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虢寶背後的故事(1)(3 / 3)

這批銅器的特點是形製大,銘文長,尤其是師鼎和師承鍾,是解放後發現的周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師承鍾鑄造華美,鼓部飾雲紋和鳳鳥紋,舞上飾大竊曲紋,篆間飾斜角雙頭獸紋。高76.5厘米,重90公斤,是形體最大、分量最重的銅鍾。師鼎,通高85厘米,口徑64.5厘米,最大腹圍205厘米,重106公斤,是周原出土的第四大鼎。鍾、鼎是禮樂重器,代表了權力、等級、地位,也隻有高級貴族有資格享有。那麼擁有如此氣派重器的是哪個家族或者是哪個國家呢?

(二)四代為師的虢氏家族

當考古人員擦拭掉泥土,簡單除鏽後,發現在師承鍾的鉦部和左鼓部有銘文48字。在師鼎腹內壁發現的文字更多,有19行,共197字,這在西周青銅器中十分罕見,這令考古人員異常興奮。師承鍾銘有“師承肇作朕刺烈祖虢季、公、幽叔,朕皇考德叔大林鍾”一語,一下子揭開了人們心中的疑問。原來這批器物屬於西周的名門望族虢氏家族,而且四代祖先的名號也羅列清晰。細讀師鼎銘文,知道師的父親是季易父,字古代通郭、虢,季易父就是虢季易父。他的祖父是公上父。同窖出土的另一件青銅器即簋,銘文顯示“即”為其父親幽叔作寶器。還有一件傳世的青銅器師望鼎,專家認為是師望為其父師(公)作器。於是這一支虢氏的世係也基本清楚。

第一代,烈祖虢季,應當就是師鼎所說的虢季易父;第二代師,公是其死後的諡號;第三代就是師望,幽叔為其諡號;第四代為師承的父親“即”,德叔為其諡號;第五代為師承本人。

從銘文我們看出,該家族在西周時赫赫有名、權高位重。從第二代師起,世代擔任“師”這一官職。第四代“即”前麵沒有冠以“師”字,但周天子命其管理琱宮的王室事務,可見“即”也是天子的近臣,負責王宮的警衛工作,其職責與《周禮》記載的師氏職責相同,所以“即”的職務也應為師。

特別是師,是西周王室的一個重臣,從周穆王時就入朝為官,擔任周王朝的軍事將領“師氏”一職,一直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周共王對師的所作所為,非常高興、滿意,不但讓其繼續留任,而且八年後又加以提拔,委以大師的職務和權力,賜以“大師金膺”,就是大師級所享用的裝飾有銅泡的馬帶。盡管權力更大,他仍然為國忠心耿耿,匡扶其君。那麼,師和大師是怎樣的官職呢?有什麼區別嗎?

“師氏”是西周一種官職名稱,在軍隊中是指揮作戰的高級軍官,在宮廷內負責守衛宮門,是保護君王的警衛隊長。同時又為軍事訓練的教官,教導貴族子弟。師氏在金文中常簡稱為師,以師和人名連稱為師某,都是統帥軍隊出征或防守的軍官。他們對周王來說,都是王的爪牙。大師也是一種官名,即太師。大師是“師氏”之長,是比“師氏”更高級的武官,既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又是輔弼國君的重臣,朝廷大臣的首腦。

西周朝廷大臣有公、卿兩級。當時輔佐周王執政的大臣有卿士寮的長官太保、太師和太史寮的太史。太師和太史被看作周朝的支柱,掌握著國家的權柄。西周中期以後,執政的主要是卿士寮的長官太師,因而,也稱卿事或卿士,可見,卿士就是太師,就是當時總管軍政大權的執政大臣。

師鼎銘文顯示,師是“伯太師”的下屬。他在接受到王的冊命賞賜後,沒有按照一般規矩首先去頌揚天子,而他首先讚美伯太師提拔他,成為王室大臣,然後,才說周天子也沒有忘記他的祖父公上父的大德,因而繼續任命,說明在當時,太師的權勢已淩駕於周天子上。

(三)以德治國

師鼎裝飾並不華麗,頸部飾兩道帶狀雷紋,雷紋之間有一突脊,中為陰弦紋,雷紋下有一道陽弦紋。腹外壁和足部凝結著一層很厚的煙炱,顯係經過長期使用。105公斤的重量已經告訴人們,這絕對不是一般貴族所擁有。尤其是腹內壁的長篇銘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西周大臣輔佐天子以德治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