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辦法 不論是直接的高要求,還是從側麵給孩子製造完美的壓力,既然亮亮本身的性格就是容易自我約束、自我譴責的,那就應該盡量給他創造一個安全、積極的成長環境。父母可以適當地在孩子麵前犯些小錯誤,你的失誤會讓孩子減少對完美追求的巨大壓力。經常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或者毫無顧忌地瘋玩,都可以緩解其心理壓力,幫助他找回這個年紀應有的快樂。
單一發展的孩子
完美主義的另一個危害是,讓孩子隻願意將精力投入到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上,他們可能隻可以在單一的領域達到較高的水平,但對自我形象的建立卻是消極的。
一個孩子的認同感是由所有的人、事物和能夠提供有價值和有意義的經驗構成。典型的認同感由包括家庭、朋友、學校、運動和文化活動幾個部分組成。如果孩子過早地獻身於一項單一的成就性活動,隻在單一的領域投入絕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則會限製他全麵發展的可能性,也影響孩子自尊的形成。
假設孩子能夠在這唯一的領域中一帆風順地發展,他們可能還能認為自己有能力、有價值、選擇和努力沒有白費等,但誰能保證這樣的成功永遠不失敗呢?一旦在這個他們唯一覺得自己擅長的領域中遭遇失敗,就會導致焦慮、無助、絕望的產生,以至最終導致孩子對自身的認同危機——“我連最會做的事情都做不好,我還有什麼價值?!”
行為示例 遙遙今年2歲了,像他這麼大的小朋友都已經會說簡單的話了,可遙遙卻連“媽媽”都沒叫過。遙遙喜歡跳,他的動作能力特別好,尤其是單腳跳,他跳得特別穩、特別靈巧。所以,遙遙最喜歡的遊戲就是自己單腳跳,或者是和小朋友比單腳跳,他每次都能把其他的小朋友撞倒。等人家的爸爸媽媽過來“告狀”的時候,遙遙仍然是一副“不知悔改”的樣子,讓媽媽很沒麵子。“什麼時候他開始說話,不再這樣跳了該多好!”媽媽的願望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寶寶的想法 媽媽說我嘴笨,可能是吧。看到其他小朋友咿咿呀呀地說話,和大人們說的一樣,我真羨慕啊!可我每次剛想出聲,媽媽總會激動地過來聽,還一直重複地教我。她這樣給我很大的壓力,因為我怕我發出的聲音和她的不一樣,她一定會很生氣吧。我不說,總不會出錯的。可跳就是我的強項了!誰都比不過我!那沒用的超超還帶他媽媽來告狀,哈哈,真沒出息!
你的誤區 媽媽對於遙遙說話問題的關注,反而讓遙遙不敢發出人生的第一個字了;而媽媽不讚成的跳躍,卻是遙遙引以為傲的地方,於是就出現了上麵那種“有心栽花花不開”的尷尬。
解決辦法 對於這種單一發展的孩子,首先不要過分強調他對新事物的學習,畢竟從自己十分擅長的事情過渡到新的學習領域是需要適應的。應該盡量給孩子提供接觸新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先產生興趣,感受到新鮮刺激的快樂。這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過關注孩子的表現,不要跟著他一直詢問他的感受,是否感興趣,是否願意試試看之類,隻要經常創造機會,並與孩子分享你曾經的愉快經驗,他就會願意嚐試新的挑戰,接受新的快樂。
02 完美主義要不得
對待孩子應該有堅定的信心和絕不妥協的精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采取負麵的、苛刻的批評和懲罰的手段來刺激孩子達到我們的期望,更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從自己的需要出發,為孩子樹立他們不接受的高標準、嚴要求。
讓孩子有自我期望
隨著孩子的成長,你對孩子提出的期望應該越來越少,而你的孩子應該越來越參與到自己決定自己未來的選擇中。不要一味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期望是什麼,而是應該問他——他對他自己的期望是什麼。向他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你希望從這件事情中得到什麼?”以及“你得到你想要的收獲了嗎?”通過這些問題會幫助你的孩子明確他為什麼決定做一件事情,他的目標以及期望可能是什麼。自己有決定權的孩子,他們對失敗的免疫力也是更強的。
你應該區別自己的期望與孩子的期望,這兩者之間往往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統一。我們常常對孩子懷有一種理想化的假設,認為他應該肯定是這樣的,他一定必然會那麼做,但事實上我們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比如寶寶想參加美術班,主要是因為他的好朋友也在那裏,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一起玩,他並不在乎自己畫得怎樣,也從沒想過要成為藝術家。如果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是對繪畫感興趣,那一定會在目標設置上與孩子產生分歧——我們希望他學有所成,他覺得我們要求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