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圍城》reference_book_ids\":[7331586784217812030]}],\"15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start_container_index\":1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9},\"quote_content\":\"《幸福》reference_book_ids\":[702552540195483139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皇帝吃的我都要嚐嚐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需要。隻要生活在我們這個\"文明時代\"的人都逃不掉這\"四重奏\",這是從人的一般需要的角度來談論問題。

如果隻從生存的角度來探討問題,那麼,\"吃\"絕絕對對是第一位的。富蘭克林說過:\"吃好是為了自己開心,穿好是為了別人開心。\"那麼,這年頭時髦的,就是為自己的多,為別人的少,怎麼辦?吃!

俗話說得好,\"人生一世,吃穿二字。\"老板們也是俗人,也不能免俗。而且,這一條諺語他們記得最牢,剩下的什麼\"衣\"、\"住\"、\"行\"都可以對付,唯獨這\"吃\"不能將就,湊合更不行!而且還要高標準、嚴要求,不但有量,還要有質。一天也不能少,一頓也不能少。結果,滿漢全席、牛尾鹿鞭,一股腦兒地裝進自家的肚子裏。

餓著肚子肯定不行。假如……不論是誰,老板也罷,窮人也罷,動起真格的來,那用不了多久,他們都會告別這個饑餓的世界,去另一個世界報到去了。

吃是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古人經過挨餓之後,深刻體會到吃之重要,因此才有哲人語重心長的諄諄教導:\"民以食為天。\"這偉大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是因為吃的東西匱乏了,我們的祖先不會從樹上下來:不是因為\"餓\"的活不下去了,人們不會背井離鄉,另某生路;不是為了吃的問題,人人可以做君子,不必作奴隸。

這吃的問題太大太大了。

為了食物而奮鬥的結果,是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促使人類眼睛直瞪著食物走入了文明社會。這下好了,生存氛圍大變,可是,吃的問題解決了嗎?否!

從曆史的發展而言,在人類創造農業文明的整個進程中,可憐的人類從來就沒有真正填飽肚子的時候。有吃撐的,也隻是少數人。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這個曆史事實的最好注角。仔細研究一下唐朝詩人杜甫的這兩句詩,就會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酒肉臭的是朱門,膏腴肥的是富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老板。普通百姓人家,一年下來吃糠咽菜的,大腹便便者有之,但\"人比黃花瘦\"還是普遍現象,這也是古今一理。

今天,在大街上隨便拉來十個下崗工人和十個老板比一比,結果怎樣,那就不用說了,營養過剩的人不會麵有菜色,那不胖才怪呢!

中國基本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是在80年代初,\"基本問題解決\"後,新問題又出來了。改革開放的程序中似乎沒有大吃大喝這一條,但是\"最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主動地給加上了這樣一條。從最初的烤鴨、涮羊肉的小打鬧,到後來的鴛鴦火鍋、燒烤、料理、西餐又大大地熱鬧了一陣子。後來又是生猛海鮮、穿山甲、娃娃魚、蠶蛹、豆蟲……接下來各種菜係同武林中的江湖門派一樣,大打出手,亂搶地盤。君不見,湘菜、京菜、川菜、粵菜、魯菜等紛紛登台亮相。在神州大地上,一天24小時都有宴會在開張,都有宴會在撤席。

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看見的\"胖子\"不是當官的,就是廚子。今天可好,又加上一個老板,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麵,而且後者的加入,把前邊兩種人擠得沒有了位置。過去的\"將軍肚\",今天成了\"老板肚\"。

人心沒夠,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量不厭多。尤其是曾經挨過餓的民族,\"翻身得解放\"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大吃特吃、狠狠地吃、盡情地吃。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大大小小的老板們,就是猛吃猛喝的最有資格的代表。

一個人錢多了,免不了大手大腳。天上飛的不吃飛機,地上跑的不吃火車,水裏遊的不吃輪船,其餘的,全敢下嘴!我在北京時,曾有幸參加過一次招待外賓的大型宴會,在畫棟雕梁下看穿旗袍的小姐次第端出油膩豐盛的一道道大菜,說是當年皇室才能吃到的美味佳肴,可是不知為什麼,我總是咀嚼出一個沒落王朝的陳舊味道,那些繁瑣生僻的菜名我根本記不住,看著那幾十道菜,我忙得就像神農嚐百草,反正藥不死,最後隻記得一碟比手槍子彈還小的黃澄澄的袖珍窩頭,好像是用精磨的栗子麵捏製的,據說是當年慈禧老佛爺愛吃的。現在,大約普通人都能吃到了。但要經常吃,還是得有錢的老板。一些有錢的老板吃膩了雞鴨魚肉、生猛海鮮,就會琢磨著要吃出一些新花樣來了。我的一位朋友是開餐廳的,他的餐廳開得不大不小,客人也是不多不少。但由於地理位置好,來的都是些大腹便便的老板們,有些還成了常客。

有一次,一位醉熏熏的老板指著飯店大魚缸裏的觀賞魚對服務小姐說\"嘿,小姐,這魚賣嗎?\"

\"對不起,先生,這魚不賣,是供觀賞用的。\"小姐頗有禮貌地應付著。

\"看著長得這麼漂亮,吃著一定好吃,給我做一條吧!\"老板伸出了一把掌,\"我出500元,怎麼樣?\"

小姐不敢作主,隻能問經理,經理就是我上麵提到的那位朋友。我的朋友犯了難,按理,顧客是上帝,既然\"上帝\"都張了口,也不太好回絕吧。於是,食客交上500元,賣下了一條巴掌大的\"紅地圖魚\"。

工夫不大,一盤\"紅悶地圖魚\"端上餐桌。好吃不好吃,隻有鬼知道了。

此例一開,他的餐廳馬上熱鬧起來,什麼\"紅色地圖\"、\"白色地圖\"、\"七星魚\"、\"長嘴王魚\"、\"銀魚\"等名貴觀賞魚種統統進了老板們的肚子,而且,什麼魚開的價碼高,就大吃特吃什麼魚。

這下,我的朋友也找到了\"快速致富\"的捷徑,他一邊派人坐著飛機到海南、廣州、福建去運回大量名貴魚種,一邊打長途求教南方同行烹製這些觀賞魚的\"秘訣\"。弄得南方廚師莫名其妙,不斷地在電話中問我的這位朋友:\"你們北方人都瘋了?連觀賞魚都要吃?那濃濃的魚翅湯,180元一小盅,實際上根本不好喝,營養成份充其量就是一個雞蛋的營養價值。真是的。\"

隨著源源不斷的名貴魚種的運到,價碼越抬越高——\"七星魚\"賣到1400元1公斤,可照樣有人吃。我的朋友的生意著實\"火\"了一陣子,觀賞魚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現在,老板們竟然連\"美\",都要吃到肚子裏去,那麼,明天吃什麼呢?民以食為天,這說法沒錯,可也有個差別。所謂飲食文化,對老百姓而言,基本點是對付餓的,而對老板們而言,首先是對付饞的,其次要對付麵子、好奇心、氣派、癮等等等等……

50年代,著名作家柳青在《創業史》中描繪了一個中國典型的農民粱三老漢,當有人問梁三老漢:\"有了錢,你幹嘛?\"梁三老漢自豪地答到:\"我天天去鎮上吃羊肉煮饃。\"請問,今天有了錢的中國人還僅僅是\"羊肉煮饃\"的水平嗎?一個人經濟地位的改變,也就意味著他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改變。改變到什麼程度,那就因人而異了。

小資老板的賭徒人生

\"大款們\"和\"老板們\"在賺了大錢後有一個很好的消費場所,就是賭場。對於一些老板來說,沒有比賭博這種冒險的遊戲更富有刺激性的了。

老板們的賭博方式大部分都采用麻將牌,操作方式是在\"娛樂\"中進行。

老板們玩牌的搭檔也是老板,這樣才能旗鼓相當地大賭特賭。因為,不\"上檔地\"玩起來\"沒意思\",隻有哥們兒一起來,才能產生更大的刺激。隨著壓錢數量的不斷上漲,老板們手中的鈔票像水一樣地\"流\"過來\"流\"過去。有些輸急了眼的老板幹脆用車、手機、房子、情婦來賭。

一夜賭博,輸紅了眼的老板更加不服,第二天再來賭。這種翻來覆去地賭。直到\"大款\"賭成\"小款\",才敗下陣來。也有死不服的,最後賭成窮光蛋拉倒。

老板們賭博的場所很多,但一般都比較隱蔽。有時也在飯店租一間房子,有時幹脆找上幾個人在自己的家裏玩兒。耳聞目睹的太多了,我覺得這些老板們並非是在揮霍中獲得什麼樂趣,而是他們獲得金錢、支配金錢的欲望難平。為了更多地滿足自己對金錢的支配欲,他們花費心思,一定要玩兒出個高水平。

有了錢可以做大事兒,有了錢也可以使人步人歧途。在西北的一個小城,我遇到了一個曾經是\"老板\"的中年漢子,他同我談起闖京城的經曆來還是興致勃勃。

他說他是80年代中期去闖北京的,當時在本地惹下了一個土霸王。怎麼辦?三十六計,走為上。他懷揣著1000元錢來到了北京,他想,人家能活,咱也能活。結果在他的一個同鄉的幫助下,幹起了維修裝潢這一行。

由於以前幹過幾天這類的活兒,算是有點兒基礎,再加上他人緣好,沒有北京人那種天生的優越感,肯下力氣吃苦,很快就成了一個維修隊的頭兒。可他一點兒架子也沒有,早先吃苦耐勞的本色一點沒變,無論是什麼活兒,他都盡量幫著幹,有時親自指導,有時遞遞材料,很快贏得了老板的賞識,還有了一幫貼心的弟兄。

不久他成立了自己的裝潢公司,自己成了老板。

按理,他應該是不錯了。可是他沾上了賭。俗話說得好:久走夜路焉能不碰鬼?就在他幹的最火的那年年底,他在京城的一家地下賭窟中輸了個天文數字,後來鬧得賭客逼債,他的公司隻能破產還債。

後來呢,他又回到了那個生他養他的西北小城。這也印證了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格言詩: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我們內地人真不行,現在,京城成了有知識人的天下了。我們這幫憑力氣吃飯的人不行了,隻紅火了兩年,就完了。可北京,那是個好地方。它像一盆沒有熄滅的炭火一樣在我心中的一個角落裏燃燒著,一觸它就燒起來了,永遠也滅不了了。我要讓我的兒子再去闖京城,讓他好好讀書,像人家那些碩士博士的。可他千萬別沾上賭。\"

這位老兄倒是沒埋怨社會,隻埋怨他自己。

與海洛因交朋友

新中國成立後曾向全世界莊嚴地宣布,在中國大陸的境內,已基本解決了毒品問題。但是,時間過去了30多年,在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人們才注意到,解決這個問題才剛剛開始。那種白色的,看上去極似肥皂粉或石膏粉的粉狀物之所以可怕,不僅在於它具有一種幾乎是所向無敵的俘獲力——隻要沾了它的邊兒,不管你屬於哪個社會階層,一般都很難逃脫它的引力半徑,更重要的,是它對人類的精神、社會的風氣、下一代的心靈都潛在著一種十分突出的瘋狂現象和虐待傾向。也就是說,因為毒品,人類在無數苦難上又加上了一層從精神到肉體的更大的苦難。

毒品是中國當今重大的社會問題之一。

特別是有些有錢人,更是首當其衝地涉足到這個領域中來。假如時光倒流,讓三丫再回到第一次嚐試吸毒的那個晚上,那個牌桌,麵對充滿誘惑的\"毒品卷煙\",無論對它有多麼大的好奇心,無論同伴們用怎樣的花言巧語,她也不會重走老路——接過女伴兒們遞過來的\"毒品卷煙\"滿懷好奇地吸上第一口。當時,打牌的女伴兒當著她的麵兒,小心翼翼地將毒品放進香煙卷兒裏,看著三丫的好奇的眼神,其中的一位有些得意又有些神秘地對她說\"要不要嚐一口,太舒服了!\"

什麼樣的滋味才能被稱作\"太舒服了\"?三丫心裏癢癢,但還是有些猶豫。牌桌上的女伴兒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笑著勸她說:\"隻吸一兩口,絕對沒事兒,不會上癮的,其實上癮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最多不過就像感冒一樣……\"

\"感冒當然沒有什麼可怕的,\"三丫心裏想,\"就嚐個新鮮吧!\"

就這樣,三丫接過那充滿誘惑的白色煙卷認真地吸了兩三口,那滋味的確很舒服,如果,她知道後來上癮的滋味是那樣的痛苦,她絕對不會貪圖這種虛假的享受。當初那種被輕描淡寫成\"感冒\"的滋味,到了後來真成了\"死亡\"的代名詞——全身疼痛難忍,都疼到骨頭縫兒裏去了。忽冷忽熱,渾身上下一丁點兒力氣都沒有,連床都下不了,嘔吐,胃裏翻江倒海,連膽汁兒都給你掏出來了……

三丫是同人做生意賺了錢後才在消閑的時候坐到牌桌前的,那是1995年9月的一個夜晚,那年,三丫才19歲。不到3年的時間,她就吸掉了30多萬元,又從父母和朋友手中借了20多萬元的債。

她當然也賣淫,不論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隻要是女性吸毒,無不與賣淫是劃等號的,在大陸上的女性個體老板中也不例外。盡管她們有錢,但是,吸毒是無止境的,用她們的話說就是:自己的身體,自己創收,誰管得著?

三丫本來家境很好,父母在香港經商,大陸這邊,隻有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初中畢業她沒考上高中,就索性不上學了,父母給了她一筆錢,她就在大陸北方的一個城市成立了一家公司,自任經理,是個令全班同學羨慕的\"白領麗人\"。

可自從吸上毒品之後,她的生活就不那麼令人羨慕了。實際上,三丫自己心裏也十分明白,吸毒者隻有兩條出路可走:一條路是被公安局抓住,一條則是通向死亡。她很幸運,在買毒品的時候被警方發現了,並被送到戒毒所強行戒毒,20多歲的姑娘,精神毀了,成天沒精打采的,身體也毀了,雙手總是莫名其妙地顫動,厲害的時候連東西都拿不住,渾身上下瘦得皮包骨頭……她看上去不像一個青春煥發的姑娘,倒像一個打蔫的小老太太。

這裏順便提一句,吸毒者的平均存活時間是3~5年,體質差點的,往往不到一年就會斃命。像三丫這樣吸了三年還能存活下來,已經是比較幸運的一類了。

像三丫這樣的小老板吸上毒品的的確不少。

日前,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委托北京市一家調查公司對北京市\"吸毒者的現狀\"進行一次\"專項調查\"。在\"吸毒者的職業構成\"這一欄裏,顯示的結果是這樣的:個體老板占47%;無固定職業者占22%。

而另一項調查——\"北京公眾毒品認知狀況\"——的結果顯示出同樣的結論,這項調查有一個專欄就是\"誰是吸毒者\",據調查,多數人認為,\"大款\"、\"暴發戶\"最容易吸毒,因為,他們手中的錢來得太容易了。還有不少人認為,\"有錢人的子女\"或\"家裏有錢的人\"最容易吸毒。

這一點在調查吸毒人員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證實,被調查的吸毒人員也大多數認為\"有錢、有本事的人才吸毒呢!\"在中國,幾乎沒有人能架得住每天100元的曠日持久的消耗。一位被調查的女吸毒人員稱:她與當老板的男友共吸掉了100多萬元人民幣。一些有錢的老板們聽說吸毒能延長性交的時間,他們為了這種美妙的享受,當然要吸毒。更有甚者,若性交的男女都吸,那就能達到\"男女雙修\"的美妙境界,真是快樂無比。有錢能吸毒,可上來了毒癮,就不管你有錢沒錢,這就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犯罪。

露露和明明是一同做生意起家的,在外出跑生意時,明明病了,是肚子痛,情急之下,露露找人討到了一點兒治肚子痛的\"白藥\",明明的病治好了,這白藥就是毒品。後來,不用說,兩人就離不開\"白藥\"了。最後發展到兩個人一同吸毒。再到後來,一同進戒毒所,家財萬貫也都冒了煙兒飛了。後來,露露出來了,他表示要痛改前非,發誓不吸毒了。他倒是也真的做到了,雖然家中還有毒品,但他決心不吸了。慢慢地,他的家又發起來了。

可明明不行,他陷得太深了。再加上老婆也跑了,沒有人管他,就又開始吸上了毒,他沒有錢就找露露借,露露看在朋友的麵上,開始還借給他幾個,有時就用一些毒品來打發他,可吸毒者是無止境的。露露最後幹脆不借給他錢了。明明就四處去找人討錢,簡直成了要飯的花子了。

一次大年的除夕夜,明明的毒癮發作,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來到露露家門前要點錢\"度過難關\"。可露露很堅決,就是不借,並拒客門外。明明隻好跪在露露家門前,希望露露能萌發惻隱之心,可是,他幾乎是跪了一個晚上,露露家的大門也沒有開。明明饑寒交迫,終於昏倒在露露家的門前。

黎明時分,明明慢慢地醒來,麵對露露的\"無情無義\",怒從心起。他像一隻瘋了的狗,翻牆人院,摸入露露家的廚房操起菜刀,將露露一家3口,還有露露的弟媳婦等幾人,同時殺死。然後,他翻箱倒櫃地找出毒品,拚命地吸食著,當聞訊趕來的公安人員將他戴上手銬準備拉走時,他還貪婪地用舌頭舔著撒在地上的\"白麵兒\"……就這樣,一個曾經是社會上體體麵麵的富人,變成了一個殺人魔王。

明明是因病而誤入歧途的,可孰不知,這種\"白藥\"當初真是一種藥。1874年,德國化學家F·澤爾蒂納從小亞細亞弄來的一種名叫罌粟的植物中分離出一種無色結晶粉末——嗎啡,這種分離出的嗎啡用於臨床,有止痛奇效,大大提高了當時的醫療水平。

1874年,英國化學家C.R·賴特首次將嗎啡和乙酐合成了海洛英,說來實在是個科學的悲劇,英國科學家研製它的目的是用於戒除使用嗎啡而產生的\"毒癮\",彌補半個多世紀前那位德國科學家因不慎犯下的錯誤,賴特根本沒有料到青出於蘭而勝於蘭,用嗎啡和乙酐合成的海洛因的強烈的\"成癮性\"遠遠超過其醫療價值而極難戒斷。

科學家犯下這樣的錯誤可以理解但不能饒恕,為了驅除一場災難而引進一種\"新生力量\",結果\"新生力量\"帶來的是一場更大的災難……對人類而言,幸耶抑或不幸?

巨款買離婚

人類創造的婚姻製度實際上是用來約束人的毫無節製的性行為的,就人的本性而言是\"喜新厭舊\",而非\"從一而終\"。對於有錢的老板怎麼辦?道理也一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