的是鼓勵他繼續行動的“食物”,而不是讓他備受挫折的“電擊”,既然他想自由創作,那就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好了,這也是對頭腦的一種鍛煉,也是讓他避免受挫的一項權宜之計。至於你希望鍛煉他的精細動作能力,或者手眼協調能力,可以找個時間和他一起嚐試完成圖例上的任務,由簡入難,循序漸進,還可以嚐試讓軍軍把他自己設計的樓房“圖紙”畫出來,然後你根據他的圖畫完成“施工”,如果你完成的樣子也被軍軍否定了,就可想而知你的要求對他來說有多大難度了。

避免寶寶習慣性無助四原則

1 給寶寶探索的動力,而不是“電擊”

每個寶寶都經曆過這樣的階段,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什麼事都想自己親自試試看:他們自告奮勇地給爸爸拿報紙,結果自己摔倒了;給媽媽掛皮包,結果把皮包裏的東西掉了一地……“哎呦寶寶!快別動那些東西!你好好去玩就行了,別跟我們幫倒忙了!”這類的話每說一遍,都無異於給寶寶了一次痛苦的“電擊”,他會馬上對自己喪失信心:“哦,原來我這麼沒用,什麼都做不好!”“原來爸爸媽媽根本不需要我,他們嫌棄我不會做事。”……習慣性無助於是形成。總害怕受到批評的寶寶容易退縮和逃避,因為害怕犯錯誤,所以對周圍的事情慢慢會失去主動性,養成對什麼都漠不關心的態度,並進一步喪失對生活的熱情。

2 從寶寶的失誤中尋找閃光點。

聰明的媽媽總是很懂得維護寶寶的自尊心,比如上麵提到的情形,這類媽媽就會說:“嗯,寶寶真能幹,已經會幫爸爸媽媽幹活兒了,隻是千萬要小心一些,不要弄傷了自己,不然爸爸媽媽會心疼的。”“先把包包扣好,就像你給玩具車裝電池一樣,這樣小東西都不會掉出來了。”媽媽的這種積極理性的處理方式不僅保護了寶寶的行為動機,肯定了寶寶助人為樂的品質,同時也告訴了寶寶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削弱了沮喪的消極情緒,寶寶一定會越來越棒,而且也會越來越自信。

3 設置適當的目標。

拿寶寶和其他小朋友比是他們最反感的事情,也容易讓我們對寶寶的要求過高,而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目標的設置絕對是一門藝術,不能讓他們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又不能總是遙不可及。適合的目標以及伴隨而來的成功的體驗,本身就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最有效的獎勵,他們會越來越愉快自信地不斷努力,爭取成功,也可以不怕困難挫折,修煉成積極勇敢的意誌品質。

4 用積極的心態影響寶寶。

父母的行為方式是寶寶的行動指南,如果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滿意,回家後牢騷滿腹、怨天尤人,無形中會給予寶寶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在他們今後遇到困難時也更容易用此種方式消極對待;相反,如果父母都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寶寶也會受到這種心態的影響而更有信心。

02 我要,我要,我現在就要

與我們成人的延遲滿足不同,忍耐並不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品質,單是這項我們覺得很普通的能力,寶寶們卻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學習。

但忍耐力的意義卻十分重大。忍耐力強的寶寶,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往往都比較高,而在同等能力水平的前提下,抗挫折能力常常對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麵,忍耐力強的寶寶,他們懂得用暫時的忍耐換取更大的快樂,所以往往更有可能獲得高層次的愉快感受。

行為示例 “奶奶,我要喝酸奶。”曉光的聲音劃破空氣,傳到了奶奶的耳朵裏。“曉光乖,等奶奶把飯煮上就給曉光拿。”“不行嘛,我現在就要喝酸奶!”看到奶奶隻是答應著他,而人影還在廚房忙活的時候,曉光幹脆一屁股坐在了客廳的地板上,大哭大鬧地“撒起潑來”。看到這樣的情境,奶奶再也無法專心做飯了,趕忙關了火,匆忙到冰箱裏給曉光拿酸奶。

寶寶的想法 每次我想做什麼的時候,奶奶總是在忙別的。如果我不大聲喊她,她肯定不會理我,說什麼等一下就來,等完一下還有一下,沒完沒了的……但是我的大喊大叫卻很管用,每次用我嘹亮的聲音這麼一聲吼,奶奶肯定會馬上跑過來幫我。噓!這可是我的秘密武器呀!

你的誤區 對曉光來說,等待是一件讓人無法忍受的事情。在長期與奶奶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學會了使用哭鬧這一招有效地對付奶奶。他知道,他哭鬧得越厲害,他的願望就越能在更短的時間裏得到滿足。曉光的這一殺手鐧確實很管用,奶奶果然不敢怠慢了。為了防止曉光無休無止的哭鬧,對於他的要求,不管有多不合理,奶奶都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裏滿足。“我不等,我就要。”曉光說到做到。他的毫無耐性令奶奶十分苦惱,但一點辦法也沒有。更讓人擔憂的是,奶奶什麼事情都滿足曉光,按理他應該很快樂,很開心,但是他卻總也無法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