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總淚流滿麵:“我在台灣當兵幾年,鄉親們一直待我不薄。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關鍵時候我們卻沒有擋住倭賊,哪有臉麵來見父老鄉親!”
幾個人又說起閩南義軍。羅複華說:“我想去找林秉宗,商量下一步如何行動。”林千總說:“我跟你一起去。現在人員少了,三支隊伍一定要抱成團,才能對抗矮賊。”吳大山聽罷也說,“我跟你們一起去。我要看看閩南義軍的傷員情況,如果他們有更好的醫治辦法,我要學一學。”羅複華便同意了。
林千總還穿著清軍的服裝,雖然破爛,但很紮眼,一下就能認出他的身份。羅複華找了件客家便裝讓他換上。三個人稍作準備就出發。
在大峽穀打伏擊的時候,閩南義軍埋伏在峽穀西側,他們後撤肯定也是往峽穀西邊撤。三個人悄悄穿過峽穀往西邊去。峽穀西邊有不少村莊,住戶大都是閩南人,三個人到那裏一打聽,前一陣果然有閩南義軍從這裏經過。又走了幾個村莊,終於探聽到閩南義軍集聚在一座媽祖廟裏。三人趕到媽祖廟,果然看到了林秉宗、林秉華。
閩南義軍人數不少,但裝備遠不如客家義軍。加之閩南人長期居住在平原,不適應山野環境,好些人打伏擊時因不夠隱蔽、行走遲緩而被擊中,有的人甚至在撤退時不慎摔傷。事後林秉宗統計,閩南義軍共有30人死亡,65人受傷,其中9人在山上行走時扭傷摔傷,傷亡人數多於客家義軍。
撤到媽祖廟後,鄰近村莊的閩南人紛紛前來探望,幫助照顧傷員、燒火做飯。閩南人做生意的多,義軍成立後,林秉宗、譚金翼等富商捐了不少錢,義軍用這些錢購買糧油,維持生計。住在廟裏雖然不如家裏舒適,但吃飯不成問題。
吳大山一到媽祖廟就去探望傷員。同客家義軍一樣,閩南人也組成了醫療救護隊,負責治療的是陳方、陳奎兄弟。來到廟內,陳方正在給一個傷員換藥,看見吳大山,微微有些意外。吳大山關切地問起傷員情況,又問有沒有醫治槍傷、炸傷的好辦法。陳方苦著臉說:“扭傷、摔傷,我都給他們治得不錯,傷員恢複得很快。但槍彈創傷我沒有醫治過,沒有特別的辦法。”吳大山察看幾個傷員,發現他們的治療情況確實很不理想,有幾個人傷口化膿,出現潰爛征兆。這種情況在客家義軍中是沒有的。看得出,閩南傷員的治療效果還不如客家義軍。
陳方問:“你用什麼辦法治?”吳大山介紹自己的醫治情況,著急地說:“這些辦法都不是特別有效。陳醫生,你若有什麼好方子,一定及時告訴我。這些後生哥在前方打倭賊,不想辦法治好他們的傷,怎麼對得住他們!”
說話間,陳奎從另一間屋子出來,猛然看到吳大山,愣了一下,臉色頓時黑了下來,冷冷問:“你來這裏幹什麼?我不是說過,閩南人的事不要你插手嗎?”
陳方連忙勸阻:“別這麼說話,吳醫生來這裏,就是我們的客人,怎能這麼無禮。”
陳奎卻很固執,聲音也更加尖刻:“哥,你提防著點,別什麼都說,要不然飯碗就被人搶走了。”
吳大山見狀隻好訕訕告退。
來到外屋,羅複華、林千總正和林秉宗、林秉華商談下一步行動計劃。林秉宗說:“閩南義軍準備最近攻打縣城,把日本人趕走。”
羅複華說:“縣城裏日本兵力多,縣衙和清兵營都住滿了日軍,不僅人數多,火力也很強,打起來很難有勝算。你們傷員這麼多,能參加戰鬥的隻是一部分人,彈藥也不足。現在攻打縣城恐怕不是時候。不如讓義軍休整幾天,恢複元氣,摸清倭賊情況後再打。”
林千總也勸道:“抗擊倭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做好長期鬥爭的準備。現在倭賊正在風頭上,同他們正麵交戰可能會吃虧。依我看,以後我們要多打遊擊戰。我們熟悉地形,出其不意地打他們一家夥,讓他們防不勝防,不得安寧,最終不得不離開台灣。”
林秉華年紀較輕,血氣方剛,激動地說:“我們不能等,也不想等,趁現在日本人立足未穩,我們要打他個措手不及。閩南義軍基本上住在縣城,縣城被日本人占了,我們能不急?我們要把日本人趕走,奪回縣城!我們不能老是住媽祖廟,我們要回縣城去住,回自己家去住!”
林秉宗也說:“我征求過大家的意見,大部分人都是這種想法。雖然閩南義軍傷亡很重,但還是要進攻縣城。這一仗必須打!複華,縣城地形你們客家兄弟不熟悉,你們就不要參加了,我們閩南人自己去打。等我們收複縣城,再請你們來縣城喝慶功酒!”
羅複華、林千總顯然不讚同這一計劃,但林秉宗主意已定,無法勸阻。分別的時候,雙方都有些沉悶,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