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鞹亦通郭,皮也。”《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津液充郭”,意思是津液使外皮充實、潤澤。王冰注曰:“郭,皮也。”師鼎銘中的“虢季易父”的“虢”字寫作字,即郭字。可見,郭、虢音義相同。在一些文獻中,時常將虢作郭。如《逸周書·王會》:“郭叔掌為天子錄幣焉。”孔晁注:“郭叔,虢叔,文王弟。”《韓詩外傳》卷五雲:“周公學乎虢叔。”《白虎通·辟雍》曰:“周公師郭叔。”《新序·雜事五》雲“武王學乎郭叔。”《公羊傳》說:“虢謂之郭聲之轉也。”
綜上所述,“虢”、“鞹”的本義為獸皮。“郭”之本義是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後引申為皮。所以“虢”、“鞹”、“郭”這三個字為通假字,發音相同,意思相同,可以通用。
春秋《公羊傳》雲:“虢為之郭,聲之轉也。”可見“虢”音轉為“郭”,形成郭姓源頭。《左傳》載:“虞、虢、焦皆姬姓也,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郭輔碑雲:虢國“春秋為晉所並,遭戰國秦漢,子孫分流,來居荊土,氏國立姓焉”。
這裏所說的為晉所滅的虢國,就是位於三門峽一帶,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的虢國。可見三門峽虢國就是郭姓的衍源地。
1990年,當虢國墓地重大發現的新聞發布會召開後,全國各大媒體紛紛給予報道,引起世界各地郭氏後裔的關注。1994年5月24日,山西省郭氏宗親會後援會副會長,汾陽郭氏研究會副會長呂世豪,帶領汾陽縣文物保管所、汾陽縣博物館、縣誌辦、汾陽電視台等一行十餘人,到三門峽調研郭姓起源。
2002年9月17日,世界郭氏宗親會秘書長郭信吉先生一行四人來到三門峽,專程考察郭姓源流。在參觀了虢國墓地與虢國博物館後,郭信吉等興奮異常,慨然提筆寫道:“虢國先祖,豐碩文物,乃華夏無價之寶,民族之光,世界遺產。”在2003年10月召開的世界郭氏宗親會第七屆會員大會上,郭信吉等人就三門峽虢國之行作了專題報告,提出2004年秋天到三門峽郭姓發源地尋根、祭祖的議案。該議案獲大會一致通過。
2004年10月16日,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郭宗清先生率領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懇親團一行80人到三門峽尋根祭祖。世界郭氏宗親總會設在台灣,在美國、新加坡、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設有分會。如此龐大的懇親團到三門峽尋根祭祖,在世界郭氏宗親總會還是第一次。
維我郭氏,源遠流長;周封虢叔,得氏濫觴……
10月17日上午,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祭祖儀式在虢國博物館隆重舉行。“萬裏尋根鄉關何處,黃河岸邊虢國文明光華夏;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氣勢恢弘的對聯將整個祭祖現場襯托得無比隆重。當天上午的祭祖儀式由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秘書長郭信吉主持,郭宗清擔任主祭,來自美國的郭禮哲恭讀了祝文。最後,來自海外的懇親團成員以及來自山西太原、陝西西安、河南新鄉的郭氏後裔一起垂首向列祖列宗行三鞠躬。整個儀式持續約十分鍾,簡潔而隆重。
當天下午,三門峽市海外聯誼會、三門峽市郭氏文化研究會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郭氏宗親代表歡聚一堂,舉行聯誼活動,追思先祖業績,共敘同宗情誼。三門峽市郭氏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韋守信向世界郭氏宗親總會贈送了青銅寶鼎,郭宗清則向虢國博物館贈送了“祖德千秋在,宗基萬世存”的匾額。當晚,三門峽市還舉辦了以古典樂器演奏和傳統劇目清唱為主的《根在三門峽》慰親文藝演出。
在五代時期,有一支郭氏從山西太原遷江西饒州,明成化年間又從江西遷往湖南的長沙新康都,今屬望城縣靖港鎮大泊湖村。據《長沙虢氏族譜》記載,這一支是由郭氏更為虢氏。如今湖南長沙市望城縣的靖港鎮還住有虢氏後裔五千多人。2006年5月5日,他們一行18人組成長沙虢氏尋親團,到三門峽市尋根問祖。在離開虢國博物館前,他們寫下“千裏之行,向祖尋根,燦爛文化,激勵後人”的留言,並贈送虢國博物館一塊——萬派歸宗的匾額。
可見,郭姓(虢姓)起源於虢國已經得到世界各地郭姓(虢姓)後裔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