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我屬於你還是自己(2 / 3)

那麼,你是否已把自己的需要置於了孩子的需要之上?你是否在利用孩子的生活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和滿足?你是否竊取了孩子的生活?

讓孩子更獨立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有天突發奇想從市場帶了一盆碧綠盎然的植物回家,每天辛勤澆水,愛心滿滿,多希望它快快長大啊!可是一個星期後,卻換來了它的枯萎……

而你一定有類似的困惑:小寶寶不愛吃飯,每次吃飯就像是一場戰役,敵退我追,敵駐我擾,為了讓他再吃一口,滿屋的追趕,威逼利誘,孩子還是越來越不愛吃飯。

這兩個例子合在一起,說明了同一個道理:植物的死亡源於你對它習性的不了解,正如你其實也不了解孩子為什麼不愛吃飯。因為你不了解,所以隻能在自己的猜測之下拚命澆水似地逼迫孩子,可結果還是事與願違。植物會自己長大,孩子也一樣。他們都需要合理的養分,否則吸收不了。生命會枯萎,孩子會抗議。

當然,孩子出生之時,生理功能的發育尚未健全,心理更未成熟,當然談不上什麼獨立,他需要在親人的照顧下,一天天慢慢長大。而他將要向什麼方向成長呢?他一步步地會爬、會走、會蹦跳、會說話,他也會一步步渴望脫離大人的雙手,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這個世界,用自己的雙腳丈量未來,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不論我們的主觀意識中想把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他們成長的腳步都不會改變,也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這是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天賦力量,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然而,要如何為孩子的成長意識做準備?如何幫助他們達到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成熟和完善,的確是我們的責任。請切記,我們提供的僅僅是幫助,既然是幫助就該適量,不能代替、不要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比如孩子做家務的動作很笨拙,衣服也穿不好,父母千萬不要搶過來代勞。這種行為其實很殘忍,因為你剝奪的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權利,也剝奪了他們的自尊!寶寶的學習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工作,沒人可以打擾,誰也不能破壞。

所以實際上,“獨立”不僅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更應該是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哪怕失敗了,這是你對他學習意願的尊重!

父母的需要——孩子的需要

愛的示例 爸爸的全部生活就是為了培養具有鋼琴天賦的女兒悅悅。他每天不停地催促女兒練習鋼琴,他對女兒寄予厚望,這常常讓可憐的小女孩覺得壓力很大。於是,她開始不專心上鋼琴課,假裝手指受傷而拒絕比賽,以此來報複爸爸,也對這樣的壓力進行抗議。盡管當時是悅悅迫不及待地想要學習鋼琴演奏,可現在的她對此已經毫無興趣,更談不上彈奏的樂趣了。直到有一天,她強硬地宣布,她要永遠地放棄鋼琴,爸爸才知道事情發展到了如此無可挽回的地步。

寶寶的想法 我也知道爸爸對我有很高的期望,但他比我還積極,我隻是說想要學鋼琴,他就覺得我已經是半個鋼琴家了,這讓我感到壓力很大。而且他每次送我去學琴,都會和老師說半天話,囑咐老師要嚴格要求我之類的事,這讓我覺得很丟臉,我希望他像個爸爸,而不是現在這樣和奶奶一樣羅嗦。

你的誤區 如果你對孩子活動的要求和參與度比孩子還高,那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試想,如果你的上司每天詢問你工作完成的情況,並不時給予評價,哪怕是動員和鼓勵,都肯定會讓你苦不堪言,何況是心理素質比你差很多的孩子呢。再說,興趣和愛好不一定都要變成一技之長,變成未來發展的飯碗,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要求真的太高了,你的要求隻會讓他們不堪重負地放棄所有興趣,最後變成一個了無生趣的人。任何父母都不願看到這樣的結果吧。

解決辦法 興趣是成功的第一步,但此興趣還是彼興趣會成為孩子最終的發展方向,就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事情了。如果一味地要將孩子的所有興趣都發展到嫻熟精湛的程度,既不應該,也不現實。對於處於幼年階段的幼兒來說,盡量培養他們對事物的多種興趣,鼓勵廣泛的愛好,是比學會具體的某種技藝更有意義的事情。如上文中悅悅的爸爸,若能將對女兒的熱切期望,化作家庭音樂氛圍的建設;將對女兒指法的“殘酷”糾正,變為與女兒一起欣賞優美樂曲,談論音樂的意境和美好,對於繼續激發女兒的學習興趣,延長女兒自願的練習時間,都比一味地嚴格要求要有效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