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章先生認為:虢叔旅當為夷、孝朝中的執政大臣。而此時西虢之君師即、師承亦在朝任職。從他們的職事看,這位虢叔與師即、師承當非一人,而且也不可能同是西虢的貴族。他應當為西周晚期夷、孝時期的東虢之君。
西周厲王時期,虢國貴族在朝廷擔任卿士要職的是虢厲公,其字為虢仲或虢仲長父,因是公爵,人們又稱呼其為虢公或虢公長父。顯然他是以“虢”為氏,屬於虢國的大宗。而虢叔旅,簡稱虢旅,也是以“虢”為氏,他的排行為“叔”,而虢厲公的排行為“仲”,因此,二人可能同屬於“虢”氏大宗,虢叔旅可能是虢厲公的弟弟。同時,虢叔旅鍾、鬲攸從鼎都出土於陝西,而東虢所在地滎陽至今未出土一件帶銘文的銅器,所以,虢叔旅可能也為西虢貴族,在其兄長的關照下,在朝中擔任要職。
四、力諫宣王的虢文公
在《三代吉金文存》著錄有二件著名的虢國青銅器,一件是虢文公子段鼎,高28.9厘米,口徑31.4厘米,平沿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底近平,素麵蹄足。口沿下飾竊曲紋,腹飾波曲紋,間隔以弦紋。鼎銘雲:“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鼎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遼寧旅順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法國巴黎賽爾諾什博物館都有收藏。說明當時鑄造時可能是一組形製、紋飾相同,大小以此遞增的列鼎,由於種種原因而流散世界各地。還有一件青銅鬲,銘文雲:“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鬲,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這二件器物顯然是同人之器,時代為西周晚期。
(一)虢文公是生稱還是死諡?
郭沫若先生在《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中認為:“虢文公是生號,非死諡。”但大多數學者認為虢文公是“稱諡而言公”,非生稱。
西周金文中,大臣稱公有兩種情況。首先“公”是一種爵稱。在西周中央政權中,有兩大官署,即卿士寮和太士寮,卿士寮管理王畿以內三大政事和四方諸侯的政務,它的長官,是太保和太師;太史寮主管冊命、製祿、祭祀、時令、圖籍等,其長官就是太史。太保、太師和太史都稱為“公”。如召公官為太保、周公官為太師,畢公官為太史,他們都被尊稱為“公”。成康之際,公卿的官爵製度已經確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周公、召公、虢公、毛公等,均為生前稱公。
由於虢國的始封國君為周文王同母兄弟,為武王的叔父,所以其在西周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位居最高之公位。又因為爵位是可以世襲的,所以從西周早期到春秋時期,許多虢國國君多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職位,這些官職的人常常被尊稱為公。另外,本不是公爵的奴隸主貴族,在職務升遷後,也可以稱公。如班簋銘文裏記載,虢城公擔任“屏王位,作四方亟”的職位,即主管“三事四方”的執政大臣。當毛伯接替虢城公職位後,升了官,因此爵位也隨之改變,被稱為毛公。又如蘇國,本是子爵,但在西周初期擔任司寇這一重要職務,被稱為蘇公。
另一種是死後子孫稱其諡號為公。班簋銘雲:“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這位虢城公的官位既由毛伯承繼,此時應不在人世,故可稱其諡號曰虢成公。據陝西眉縣楊家村單氏家族銅器記載文、武、成、康、昭、穆、恭、夷、厲等都是周天子死後的諡號,而非生前稱呼。同理,則虢文公、虢宣公、虢厲公等也同樣是諡號。雖然《國語·周語》上記載有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一事。但這是後人為追述前人的事跡而用其諡號。不管諸侯國君生前是公、侯、伯、子、男哪一等爵位,死後都尊稱其為“公”。如《左傳·桓公十一年》:“夏五月鄭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鄭莊公。”《左傳·僖公十七年》記齊侯小白死後諡齊桓公。這樣的例子很多,僅諡稱“文公”的就有周文公、晉文公、秦文公、鄭文公、魯文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