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義軍的傷員被轉移到客家莊,安置在各自的家。村裏的老人、婦女紛紛行動起來,幫助照料傷員。幾名傷員家在縣城,此時此刻不能回縣城,他們在客家莊又沒親戚,陳族長就讓家人騰出房間安置他們,吩咐家人細心照看。上杭士兵的傷最重,羅複華把他安置在自己家,讓羅梅幫著照看。吳大山也住在羅複華家,每天和劉醫生一起,帶著救護隊員到各家巡診,用中草藥熬成湯給傷員清洗傷口,消炎解毒,防止感染,又用止血生肌的藥給傷員敷上,促進傷口愈合。
這次交戰有20多位客家後生陣亡。按照客家習俗,人死了是需要舉辦葬禮的,如果是老人壽終,葬禮還很隆重。但現在情況特殊,不可能像往常一樣操辦。陳族長召集死者親屬商議,最後確定在莊後的山坡上找了個風水好的地方,挖了一個大墓穴,掩埋陣亡者。
羅複華擔心日本人來襲,每天派人在莊外的定光寺放哨,眺望山外的動靜。還好,一連幾天都沒有發現日軍。看得出,日本人雖然占領了縣城,但他們立足未穩,加之人生地不熟,不知道抗日義軍躲藏在何處,沒有貿然向鄉下發動進攻。這無形中給傷員們帶來一個靜養的機會。
比起山間的竹寮,客家莊的條件要好得多,傷員們飲食起居都有家人或鄉親細心照顧,大部分傷員的狀況漸漸穩定下來,特別是那些傷勢較輕的人,精神恢複得很快。但幾個重傷員情況卻很危急。雖然在給連城傷兵治療過程中,吳大山積累了一些經驗,曉得怎麼清洗傷口,怎麼防止感染,但畢竟沒有找到治療槍彈創傷的偏方,傷勢得不到控製。有個後生子彈穿過腹部,怎麼敷藥也沒有搶救過來,回到客家莊第三天便斷了氣。還有一個後生被炸彈炸傷,傷口一直流血,用石灰、大黃、草藥都止不住,第四天也離開了人世。上杭士兵因為失血過多也一直昏迷,不省人事。吳大山焦急不已。他曉得,假如找不到特效藥,還有一些傷員將不治而亡。
羅複華說:“不知林秉宗他們傷亡情況怎麼樣?他們有沒有特效藥?”
吳大山無奈地搖搖頭。從峽穀撤退時,客家義軍和閩南義軍分別往不同方向後撤,撤退之後他們和林秉宗就失去了聯係,閩南義軍躲藏在什麼地方?林千總又在什麼地方?這些都不曉得。
十多天後的一個黃昏,客家莊外的山路上忽然出現一隊陌生人。他們剛一出現,就被山崗上放哨的義軍發現,哨兵搖動樹枝向莊裏報告。羅複華立即帶人操起槍支趕過去,埋伏在路邊。等陌生人走近,他們發現並不是日軍,而是林千總。他們背著槍,衣衫破爛,神態疲憊,好幾個人還受了傷,柱著木棍行走得很吃力。
羅複華忙從樹林裏鑽出來,迎上前去。林千總嗓音沙啞:“你們的人怎麼樣?”羅複華介紹了客家義軍的情況,林千總也介紹了他們的遭遇。
那天林千總趕到海邊不久,發現日軍並非真正想從海邊登陸,幾艘艦艇打了一通炮彈就陸續離去。他意識到中了調虎離山計,忙率領部隊趕回大峽穀。但為時已晚,日軍先頭部隊已經通過峽穀。林千總隻好在縣城郊外的高坡上設下伏擊,阻止日軍進城。這裏地形明顯不如峽穀有利,日軍兵力又多,一經交火,局勢便很吃緊。但林千總他們打得很勇猛,百十號人的隊伍,硬是阻止了日軍大部隊前進。直到日軍調來山炮向他們轟擊,他們才撤出陣地。這場戰鬥打死了不少日軍,但林千總的隊伍傷亡也很大,撤離後一統計,隻剩30多人。
日軍占領縣城後,就駐紮在原來的清兵營中。林千總他們無家可歸,就躲藏在鄉下的山林裏,他們不願驚攪鄉親,幾十號人不住老鄉的房子,隻搭了些簡易的竹寮將就著歇息。他們也不向老鄉索要糧食,沒有吃的,就摘野果、采野菜充饑。漸漸地一些士兵出現腹瀉症狀,一些傷員因缺乏治療傷勢逐漸惡化。林千總感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到客家莊找羅複華來了。
羅複華連忙將林千總一行迎進莊子。一個義軍後生跑在前頭將情況報告陳族長。陳族長立即招呼幾個人,將客家宗祠清理幹淨,用來安頓林千總的隊伍。客家宗祠很大,裏麵有幾間空房平時閑置著,陳族長帶人搬了些長板凳,架上木板,鋪上草席,不多時就鋪好幾張大鋪。雖然簡陋,但比起山間的竹寮強得多。林千總他們很快在這裏安頓下來。老鄉們送來禍碗、米菜,有的人還主動前來當夥夫,幫他們做飯。
吳大山、劉醫生和救護隊員也很快趕來,為部隊傷員診治。傷員們有的受外傷,吳大山給他們清洗傷口,敷上藥。有的則是連續吃野果野菜導致腹瀉,吳大山配了些中藥,煎湯讓他們服下。
看到士兵們因為吃不飽飯而氣短體虛,吳大山心疼地說:“你們怎不早點到客家莊來?這裏至少有番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