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失敗對於孩子和大人的意義其實完全不同。對於孩子而言,失敗的打擊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如果不是我們將失敗賦予了太多可怕概念的話。失敗不等於錯誤,失敗和成功一樣,都是一種經驗,也都有其一定的偶然性,一步不錯不代表就一定能成功,更何況我們甚至無法保證永遠不犯錯。所以,盡量追求卓越、追求進步即可,幫助孩子從每次的失敗中有所收獲,比強調成功的結果更有意義。
塑造一個做事的人
趨向成功,避免失敗的價值觀帶來的悲哀是,讓孩子獲得了這樣的一種錯覺:隻有當他達到父母的期望,不許失敗和落後的時候,他才值得愛,否則,他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於是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開始片麵,僅僅與他成就性活動的結果聯係在一起。這種結果決定著他的自尊,也變成了他自愛的基礎。如果他取得成功,他才有權利愛自己,覺得自己優秀;否則,他就會開始討厭自己,看輕自己。具有這種心理特征的人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的,因為即使他們暫時獲得了成績,這些成績也不是他們心中的追求,即他們無法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這樣的孩子的確不會快樂,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衡量自己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究竟是進步了還是落後了,不管是重大的成長事件,還是生活中最平凡瑣碎的小事,他們都急切地需要得到確認,得到肯定,否則就無法安心,也不能公正地評價自己。隻有達到了別人的目標,他們才會鬆一口氣,可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我們要塑造的是一個做事的孩子,是一個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能興致勃勃、勇敢去嚐試的孩子,是一個能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但卻不會被失敗打倒的孩子。
所以,我們不能說:“這次比賽你一定要爭取好成績,起碼要比你上次好,不然你就是在退步。”也不能說:“乖寶寶!為了你的將來你也要好好表現,這次機會很重要,失去了就沒有了……”
讓我們說:“孩子,放鬆一些,媽媽相信你,隻要你盡力,我們都看得到你的用心!”你還應該說:“孩子,勇敢一些,失敗和成功一樣,隻是一個結果而已,最重要的是我們完成的過程是幸福快樂的……”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哪怕他失敗了,但他嚐到了痛苦的感覺,以後就可以自己去避免,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知道什麼是對自己的挑戰,就會更有鬥誌!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就是孩子自己汲取經驗、不斷提高、慢慢成長的過程。在失敗的磨礪中,能力增強了,膽量變大了,性情更堅毅了,經驗積累了,這是多麼寶貴的收獲啊!
失敗不應該被責罵、被批評,同時,也不應該被憐憫、被嗬護。你的做法要讓孩子感覺到:失敗是人人都可能遇到的經驗,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失敗者不是可憐蟲,更不是弱者!允許孩子失敗,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你的孩子會感謝你的信任!
02 我達不到你們的要求
期望既是塑造成功個體的重要工具,也是家長用來傷害孩子的罪魁禍首。我們不切實際的期望經常妨礙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在孩子眼中我們是不近情理、急功近利的“老板”;而我們眼中的孩子,也是又笨又懶又不上進的“小壞蛋”。
實際上,我們不僅僅要對孩子有期望,包括期望他們做什麼、想什麼、今後會獲得怎樣的成就;我們還要對我們自己有期望,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怎樣想、怎樣好好表現。我們的期望能否實現,不僅僅取決於孩子的天賦、能力、進取心和努力,更取決於我們期望的類型、可行性以及我們的態度。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曾犯過甚至常犯的一個可悲的錯誤就是:我們提出的期望超過了孩子所能把握和能達到的範圍,而同時,沒有什麼事情比不能完成父母的期望對孩子的內心而言更具殺傷力。太多的孩子生活在不被接受也不接受自己的失敗感覺中,他們覺得自己不合格,不夠聰明、不夠能幹,所以得不到父母的喜歡,這種無助感多麼痛苦。
行為示例 婷婷活潑好動,但按照媽媽的觀點,她是有些太“好動了”:雖然已經4歲多了,可是看書的時間還是超不過半小時,準的就像時鍾一樣,一到半小時左右肯定扭來扭去,要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可是要讓她看動畫片,可以聚精會神一個小時都不亂動,玩玩具堅持的時間更久。為此,媽媽覺得很著急,也很苦惱,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婷婷的注意力。
寶寶的想法 我覺得我已經堅持很久啦!看書和玩怎麼能一樣呢?看書是要動腦筋的嘛,動腦筋的時候怎麼可能堅持很久呢?除非是我假裝做給她看,那不是欺騙媽媽嗎?在幼兒園裏,老師還說我的注意力集中的好呢,為什麼媽媽總是對我不滿意?難道我每天隻看書她才高興嗎?
你的誤區 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4歲孩子的注意力一般隻能集中15~20分鍾,婷婷可以堅持半個小時,其實不是不集中,而是相當集中了。所以,在這個矛盾中,是母親對女兒的要求太高了。
解決辦法 對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如果要求過高,孩子很努力還是做不到,就會打擊孩子下次從事相應活動的積極性,也容易讓他們失去信心。對於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注意力當然可以集中的比較久,這時候就可以順其自然,盡量不要打斷孩子。而一般的事情,不論是學習還是看書寫字,持續的時間都應盡量控製在20分鍾內為宜。時間太短,容易讓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不利於其思維發展和行為的持續性;但時間太長,也容易造成疲勞,降低孩子的興趣,影響學習的效果。就學習的內容來看,要以孩子可以理解為原則,不要貪多貪難,不要給孩子造成過多的壓力。另外,幼兒期的孩子身體發育尚未健全,肌肉和骨骼的承重能力還不強,容易疲勞,學習時要注意動靜結合,如果孩子實在感到疲倦,可以讓他活動一下再繼續。
怎麼樣?如果你是婷婷,你會不會感到委屈呢?孩子不會表達,他們無法為自己做更多的辯解,但委屈的感覺卻已經在心中紮根了。可見,父母的不合理期望,還有不恰當的獎懲方式,對孩子的惡劣影響有多大。
合理的期望
許多家長都在為他們的不合理期望辯解;“如果我們沒有期望,難道任由孩子荒廢下去?!孩子不懂事,我們必須為他們規劃發展的道路,不然他們會一事無成。”問題是父母們經常為孩子設立不合理的期望,這樣的期望和沒有期望一樣有害。
而要想對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我們首先需要分清期望和目標的區別。目標是一種可能性,它是孩子們努力爭取可以達到、也可能達不到的客觀的目的物。當目標實現了,孩子們會感到特別興奮,因為事先誰也沒法做出保證一定能成功,這種突如其來的驚喜絕對會給孩子很大的動力;假設目標沒有實現,孩子們當然也會感到失望,不過這種失望感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目標的概念具有發展性和漸進性,一次沒有達到,我們離目標的距離起碼又近了一程,繼續努力也就有了興趣和動機。
而期望是一種假設,是我們在未來努力爭取實現的事物。期望具有一種強大的想象力量,可以使不確定的事物變得更明確,也可以讓未曾實現的將來變得好像已經被我們擁有。正是因為這種直觀的、似真的感覺,當期望沒有實現的時候會引起我們極大的失望,因為你覺得好像已經得到的東西又被拿走了,盡管你從來也沒有得到過它。更可怕的是,期望隻有實現或者無法實現兩種情況,不存在一種漸進的中間狀態,所以,任何沒有完全履行的期望都是一種失敗,帶給人的挫敗感也是空前的。
如此說來,將我們對未來的期望,分化為階段性的分期目標,這是讓你的期望合理化的第一步。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失望帶來的消極影響,也能盡量鼓舞孩子的鬥誌。
其次我們要做的,就是調整我們期望的內容。相比而言,你是更期望孩子獲得卓越的成就、財富和社會地位,還是崇高的靈魂、謙遜的性情?要知道,期望你的孩子誠實、寬容、負責任、努力用功並且感恩,與你期望他全部考試都能得“A”,將來考上清華北大或者年薪10萬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的確,我們的社會非常強調競爭和獲勝。大家都擔心,如果自己不給孩子施加足夠壓力的話,孩子或許就不會努力,更不會朝著獲勝、取得高分以及追求成功的方向奮鬥。所以我們緊張、焦慮,情緒大起大落,很容易希望然後失望。這樣的情緒狀態感染著孩子,不僅不利於他們的成長,更會妨礙他們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