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我們判斷孩子成敗的標準,無非就是他在同齡群體中的相對位置,與其他孩子比較,他是否優秀。這對孩子是相當不公平的,因為這樣比較的結果並不完全取決於他本身。也許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還是沒有達到他同伴的相當水平,也許他的發展速度與別人不同,在他4歲的時候不怎麼突出,在他14歲的時候將會非常出類拔萃,可我們的焦躁,沒準兒就會過早地斷送孩子的將來。
別再讓孩子承受沉重的情感負擔!不要再不停地製定日益增加難度的標準,讓成功變得永遠遙不可及,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沮喪失望。讓我們調整期望的內容,從隻關注結果,轉向對發展方向的強調。我們可以要求孩子成為一個不斷追求完善的人,但不苛求完美;他們應該熱情、善良、自信、快樂,不自私、不膽怯、不抱怨、不消極;他們有權利選擇成為科學家或者企業家,也可以快樂地成為工人、教師、職員、軍人,並把實現自己的理想看作最大的成功!
恰當的表揚和批評
表揚和批評對行為塑造的作用是顯著的。恰當的利用表揚和批評的力量,將會幫助我們的寶寶更好地成長。當然,通常寶寶都喜歡聽好話,喜歡受到稱讚,而表揚的積極作用也確實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的孩子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喜歡被人稱讚,而且從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中國近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因此,我們對孩子的行為塑造,還是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
有的家長可能會提出異議:“過多的表揚,不會讓孩子驕傲自滿嗎?”“表揚太多,孩子就聽不進去批評的聲音了啊!”“我也經常表揚我家寶寶,可是他都不相信了。”……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可能是因為您的表揚方式存在問題。
首先,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寶寶,不要吝嗇你的表揚。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成人的評價標準去看待孩子的進步,所以幾乎沒有幾件事情是值得我們表揚的。其實不然,越是年齡小的孩子,完成一件任務就越困難,他們付出的努力很多,當然需要我們表揚和鼓勵。另外,所有良好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提高,都是從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累積而成的,對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給予慷慨的表揚,對孩子的正確行為可以起到強化的作用,也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當然,表揚也不能過於“泛濫”,隻有當孩子真的做出了值得表揚的事情,才能給予表揚。如果把表揚的話當作口頭禪一樣隨意說出,既喪失了表揚的激勵作用,也會淡化你在孩子心目中的真誠感,讓你的威信喪失。
其次,表揚的內容要具體。越具體,孩子越明白自己獲得表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就越容易繼續這樣的好行為。如果隻是說:“你真棒!”或者“你今天表現真好!”這類模糊的評價,表揚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這些泛泛而談的表揚也許會在短時間內提高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覺得愉快、開心,但其實孩子並不明白自己好在哪裏,那麼他們慢慢地會不相信家長說的話,也容易養成聽不得批評的壞習慣。
最後,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充分注意感情流露的適度性。也許你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孩子有了一丁點進步就信心百倍、欣喜若狂,於是對孩子讚不絕口,寵愛有加。久而久之,孩子的驕傲情緒就會產生,這是絕對不利於其成長的;太過“穩重”也不行,不能因為害怕寶寶自滿,明明看到他們的進步,還是強忍住內心的喜悅,在語言和行動上均無任何表示,經常這樣,必定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因為標準太高,無論孩子取得多大的進步,都覺得不滿足,認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樣的做法就更不足取了。正確的做法是: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要注意真誠,強調感情的投入,但要做到“濃淡”有度。有時候,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可能都會比溢美之詞更具激勵作用。
有錯了當然要批評指正,但批評比表揚更加要講技巧,最好要照顧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要讓孩子當眾丟臉,要盡量簡明扼要,不要抓住失誤說個沒完,如果批評前能先表揚一些孩子的優點,用優點引出缺點,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如果孩子比較內向、敏感,批評時的態度就要盡量溫和、委婉,不要給孩子造成過多的心理壓力。
有的孩子特別不接受批評,麵對錯誤就是不願承認。其實追根到底,還是大人沒有掌握好批評的技巧。批評的原則是就事論事,不翻舊賬,如果批評了半天還不“結案”,又把過去的錯誤全都拿出來數落一遍,孩子當然會永無出頭之日,在情感上也不能接受。另外,如果能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增加與孩子的身體接觸,比如拉著孩子的手,或者摟著他的肩膀,和他並肩坐在一起等等,一定會大大增加恩威並施的積極效果。批評過後,一切還是應該恢複正常,不要讓氣氛僵化在剛才的指責中,也不要再繼續通過其他途徑變相地懲罰寶寶,要讓他明白批評隻是針對他的錯誤進行的,批評過後,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愛他。
03 讓寶寶體驗成功感[訓練]
訓練目標 從日常的活動中幫助孩子培養勇敢、自信的個性特點,重樹其自信。
訓練分析 孩子都希望成為父母的驕傲,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幼兒期的孩子不斷努力進步的最終動力。訓練1通過對孩子膽量的培養,希望讓寶寶建立對自己能力的自信,鼓勵寶寶不斷嚐試的勇氣!而訓練2則通過模仿的途徑,提供了另一種讓孩子聽話的方法,通過這樣遊戲的方式,可以讓孩子自然地接受“服從”和“規則”的概念,讓寶寶們更加懂事、聽話。
訓練方法1 走小橋
這是一個培養寶寶膽量的遊戲,也可以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感覺。家長將家中空的易拉罐收集起來,4個一組捆牢,組成一座小橋。如果沒有易拉罐,用其他的小紙盒也可以(注意裏麵要填充牢固的填充物,確保寶寶踩上去的時候不會下陷),然後讓寶寶嚐試走這座小橋。
家長要提前給寶寶示範,自己兩手側平舉,輕輕走上小橋,再慢慢從橋上走過。然後用鼓勵的語氣邀請寶寶:“你也試試看好嗎?我知道寶寶最勇敢!”在孩子走上去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在旁邊保護。如果孩子覺得害怕,家長可以扶著寶寶的一隻手讓他們得以走過小橋,並不斷鼓勵孩子不要害怕。最終讓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從橋上走過,體會成功的喜悅。以後出門散步的時候,也可以隨機選擇路邊的台階、小道等,以鍛煉孩子的膽量和動作技能。
這個遊戲既可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和活動能力,提高其智力發育水平和思維及語言能力,還能讓寶寶和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建立友善、溫暖的親子關係,對協調家庭氣氛特別有好處!
訓練方法2 猴子學樣
該遊戲能夠引導幼兒學習聽話、看指令做動作的行為,並學會遵守遊戲規則。首先給寶寶講猴子學樣的故事:一天,一個賣草帽的老爺爺走累了,就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樹上有一群調皮的猴子,看見老爺爺戴著草帽,覺得很新鮮,便紛紛跳下樹,從籮筐裏搶了很多的草帽,然後爬上樹一個個學著老爺爺的樣子把草帽戴在頭上。老爺爺見了,抬起頭來,向樹上的猴子喊道:“快把帽子還給我!”猴子們不理睬老爺爺,還朝他做怪樣。老爺爺沒辦法,隻好重新坐在大樹下,閉上眼睛想辦法。那群猴子見了,也學著老爺爺的樣子,一個個緊閉雙眼坐在樹上。老爺爺坐了一會兒,又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故意伸出手來撓癢。猴子們見了,又學著老爺爺的樣子,拍拍它們的紅屁股,伸出長長的爪子撓起癢來。撓了一會兒,老爺爺摘下草帽,把草帽扔進了籮筐,猴子們見了,覺得老爺爺在投球,有趣極了,也一個個把草帽摘下來扔進了籮筐。老爺爺見是個好機會,便馬上整理好草帽挑起擔子走了。
講完故事後,向寶寶講述遊戲的規則:“今天,我們也來玩一個猴子學樣的遊戲。我做什麼動作,你就學做什麼動作,要注意看哦!”這時候家長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蒙眼、下蹲、大笑等等,然後及時表揚孩子的模仿:“寶寶看得真清楚,和我的動作一模一樣!”
活動開始的時候,家長的語言和動作的速度要盡量慢一些,等寶寶熟悉了遊戲玩法後,可增加遊戲的難度,或者將動作的範圍擴展到家務勞動等你想塑造的行為方麵。
這個遊戲不僅可以鍛煉寶寶動作的協調性和反應的靈活性,對於塑造良好行為及習慣的作用,也是非常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