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我是你們驕傲的資本嗎(1 / 3)

晨晨一家是個很典型的現代三口之家,父母都是高知白領階層,晨晨聰明可愛。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晨晨的媽媽一說起兒子就特別激動,“我們辛辛苦苦為了什麼呢?把最好的條件都給了他,可他就是不給我們爭氣。我妹妹的孩子,比他還小一歲呢,人家那英語說的,都能跟外國人對話了。我橫看豎看,我們家晨晨並不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啊,別人行,他為什麼就不行呢?”

“其實我們也知道孩子不容易,小小年紀就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可是沒辦法啊,我們做家長的也不能照顧他一輩子,現在不好好努力,以後怎麼出人頭地?現在的競爭多激烈啊,我真怕他以後被社會淘汰。我覺得我的要求也不高,我隻拿他和他周圍的同齡孩子比,因為以後他還是要麵臨同他們的競爭。大家都是聰明伶俐的孩子,如果他比別人差,那我隻能認為是他自身的努力還不夠。”晨晨的爸爸如是說。

再看看旁邊的晨晨,耷拉著小腦袋,就像霜打的茄子。其實,孩子何嚐不願意成為父母的驕傲呢?孩子們都在盡力做到最好,但在家長盲目的期望下,他們還是不得以承受著很多的挫敗感。現代社會的競爭對個體的能力要求已經達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孩子也不能幸免:你能自己去上幼兒園嗎?你有什麼擅長的技能嗎?英語能說幾句了?社交能力怎麼樣?孩子的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的要求和比較,這時,他們心理的緊張和恐懼可想而知。

如果父母能夠在這個時候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安慰,事情也許還不會那麼糟糕。可我們都在做些什麼呢?求勝心切!容忍不了孩子暫時的落後和普通,還把自己的急躁、煩惱壓迫在孩子身上。這樣下去,孩子不反抗才奇怪。

生命不是用來比較的,你應該也必須覺得你的孩子是最好的、最優秀的。試想看,如果你都不相信他能行,他自己又如何獲取自信呢?即使孩子現在的表現還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不能讓你滿意,你也要學會忍耐,體驗等待的美好,期待即將到來的驚喜!多想想孩子的可愛,多以感恩的心感謝孩子給你帶來的幸福和快樂,為他的成功高興,也體諒他暫時的失敗,他們才會有信心走好未來的人生道路,收獲屬於自己的精彩。

媽媽的困惑

“我覺得我們家小力特別不上進,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什麼都不會。隔壁鄰居家的燕燕,人家還是個小姑娘,比他厲害多了。代表幼兒園參加市級的英語演講比賽得了一等獎呢。業餘時間人家還去學舞蹈和美術,這孩子,將來長大了一定不得了。”說到這兒,萬女士的眼神中充滿了羨慕與憧憬。可話鋒一轉,隻要提到她的寶寶兒子,她的眉毛就又扭在了一起,“再看我那兒子,吃啥啥沒夠,幹啥啥不行。在家裏挺大方的,一出去就臉紅,更別說去參加什麼比賽了,估計連當眾表演都演不下去。之前也曾經跟我說要去學跆拳道、學溜冰,我覺得這些沒什麼用就又給他報了個英語班,就這三樣,現在一個都不去了。如果說英語是他不喜歡,那另外兩個班是他主動要求的啊,還不是一樣虎頭蛇尾!我真懷疑我給他起名字取錯了!‘小力’這名字聽起來就像女孩子,結果他還真比小姑娘還沒出息!”

我知道很多家長都存在這樣的困惑:孩子不爭氣,做不到自己期望的樣子;感覺自己辛辛苦苦付出的一切都白費了,孩子一點也不領情;以後怎麼能經得起社會競爭的考驗,會不會被社會淘汰,等等。現在的家長,的確是比過去難當多了,也累多了。

與此同時,孩子們也好像越來越不快樂了,他們與父母的對抗和戰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熱化階段。我們的壓力太大了,家長根本不理解我們;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他們就是看不見;總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相比,比得很心煩,等等。現在的孩子也的確不容易。

既然都不容易,為什麼不能互相理解和支持,反而互相傷害呢?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孩子的發展存在距離。一方麵,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期望過高,而且巴不得孩子一步登天,自己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另一方麵,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但又得到來自家長的近乎填鴨一樣的逼迫和威脅,這種“又愛又恨”的感情不斷折磨著孩子,讓他們越來越易怒暴躁,自私也自卑。

曾有調查顯示,我國的家長中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成為高級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成為人上人;而為子女選擇當工人、服務人員、中小學教師的,都不足百分之一。可大家有沒有想過,社會成員的分工中,占絕大多數的仍然是普通勞動者,高級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永遠不能比普通員工更多。期待孩子出人頭地、才華出眾,如果每個人都能出眾,那“出眾”二字也就沒有意義了。

雖說我們的高期望看起來有些荒唐,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的家長還是在努力實踐著。他們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為孩子的智力開發能力提高到處奔波:早期教育培訓班,雙語幼兒園,鋼琴、書畫各種興趣輔導班,然後是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如果他們的表現與其他孩子相比稍有遜色時,批評、加壓、變本加厲的學習與鍛煉都會接踵而至。哪怕表現的十分優秀,家長還是一套“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邏輯,高強度的繼續訓練仍然不可避免。

期望本身並沒有錯,沒有期望,人類將失去前進的動力;孩子更需要期望去敦促和鼓勵。但期望隻是美好的願望,如果家長隻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樹立了對孩子的期望,就把它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當成理所當然肯定會實現的目標,那對於孩子而言就太不公平了,也會喪失期望原有的激勵和促進的作用,變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

01 我討厭失敗的自己

隻要是父母,無一例外地都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獲得成功,都想寶寶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帆風順,少走彎路。於是,當孩子遇到失敗和挫折的時候,家長往往比孩子更著急。尤其是當孩子打算做一件事情,而在我們看來注定無法成功的時候,我們往往就不能再沉默了,不管用什麼辦法,一定要製止孩子才行。

行為示例 嘟嘟現在很會耍小性子,脾氣很倔強。有次我們要帶他去滑雪,因為他身體素質不是很好,所以我堅持要他多穿一件衣服,以防感冒。可他就是不聽,和我們同去的阿姨也不停勸說他,他還是不穿。最後我都發火了,他竟然還是堅持。結果回家之後真的生病了,我當時真是又生氣、又心疼。

寶寶的想法 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就是玩嘛,媽媽總要用命令的語氣,她命令我如果我一下子就聽話多沒麵子啊,阿姨都會笑我的。本來我都想穿了,她這麼一說我,我更加不能聽話了,不是嗎?況且,有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可不可以讓我體會過後再決定,不要總是提前告訴我事情的後果,那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你的誤區 也許是因為不想讓孩子走彎路,家長往往都很喜歡在事情還沒有開始之前就把結果告訴孩子,比如“你這樣做肯定會怎樣怎樣”,“你要是不聽話一定會如何如何”。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先知”,他們需要親自嚐試那些成長的酸甜苦辣,哪怕是犯錯誤,從中獲取的經驗和教訓也遠比你的說教要大得多。孩子應該也必須嚐嚐犯錯誤的苦頭,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們失敗的權利。

解決辦法 是父母都愛孩子,不忍心看到孩子受苦,也不忍心看見孩子失敗。但這樣的不忍心,往往最後不由自主的演變成“拔刀相助”、“包辦代替”甚至“威脅強迫”,表麵上是為了孩子好,可實際上反而剝奪了孩子珍貴的實踐機會,也奪取了他們嚐試和失敗的權利。對於以上嘟嘟不穿衣服的類似問題,不如就讓他堅持己見,勸說一下不聽也就算了,等他真的感冒了,吃了苦頭,以後他就懂得要自己帶衣服了,這比你每次都要說服他,還惹來一大堆的反抗和氣憤要好得多吧。

其實嘟嘟的故事能給我們很多啟發。我們之前隻知道成功的經驗對孩子是重要的,從沒想過失敗對孩子也是有益的。失敗對一個人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究竟是要塑造一個永不失敗的“常勝將軍”,還是一個不怕困難不畏失敗的勇敢者呢?

失敗也是必要的

在人的一生中,誰能保證自己常勝不敗呢?誰能夠保證一帆風順,遇不到挫折和困境?我們都不能。既然我們成年人在工作中、生活上都會遇到種種打擊和失敗,為什麼就不能原諒孩子的不成功呢?失敗和成功就像調味品中的鹽和糖一樣,糖的味道是很好,但鹽才是身體活動必不可少的營養。

當孩子遭遇失敗,本來已經灰心喪氣的時候,千萬不要再火上澆油地抱怨孩子,也沒必要為他們找其他的理由和借口,而是要用積極的態度去鼓勵孩子,不強調失敗的結果,隻尋找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以期讓他體驗到從失敗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