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reference_book_ids\":[6944655941337877518,6902008767697652743,6497813971582585869,71249909170936248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7,\"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2},\"quote_content\":\"《推背圖》reference_book_ids\":[6582146978476461064,7298953168623242280,7332313168024194110,736726025959480015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窮得隻剩下錢了
今天,幾乎沒有人不跟金錢打交道。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著錢、夢想著錢、捂著錢、刨著錢。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萬萬不能。這句格言太妙了,它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裏話,特別是當初想賺錢,後來又賺上錢的\"大腕兒\"、\"老板們\"。他們明白,其實那前半句隻是後半句的鋪墊,後半句才是重點之重點。的確,金錢的光芒曾湮沒了多少人的生命色彩。
本來人生的目的並不是隻為錢活著,人應當使周圍的世界豐饒美麗同時尋求內在世界的豐富多彩。沒有人意識到,金錢的誕生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可以說金錢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在我們頭腦中的力量。
讀過泰德.克羅福德所著的《金錢傳》的人,都不會忘記作者在書中講過的這樣一個故事:
19世紀,雅普島上的島民用開采出來的石頭當錢,稱之為\"斐\"。德國人占領雅普島後,對島上的羊腸小道甚感不便,於是命令島民們修路,但遭到雅普人的消極抵抗。狡猾的德國人略施小計,就讓雅昔人乖乖聽命了。
他們指派一個人,在散布於島內的\"石頭錢\"上,畫上一個個黑十字,然後宣布,這些黑十字意味著這些\"斐\"不再是錢了。一文不名的雅普人立即動手改善道路。竣工後,德國人又派了一個人把那些黑十字去掉,雅普人因恢複了財產而歡欣鼓舞。而狡猾的德國人為了自己的勝利而偷笑。
這個故事足以表明:人類社會人為地賦予了金錢以多麼大的價值,一旦這種價值作為社會的標尺固定下來,它就會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之中,成為人類遺傳基因的一部分,代代相傳。也就是說,金錢必須首先在我們的心中具有力量,它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真正具有力量。
其實,令人們痛心的並不是人們合理地追求金錢的欲望,而是在金錢上的人類自身思想行為的異化。就像有些人成了\"賺錢的機器\"或\"吃錢的困獸\"。
據說世界上最最肮髒的東西有兩樣,一是垃圾,二是貨幣。有科學家專門做過試驗,依仗流通了一年以上的10元錢的紙幣有幾十種細菌,僅大腸杆菌就超過一億個……可是人們還是貪得無厭地弄錢。
結果有的人把賺錢當做了人生的第一需要,其餘的都可忽略不記。
我見過這樣一位帶有工作狂性質的老板,他一天幾乎工作10個小時,有時還要加班到很晚很晚,沒有別的樂趣,隻有賺錢的樂趣。他使我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一點兒對老板的看法。因為,不當老板的人一提起老板來就眾口一辭地說:老板麼,那就是花天酒地的,遍地風流。可我見過的這位\"獨身老板\"卻是以犧牲掉常人所擁有的歡樂而以\"殉道者\"的姿態走向他的事業的輝煌的。
他給我的印象是:總是十分緊張,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他必須將大腦的每一根神經都繃得緊緊的,一不留神,稍有閃失,就會一敗塗地。他有時也會覺得自己是一錢不值的窮光蛋,因為,他隻有錢,而沒有別的。盡管他平時是\"不太在乎\"錢的男子漢,掉個大哥大就像掉了5分錢硬幣似的,口頭禪是\"再去弄一個就是了嘛。\"
我認識的一位老板,因為從小是鄰居,所以對他家的情況比較熟悉。他家中十分貧窮,幾個孩子都是在饑寒交迫中長大的。後來,他販魚發了起來。可在眾人的眼中,他的舉手投足都帶有那種暴發戶的狂妄和粗俗,一言一行都滲透著奸商的狡猾和虛偽。我曾經上他家去過一次,看見他的書櫃中也擺上了不少的世界名著,但是他看的都是從地攤上買來的那些亂七八遭的地攤文學。
不僅如此,令他周圍認識他的人所最不能原諒的是他缺少最最起碼的人性。他母親病危之際,很想見他一麵。他接完妹妹的電話之後,竟然把這事兒放到一邊,陪著外地來的一位\"大腕兒\"去夜總會\"談生意\"去了。他母親眼巴巴地望著門,睜著眼離開了人世。當妹妹將這些事兒告訴他時,他隻是掉了幾滴眼淚,然後甩給妹妹2萬元錢,讓她把母親的喪事兒辦得隆重些,辦得體體麵麵的。妹妹哭著埋怨他,他還急了眼,大聲喊道:他結婚時,母親隻給了他1000元錢,而他這些年給了她不少於5萬元,就算對得起她了。他妹妹十分不解,難道親情和母親也能用金錢來交易?
我有一次上班時碰到了他的妹妹,她告訴我她的孩子因為車禍要動大手術,一時沒有那麼多錢,想找她發了財的哥哥借亡5000元,可他隻給了1000元,而他在酒巴點歌,一夜消費就是12000元,一擲千金,連眼兒都不眨。用他的話說:那是消費,不是施舍。花多少也舒服、痛快。他的妹妹傷心地對我說,她哥哥不會\"點金術\",否則,會把他認識的所有人都變成金子的。
我聽了之後十分感慨,不知是誰發明了\"暴發戶\"這個詞兒,真是太偉大了。因為這個詞兒同\"富翁\"、\"富豪\"、\"貴族\"等等名詞分開了。像她哥哥這種人隻能是腰纏萬貫、揮金如土、唯富不仁的\"暴發戶\",而永遠成為不了真正的\"大富翁\",因為他們除了錢之外一無所有。
對於這種人來說,\"富\"比\"窮\"更加可怕。因為他們雖然有賺錢的本事和運氣,但卻不具備駕馭金錢的素質和能力,金錢在他們手中很難轉化為社會的財富和資本,隻能成為他們用來尋歡作樂、花天酒地的工具。試問:他們富有嗎?
富裕的貧困
一個人有了錢之後,\"控製\"的欲望同時膨脹。這是人的共同心理,因為有錢,人要努力尋求一種對其它事物的\"主宰\"地位。這時人最最痛快的事兒就是隨心所欲,比如,凡是當了老板的人都希望對手下的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樣做實際上是追求一種滿足感,是麵子的滿足和虛榮心的滿足。
據報載,北方的某射擊場,一位老板從上午8:00射擊到下午6:00,然後笑嘻嘻地支付了3.75萬元人民幣揚長而去。通常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老板們都把卡拉OK、旋轉舞廳或高級酒巴當做娛樂場所和休息的場所,一到閑暇之時,就帶上情人或朋友,雙雙對對地出入這類高級夜總會。他們邊悠閑地喝著白蘭地或香檳,邊欣賞著流星歌手們的表演,很是活得瀟灑自在。
常常有這樣一種情況,如果是一個\"大腕兒\"或者是一位\"老板\",基本上還能保持安靜。因為,從一個人的本質上講,沒有人願意讓別人瞧不起自己。特別是在公共場合,人們都以\"文明\"的標準去要求一個人,\"大腕兒\"也不例外,也是要在公眾場合認真包裝自己,以免讓別人看不起。
可是,隻要有幾位老板湊在一起,就頓時熱鬧起來。再加上有個別老板文化修養欠佳的,自然免不了要有一場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擂台戰。
這時不光比氣度,也是比究竟誰的口袋裏錢多。
俗話說\"遠來的和尚會念經。\"這話一點兒不假。在我居住的城市中,曾經請過兩位香港的\"大牌明星\"來進行商業演出。一說香港的明星來這兒演出,主辦單位按照慣例將\"外來和尚\"的節目安排在最後壓軸。正巧台下坐著一位本市赫赫有名的\"張老板\",還坐著另一位名聲大振的\"李老板\"。\"張老板\"在看到一半時覺得演出沒有意思,但現在就走,又覺得沒看上\"香港明星\"的演出,有點兒虧。就給了主辦者一張5萬元的支票,請其中的一位\"大牌明星\"提前出場。正當主辦者改變節目,那位\"大牌明星\"也心悅誠服地上台演出時,另一位\"李老板\"卻不幹了,他要用高出\"張老板\"一倍的價錢——新新的一張10萬元的支票——請另一位\"香港明星\"立即出場。真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兩位老板均屬本市的\"知名人士\",他們彼此互不相讓,不斷抬價,將更大的賭注壓在這兩位\"香港大牌明星\"的身上。於是,主辦者幾次三番地宣布更改節目的順序,主辦者和歌星都屈服在金錢的麵前。隻見這兩位老板就像拍賣什麼東西一樣地竟相抬價。
可是,台下的觀眾不幹了,因為大家受不了這種愚弄。會場上頓時騷亂迭起,倒彩連天。有些觀眾打碎了玻璃,衝上了舞台。最後,主辦者不得不請來大批保安警察,並暫時停止演出,才將這兩位老板的\"拍賣\"大戰終止。
因此,出現一個問題,人富裕了之後該怎麼辦?是否物質或曰錢能代表一切?人需要不需要重新尋找精神家園?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隻要有了一種精神的追求、精神的需要,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人\"才能超越動物性的生命存在。中國人這種爭寵鬥富的表現還是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不平衡心理在作怪,實際上,價值的追求是多元的,我常常覺得好怪,為什麼美國大明星麥當娜掙的錢比美國總統掙的錢也多,可沒聽說過哪位美國總統心理總是不平衡的,而中國的大小老板們總是覺得這樣不平衡呢?
在南方的某城市中,一次別開生麵的生日慶典正在舉行,這是一位年輕老板的30大壽的慶典。整整100桌酒席占滿了該市中最最豪華的飯店的三層大樓,大典一共進行了4個多小時,最後一道\"點心\"別出新裁——100張100元麵額的人民幣疊成了100隻精致的烏篷船,每張桌子一個,每隻船內有一隻金戒指,獎給這張桌子的幸運來賓。
這充分體現了其主人的不同反響的身份和實力。
當某報的記者訪問這位\"過生日\"的主人時,這位老板既謙虛又平淡地說:\"這次生日宴會,我用了88萬元,主要是取個吉利,比上次在這個飯店請客的那位先生稍稍多了那麼一點點。我聽人說過:男兒三十不大搞,四十就不大發。看樣子,我的好運來了。等到四十發了的時候,我要花188萬元請客過生日!\"
等問過記者後,一些局外人才知道,上個月在這同一家飯店,另一位大老板也過了三十歲的生日,現在這一位一定要同那一位比一比,看看誰氣派,花得多。
在大多數人的頭腦中,都把老板同有錢人劃等號,再把有錢和花天酒地、揮金如土劃等號。實際上這是社會風氣的誤導,也是一些\"新貴們\"的誤區。如果,你一年掙來了30萬元人民幣,又花掉了這30萬元人民幣,那麼這隻能說明你過著奢侈的生活而已,真正的財富是你所積蓄的,而不是你所花掉的或消費掉的。
正確的觀念應當是:財富≠收入。
真正的富翁的生活水平要大大低於他的收入,因為,老板們如果把錢財都用在房子、汽車、休假和娛樂方麵,他隻是掏腰包,這些東西幾乎沒有利潤。真正能成功的大老板幾乎總是要把自己的錢用到投資或他們的買賣當中去,當然很少有什麼\"鬥富\"的情況存在了。
比如,許多真正發達起來的老板都多多少少表露過這樣的意思:花大價錢購買一棟豪華別墅就是一種錯誤的投資,說白了,就是一種浪費。既然花上10萬元就能買到一所不錯的房子,為什麼非要花上100萬元買別墅呢?而且,還要再花上30~50萬元裝飾得富麗堂皇呢?
一些成功的大老板對財富的概念是強調的\"淨值\"而非簡單的\"收入\",他們不是簡單地把錢帶回家來,而是馬上投入到買賣、股票證券和其它生意中,因為他們很聰明,財富是不上稅的,而純粹的\"收入\"要上個人所得稅。
中國的有些\"新貴們\",剛剛事業有成,就馬上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這樣做太有一點小家子氣了。這些老板隻能算是小老板,小打小鬧,成不了大氣。
我不妨為這樣的小老板開一個藥方:你應該為自己確立一個發展方向,為了自己的\"錢\"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製定一個大致可行的計劃。例如到了你40歲時,手中要有多少錢;到了你45歲時手中要有多少財富;到了你50歲時,能創立下怎樣的家產……這樣,你就會朝著這個目標奮進,到了這時,你就會產生一種變化:你把你的財富——不僅僅是你的收入——作為你的奮鬥目標,而這時,什麼豪華的別墅、奢侈的生活、漂亮的汽車、遊艇似乎對你來說就不那麼具有吸引力了。
發得容易敗得快
過著窮日子長大的人,總給人一種窮酸之像。
可是沒有人想過,如果一旦有一天這樣的人發起來了,突然之間成了\"老板\"、\"大腕兒\"什麼的,他們會怎麼樣?我知道的人中,就有一位這樣的老板,社會上習慣的說法叫做\"暴發戶\"。不論是慢慢地\"發\",還是暴\"發\",反正是發起來了。他終於有一天有了大約100萬元。這時,他去問他的一個朋友\"怎樣才能算是百萬富翁?是自己的存款有100萬元,還是全部資產值100萬元?\"他的朋友不置可否。
反正他的朋友說他在\"先富起來\"之後,突然看不起老友,同他以前的許多老朋友都斷絕了來往。
實際上,這個人的\"前半生\"也著實受過些苦難。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自己被母親送到一個親戚的家中,受盡了別人的白眼兒,有時連飯也吃不上。這些淩厚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從小時起,他就發誓,自己長大後要掙大錢,要讓所有的人都有錢,他要出人頭地,要讓當年欺負他、瞧不起他的人看看他是一條漢子。等到他能自食其力的時候,他就開始為自己以後的前途想盡辦法拚命鑽營。在社會闖蕩的十幾年中,他可以說是什麼活兒都幹過,什麼氣都受過。
當有一天,他終於以賣藥\"發\"起來的時候,他才真正地感覺到:自己這條命值錢了,真沒白來人世走一遭。
可以想象,受過上述磨難的人,突然而來的財富會使他難以應付,幾乎引起了他精神方麵的疾病。一次,他走在大街上,看見郵市熙來嚷往的,挺熱鬧的,就湊上前去看熱鬧。一位郵販子橫了他一眼,惡聲惡氣地說:\"擠什麼擠?沒錢別來這兒轉圈圈。\"他一聽怒火中燒,一氣之下當場買下10萬元人民幣的郵票,把那個說他的郵販子嚇得差點背過氣去。
他也在公眾的麵前著實得意瀟灑了一把。
另一次,他因為酗酒而住院治療,一位年青的護士隻誇了一句他的名牌衣服如何如何地好,他出院後立即購買了同一品牌的高檔服裝贈送給那位護士。最致命的,是他吃喝嫖睹都沾了,最後不能自己。
金錢給他帶來的煩惱不但是老朋友的消失,新朋友的缺乏,而是因為酗酒和精神崩潰住過好幾次醫院。醫生說,他目前的現狀同他幼年時期的經曆有關,再這樣下去,恐怕就不是住院的問題了,而是要命的問題了。他常常對自己好朋友說:我是左腳踩著死,右腳踩著生的人了。
這句\"戲言\"恐怕道出了他此時此刻的真實的人生處境。最後,他生意也不做了,坐吃山空,到後來什麼也沒有留下,造完了那些錢就不知流落到什麼地方去了。
所以,有的時候,我真的弄不明白老板們是真窮,還是假窮,他們是真的\"大腕兒\"還是假的\"大腕兒\"。中國香港的一家報紙通過資料分析發表專題文章說:在中國大陸,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者可以進入\"大腕兒\"的行列,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大腕兒\"隻有30%左右才剛剛進入西方發達國家\"溫飽型\"的行列。根據\"優勝劣汰、物競天則\"的自然發展法則,中國剛剛發起來的老板們如果不建立健康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一味地鋪張浪費,那麼,所謂的\"富裕\"不會長久,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
中國現實的情況正是如此,由於我們周圍崛起的\"新貴\"一族正以他們的含金量頗高的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結果給整個社會帶來了許多負麵的影響。中國人曆來的觀念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再加上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人頭腦簡單,\"新貴\"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水準給他們的思想以極大的震蕩。很快,他們手中剛剛賺得的一點點金錢馬上就稀裏糊塗地花掉了,他們盲目地消費,根本不懂得一個人的發跡史,一個家族的發跡史都是辛辛苦苦、一點一滴地積攢起來的。
中國有錢的老板們拚命地掙錢,也拚命地花錢,這本沒什麼不對,隻是中國人很少當過真正的大款罷了。在西方國家,一些有錢人花錢都是慎而又慎,在保證了基本的生活費用後,收入的大頭往往用於買車、購房和保險業,另外還留出一筆積蓄作為\"看門錢\",以防大病小痛。
對於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高額的房租、利稅、醫療費用統統由國家包下來,這就為老板們的收入的\"去處\"克服了許多障礙,老板們就可以為所欲為,揮霍無度地將金錢投向穿戴名牌、吃喝嫖賭,結果為了滿足自己這無法滿足的欲望,就釜底抽薪地使剛剛建立起來的家業元氣大傷,抑或家業敗光,終於又成了窮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