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尾聲(1 / 2)

古墓的意外收獲

萬裏尋根鄉關何處,黃河岸邊虢國文明光華夏;

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

2004年10月17日上午,虢國博物館內正在舉行一場祭祖儀式。他們是誰?從何而來?塵埃初定,曆史的血脈卻從未被割斷……根據西周的宗法製度,周文王為王季之嫡長子,繼承王位,為大宗。虢仲、虢叔為文王的弟弟,屬於小宗,受封為諸侯。嫡長子繼承父輩權利的同時也繼承了父輩的氏號,百世不遷。而虢仲、虢叔則需要另立門戶,重標新氏。《左傳·隱公八年》說: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胙”是賜予、封賞的意思。根據所受封的土地而獲得氏。表明氏是有土者之稱號,隻有占有一定領地的貴族才有資格命氏。

古代姓氏來源途徑主要有三大類型。

第一類,以地為氏,即以族群居住的地方之地名為氏;第二類,以祖為氏,即以族群始祖的名號、諡號、爵號等為氏;第三類,以事為氏,即以從事的工作、所任的官職等為氏。

虢仲、虢叔之“虢”屬於哪種情況?首先不是以祖為氏,因為文王的祖先的名號、諡號和爵號裏沒有帶“虢”字;其次,在商朝或周政權機構裏也沒有含“虢”字的官職,以從事的工作為氏的多是低級庶民。所以虢仲、虢叔兩兄弟隻能是以地為氏。

古代以地為氏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因分封到某地而得氏,二是因居住在某地而得氏。以封地、采邑為氏表明家族對領地的占有權,而以居住地為氏則隻是用家族居住地的地名作家族的標誌而已。《風俗通》載:

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

春秋時齊國貴族有姓東郭、南郭的。郭,原指城市的外城牆,因此,東郭、南郭等姓就分別表示這些家族原是住在東城、南城等地的。虢仲、虢叔的“虢”氏顯然不是以居住地為氏,而是由分封授地而來。

據史書記載,虢國滅亡後,虢國的最後一位國君虢公醜投奔洛陽,後又輾轉來到其嶽父家蘇國(今溫縣),老死於此。這裏還遺留有虢公台和虢公塚遺址,溫縣城西北的黃莊鄉還有東虢村和西虢村,可能都是虢人後裔居住的地方;由於晉獻公怕虢國複國,就毀掉了上陽城,將虢國大部分貴族遷到晉中汾陽一帶的廣袤平原上,讓他們自己築城居住,現在仍有虢城村和虞城村。這些虢國臣民子孫,背井離鄉,仍不忘先祖故土,便以封國為姓。但虢國已經滅亡,隻好以“郭”為姓。

郭之本義是什麼?“郭”字從“邑”,表示與城郭有關。

嶽連建、王龍正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

在甲骨文中,郭作形,為四個亭子圍繞口字兩兩相對之形,金文大都變為兩個亭子上下相對,後世附加邑旁為郭字。城與郭原本就是一字,後世為區別內城、外城,才將郭字之形附加成聲,以專指內城,留其原型特指外城。

如城虢遣生簋、城虢仲簋中的“城”字、班簋銘中虢城公的“城”字,寫法均相同,左邊是字即郭字,右邊為“成”字。

《說文·部》:

,度也,民所度居也。從回,象城之重。兩亭相對也。或但從口。

字像城垣形。

當“城”與“郭”並稱時,郭指外城,“城”指內城。

如《管子·度地》曰:

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

《孟子·公孫醜下》: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門閉,因逾郭而入。

當“城”與“郭”連稱時,泛指城市。如《世本·作篇》雲:“鯀作城郭。”《太平禦覽》卷一百九十二引《博物誌》雲:

禹退作三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蓋禹始也。

《初學記》卷二十四引《吳越春秋》稱:

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

關於城郭,《說文解字》雲:

城,以盛民也。

《釋名》雲:“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