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虢寶背後的故事(2)(1 / 2)

師鼎銘文是西周銅器提到“德”的最典型的一件。師曾以德引導、輔佐過周穆王和周共王,他以身作則,以德正形。全篇銘文197字,有七處提到德,有孔德、安德、德、烈德、懿德、介德。孔德是特別通達的德。安德是妥善的德,德是大德,烈德和懿德即美德,介德是能夠流傳後世的德。它們的意思大體上相同,隻是古人為了不使一詞重複出現,而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替換。除了這些德外,在其他一些銅器銘文中還有敬德、正德、秉德、明德、首德、哲德等。看來,西周社會“德”這一倫理觀念已經相當成熟。由於德的內容廣泛而具體,關係到統治集團自身和統治秩序的穩固,德治是禮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禮治的重要途徑,因此,它也是來維護尊卑貴賤,鞏固奴隸主國家統治的重要手段。

師掌王朝文武之事,是一位頗有學識思想的政治家。他以德引導、輔佐周穆王和周共王,為西周發展有重大正麵影響。他能以身作則,以德正行,所以,後人稱之為“聖人”。

三、流落他鄉的虢叔旅

(一)分居的八兄弟

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形製巨大、渾厚精美的甬鍾,為西周晚期厲王時器,人們稱呼他為虢叔旅鍾。它通高65.4厘米,銑間36厘米,鼓間距26.6厘米,重34.6公斤。原屬於清代宮廷舊藏。相傳,清代末年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和著名的虢季子白盤一個地方,還有人說出自長安河壖之中。

西周晚期編鍾以八件成組。比如扶風齊家村出土的柞鍾和中義鍾都是八件成組。晉侯墓地第五次發掘的93號墓,出土編鍾16件。大小各一套,每套8件。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虢季鍾和虢仲鍾也都為8件。實際上,虢叔旅鍾並不孤單,它是一套編鍾中的老大。鑄造時也應為八件,甚至在出土時還是八個。然而,由於幾千年的流傳,加上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弟兄幾個失散了。其中的一件虢叔旅鍾曾經被著名的金石大家陳介祺慧眼所識,重金購得,加上他收藏的楚公三鍾、僖伯鍾、兮仲鍾等青銅重器,遂有“十鍾山房”的美稱。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也收藏了一件虢叔旅鍾,並收錄進所著《雙劍吉金圖錄》這部有關殷周彝器銘文研究的學術專著中。遺憾的是虢叔旅鍾見於著錄的隻有七件,缺少第八件。更為遺憾的是現存實物隻有五件,分藏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日本書道博物館、日本泉屋博物館等地,另外三件不知所蹤。

此鍾體呈合瓦形,是西周鍾的常見樣式。甬上飾重環紋,旋上飾目雷紋,篆間飾竊曲紋,正鼓部飾一組相背對稱的長鼻曲體龍紋。八件的前四件均自為全銘,後四件合為全銘。鉦部有銘文4行,左鼓有銘文6行,共計91字。從鉦部開始順讀:虢叔旅曰:“丕顯皇考惠叔穆穆秉元明德,禦於厥辟,得純亡湣。旅敢肇師型皇考威儀,淄(祇)禦於天子。乃天子多賜旅休。”旅對天子魯休揚,用作朕皇考叀(惠)叔大林龢鍾。皇考嚴上,翼在下,豐豐,降旅多福。旅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銘文的大意是虢叔旅說“我的偉大顯赫光榮的父親惠叔,秉持美好光明的德行,效忠於周王室,得到不盡的嘉獎。旅要以亡父的威儀為榜樣,效忠於天子。於是天子多次賜予旅名貴物品。”旅為報答和宣揚天子給予的眾多好處,因此為死去的父親惠叔作了一套編鍾。光榮的父親莊重的在天上,庇佑著下界的後代們。父親威嚴在上,我恭敬在下。當編鍾叮叮咚咚敲響的時候,就會給旅從天而降許多福氣。旅的後代子孫,萬年永遠寶藏這些鍾,用來祭享祖先。

山東省博物館也藏有一件虢叔旅鍾,通高26厘米、銑寬13.6厘米。此鍾的形製和紋飾同前,唯鼓右有鳥形基音標誌。鉦間和左鼓鑄銘文5行17字,依前四鍾全銘推知其為第七鍾,在其後的第八鍾,可能有銘文1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