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何看待孩子的缺點,大多數家長的觀點都是這樣的:缺點就是缺點,該批評的時候決不能心慈手軟,否則就是縱容他的缺點,讓孩子是非不辨。寵著他們隻會慣壞他們,這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
這個觀點,我也是基本同意的。一味順從他們,形成了像玻璃一樣敏感易碎的性格,對他們的成長的確不利,況且缺點是要不斷改正和克服的。
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我們對缺點背後的原因是否了解,決定著我們能否有效地糾正孩子的問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3歲左右的孩子往往都很倔強,什麼事情都要說了算,如果沒有按照他們的意願,他們就會哭鬧著不依不饒,對此,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惡痛絕,但又無可奈何。
這樣的執拗,按我們的觀點來說,絕對算是缺點了,甚至就是蠻不講理嘛。但實際上,處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存在執拗的現象特別普遍,執拗的過程,在我們看來是任性,是胡鬧,可對他們來說,恰恰是建立秩序感的一個必經階段。孩子們的執拗,其實就某種意義來說,是他們希望掌控生活、建立能力感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好處的。可惜的是,這樣的行為一經我們定位為缺點,就遭到了我們無情的批判和打擊,於是孩子變得對一切都失去興趣和主動性也就不足為怪了。
孩子,是一個能夠自己長大的個體,他們生來具有成長的願望和能力,需要我們做的,隻是適當地指導和規範,這指導應把他們引向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囿於越來越狹窄的發展空間。
我們應放棄孩子優缺點這樣的觀念,哪怕孩子存在問題行為,那也隻代表他暫時遇到了困難,如果我們能看到他們的困難,理解他們的困境,並積極幫助他一起解決困難,那麼孩子就會擁有更多的成功和快樂。
現代社會所強調的獨立意識,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前所未有的凸顯。當我們的兒時僅為了一件新衣服、一頓紅燒肉而幸福不已的同時,現在的孩子更想要得到的是尊重、是民主、是獨立。
於是就出現了這麼一種尷尬的局麵:一方麵,家長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時時關心,事事包辦,盡力讓孩子過上自己曾經向往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而另一方麵,孩子們一邊高喊著對自由、自力更生,甚至對吃苦的渴望,而一邊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衣食無憂的安逸生活,對物質的追求愈來愈甚。
媽媽的困惑
“小楓,快起來,爸爸送你去幼兒園好不好?”小楓的爸爸在女兒的房間門口敲著門說。“我不去,不去。”小女孩的態度很堅決。
“小楓,聽話,別耍小性子了。媽媽給你梳頭發好不好?梳一個漂亮的辮子,去給王老師看看好不好啊?”媽媽也來到了門前,可小女孩就是不肯起床,連頭都不肯伸出被窩。
“那你到底怎樣才肯去幼兒園呢?”爸爸顯然有些不耐煩了。
“我想穿那雙旱冰鞋去,不然我就不去。”小女孩終於開出了“條件”。
“那可不行!那樣太危險了!況且幼兒園也不允許穿的……”媽媽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爸爸也隨之發話了:“你這孩子太任性了,不能什麼事都由著你!你愛去不去!我和你媽媽要去上班了,你要是不去,也沒人會給你去幼兒園請假,你自己看著辦吧。”說完轉身就走。
“嗚嗚……”小女孩委屈地哭了。
孩子們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嗎?他們難道不能選擇自己今天要穿哪件衣服上幼兒園,願意和誰做朋友嗎?上例中的爸爸媽媽是不是管得太多了?
應該讓孩子擁有自己對自己負責的自主意識,讓他們在自由、民主的成長空間中為自己的發展做主,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潛能。
01 是我彈琴,還是你彈琴
我一直認為,成為父母是一個人所能做到的最無私的一件事情。一旦有了孩子,你就要盡心盡力地把孩子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以至於,我們完全喪失或部分地喪失了自己的生活,孩子就是我們全部的理想和現實。
所以,我們往往對孩子的生活過於關心,把他們的未來當成我們的未來,把他們的成敗看作我們的成敗,對他們的要求,比對我們自己還要高。這時候,孩子的需要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忽視了,我們看重的是自己的需要,比如需要寶寶聰明健康、比同齡人能力強,具有普遍的好品質和積極的心態,等等,而孩子的需要,例如玩耍、快樂、自主等,卻被淹沒了。這樣的越權,與我們每天忙碌於自己的事業以至於完全忽略孩子需要的做法,本質上並沒有不同。當孩子覺得他自己的主動需要被降級到一個次要的、無足輕重的地位時,他就會感到負擔過重,而且不會快樂。而如果他得出結論認為,他也許不值得你把他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他的自尊也就會大大削弱。這往往是很多大人在成年的時候,對人不信任、對生活不滿足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