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好馬配好鞍

按照國際通常的經驗來推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500~800美元的時候,轎車才開始進入家庭,而人均收入達到1000~1500美元時,轎車才可能出現\"暴發性\"的需求。當一個家庭的年收入量相當於轎車的價格時,人們才開始產生購車的欲望。

對於中國大多數人來說,這簡直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而對中國那批\"先富起來\"的人們來說,汽車開進家門已是正常的情況了。再看一些百萬富翁,他們已經站在了時代的潮頭,盡領風騷。當然,還是像一位汽車經銷商說的那樣:有錢的人再貴也買得起,沒錢的人再便宜也買不起。

說起來,購買轎車的多少,跟國家發達程度是成正比的,美國汽車大王福特的名言是:有了汽車就會有道路,才會有沿路的服務設施。先有車,後修路。世界上發達國家建設公路所需的巨額資金,有一半左右是來自私人轎車的稅收,也就是說是私人轎車的稅收費用建起了密如蛛網的現代化道路。

我問過一位新近富起來的老板,\"不買車行不行?\"他的回答很實際,\"我的生意主要在廣州做,廣州無路不塞車,有時我也真想從車上蹦下來以步代車。然而,小汽車的優點你不能否認。小汽車的優點是別的什麼都不能代替的。我開始在廣州市內辦事,來來往往都是打u0027的u0027,可幾年下來,我花費的u0027的費u0027都可以買一輛u0027的u0027了。我幾年前買了一輛美國車u0027道奇u0027,後來不知怎麼的撞了車,撞車後的第二天就又買了一輛名聲顯赫的奔馳560。有車真方便呀。\"

曉欣是搞貿易的,當初,夏利小汽車剛剛在市麵上露麵時,他已經購了一輛。開上一年,他覺得這甲殼蟲一般的破車太不夠氣派,一咬牙,他又花了20多萬弄了一輛奧迪車,這種車雖然在世界汽車王國中屬下品,但卻是國內最標榜的\"王牌\"車了。況且,那幾年私人擁有轎車的並不多,所以,和同行比起來還是值得炫耀一番的。

可是,時代的步伐比他換車的速度要快得多。

前兩年,中國政府複關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煽動得國外各大汽車廠商早就相中了中國這個大市場,紛紛前來要分一杯羹。好像是眨眼之間,中國的黃土地上到處都是跑著奔馳、淩誌、道奇、寶馬、馬自達等\"上道\"的小汽車,連勞施萊斯這類唯我獨尊的世界上最最昂貴的汽車在中國也有了買主。這一下,曉欣的屁股又坐不住了,他又咬了咬牙,將奧迪賣掉,又加上10萬元,換了一輛日本產的豪華型淩誌。

一次,我問他:\"這幾年生意沒見你做得多大,就看見你倒騰車了。\"

曉欣毫不在意地說:\"嘿,你不知道,有一次,我開著自己的車去一個大酒店同三個同行談生意,等幾輛車一靠攏,他媽的!數我的車最差勁了!人家開的是奔馳、寶馬,還有一位開的是加長型的林肯總統牌車,談生意時,他們的臉上都露出了鄙夷的神情,把我給氣壞了。一回家我就把淩誌給賣了,換了一輛最新款式的豪華型奔馳,現在再開著這輛車出去談生意,光這派頭我就能壓倒群雄。\"

曉欣的確在他的車上下了些工夫,他找了幾個哥們兒,把他的車裏的音響重新裝配,在車頂上請人專門畫了\"意象山水畫兒\",這派頭確實令人叫絕!

也許男老板們要擺這個\"譜\",有了車才能帶著女友外出兜風。那才有派!同男老板們相比,女老板們似乎好一點,節儉得多,極少見他們亂花錢、操派頭的現象。比如吃飯,男老板們都是要得多,吃得少。可女老板們卻恰恰相反,一般以經濟為主。上麵說到用車,那女老板更是有自己私家車的少了,一來是不安全,自己一天到晚開著車四處跑,還不知道要遇到什麼事兒呢;二來那實在花錢太多,不光是買了車就完了,每一年保養車得多少錢?幹脆,不買!

當然,如果是先生給買的或情人送的,那就另當別論了。多年前認識的陳小姐也在多年前就被一位闊佬給\"寵\"去了,但先生終日忙於業務,不時冷落了太太,她一個人呢,看電視、玩遊戲機、養狗、美容……都玩膩了,一天,忽發奇想,玩車!若是有一輛車就好了,那就不用獨守空房了。這時,等她的先生再回家來的時候,她美妙的歌聲從\"我想有個家!\"變成了\"我想有輛車!\"陳小姐將這個想法宛轉地告訴了先生,先生哪有不支持的理,立即給她買了一輛\"寶馬\"。

現在,她可以悠閑地開著自己的車去超市或郊外了。

一人發財雞犬升天

今天做了大老板的常健,心裏總裝著這樣一件事兒:在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一次,他聽小朋友說,鎮頭上住的強強家有一條卷毛獅子狗。那狗輕易不出來,隻是呆在家裏,所有的小朋友都羨慕強強回家能同他的小狗玩兒。強強也因為這條小狗而在小朋友中身價百倍。

一次,幾個小夥伴湊錢買了一塊兒肉骨頭想去看看小狗,以討得一點兒時間同小狗玩上一會兒。可是,傲慢的強強竟然拒絕了眾夥伴的要求,還把小夥伴們\"合資\"買來的那塊兒肉骨頭擲在地上,表示他的小狗不吃這種東西。

這件事兒深深地刺痛了常健的心。

再往後,日月如梭,鬥轉星移。昔日的小夥伴都已長大成人並各自分散去過自己的日子。常健靠起步早、反應快而早早在商海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閑遐之餘,他又想起了童年的往事。

不知是什麼動力促使著他從北方城市南下欲購一條純種的北京卷毛獅子狗。他心想,隻要品種好,30萬、50萬不在話下。結果,不知是他已經沒有了童年那種渴望的心境,還是真沒有\"純種\"的狗,反正常健無功而反。

像常健這樣的老板,在中國大陸上的確不少。

在南方某城市專門經營中外烏龜的柳老板對我說:\"有錢的大老板們已經舍得在寵物身上投大資了。我這兒經營的烏龜,有一半是背上可馱人行走的大龜,養這種龜的人必須為大龜專辟龜室、築池而且還要花費可觀的飼養費,室內必須裝空調……所以,隻有有錢的大戶人家才能養得起。\"

柳老板的話代表了今天的一種社會現實。

曾經有一位八旬老翁告訴我,來他的\"鸚鵡店\"來買鸚鵡的,都是老板或是買了鸚鵡準備送老板的,自己欣賞著玩兒的有沒有?有!但極少。老翁說,一位喜愛鸚鵡的老板,三天兩頭地來到他的店裏閑逛蕩,看中哪隻鸚鵡就要哪隻鸚鵡,1000元2000元的無所謂。還有一個小老板常來他的店裏,不時地買走一兩隻好鸚鵡。別人問起他來,他老說不是他自己喜歡,而是同人家做生意,對方的老板喜歡,所以,要買了上等貨送給人家,以求做成好生意。這位老先生沒告訴我那年輕人做成了生意沒有,但從那年輕人還經常來\"照顧\"這個鸚鵡店的情況看,生意沒賠本是錯不了的。

不知是寵物找老板,還是老板願意養寵物。反正,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的自由市場中多了一個寵物市場。而且各種各樣的寵物,不知從哪兒一股腦地冒了出來。也許是商品經濟促進了寵物熱,也許是\"寵物熱\"本身就是商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反正,寵物熱之溫隻升不降。從小的荷蘭鼠、地鼠、兔子、烏龜、金魚、熱帶魚到高檔的波斯貓、金絲猴、名犬等不一而足。

在眾多的購買者中,老板們是這支寵物大軍中的主力隊員,他們買寵物,不斷地把價格往上抬,一天一個價,弄得許多專搞寵物的販子們也懵了頭。

誰會想到一隻小小的蟋蟀,竟然可以買到3000元一隻。南京市古稱金陵,俗稱石城。就是這座城市,每年都有百餘萬名。

\"蟋蟀迷\"玩兒蟋蟀。其中不乏大腕、老板。一到8月份左右,從山東省寧津、德州、兗州等地,河北省滄州地區,安徽黃山、大別山等地,甚至遠至內蒙古等地的采購或補捉蟋蟀的大軍就像大會戰一樣奔向石城。參加每年一次的\"石城蟋蟀大戰\",南京的玩兒蟋蚌之風,一方麵是人們\"迷\"這個東西,一方麵是大腕兒們爭相購買本屆鬥蟋蟀冠軍、亞軍、季軍的大好時機。

一喜愛鷹的老板在市場上花高價購買到了一隻猴麵鷹,這種鷹很少見,老板將它放置在自己的大飯店裏,一時間觀賞者眾。喜愛鷹的老板更加心花怒放,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這隻猴麵鷹被馴養得頗識人意,平日在飯店裏走來走去,憨態可掬,常招來不少的食客,引得客人們住足觀看,這家大飯店的生意更加興隆,這隻猴麵鷹倒成了這家大飯店的活\"廣告\"。

實際上,對一個家庭來說,馴養一隻寵物要比增加一口人的耗費還要大許多,北京一家專做寵物服裝的小夥子都發了大財,可想而知,他做的那些\"狗服\"、\"貓服\"價錢是多少。有了寵物,就要有為寵物服務的\"一條龍\"設施。這其中給寵物治病的醫生和醫院是少不了的。寵物養起來費事兒,診斷治療起病來更加費事兒,那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設備,而且價錢不低。

另外,如養海水魚所用的\"恒溫器\"和\"增氧泵\"等,更是必不可少的裝備。再如,外國的寵物用的餐具都是全套的不鏽鋼餐具,這很快也傳遍了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喂養照料鳥類已用上了電子器械。

一位北京的個體老板曾向眾人展示他的\"鳥淋浴器\",這套設備是專門用來給鳥洗澡用的,用法也是十分複雜,先是噴出蒸氣霧,將鳥毛打濕,然後烘幹,整個過程均伴有音樂。這套設備的價格當然也非一般百姓能買得起,而且,隻要美元,不收人民幣。

寵物熱的興起,無疑是中國老板們畸形消費熱的一道景觀。

無聊空虛的小資一族

對於一般的老百姓而言,老板們的\"世界\"是另一個世界,即\"有錢人\"的世界。當今世界上還是窮人多而有錢人少。美國《幸福)雜誌統計出全世界的有錢人大約在230多家左右,這個\"有錢人\"的參照係是以10億美元為最低限的。

想一想吧,十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也就是說一位大富翁的個人財產比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總產值還要多得多。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如果把這筆錢放進銀行,以年息3.5%做計算,一位擁有十億美元的大富翁每天就可以得到85479.45美元,還包括星期天。而這每天8萬多美元的收入,都是屬於一個人支配。

這就是許多外國人常常掛在嘴邊的\"billionaire\",即\"十億富翁\"。人選《幸福》雜誌世界級大富翁排行榜的\"中國大富翁\"不足20人,都分布在香港、台灣、南洋一帶,而在中國大陸上一個也沒有。

同一般老百姓比,中國大陸上的老板們已經算是很有錢了。因為中國人過了多年的吃糠咽菜的苦日子,能剛剛獲得溫飽,就已經十分滿足了,何況還有許多人連溫飽都達不到呢!我們就來看看中國的老板,從外表形式上看,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有錢人\",開著600型超豪華奔馳臥車、手持\"大哥大\"、口袋裏裝著各種金卡、鑽石卡、翡翠卡、出入於全封閉的\"皇家俱樂部\"、出門就住四星級以上的高級賓館、頓頓午餐和晚餐都可以蕩漾於各種\"海鮮大酒樓\"、常常貼身跟隨保鏢和\"小蜜\",他們出手闊綽,縱橫馳騁在商場中,幾千萬元的合同,大筆一揮之間就解決了問題。他們的別墅和寫字樓裝點得金碧輝煌……

然而,正是這種輝煌的物質世界映襯出他們極度黯淡的精神世界,喧囂的背麵常常是問號不斷的惶恐和不安,前呼後擁的風光的後麵常常是沒有真正朋友的形影相吊的孤獨,舞場狂熱的幕後常常是獨自飲泣的哀吟,觥籌交錯的酒宴背後飄蕩著無依無靠的情舟。

他們有常人羨慕的一麵,也有常人不知的非\"常人\"生活的一麵。

我生活的城市中就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位該城有名的老板,幾天前還開著\"寶馬牌\"汽車來到本城最高檔的精品屋采購,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連續買了價值2萬多元的商品,他還常常得意洋洋地對人們說:\"嘿!要想過好日子,天天像過年一樣,就得賺錢,象我一樣。\"可是沒過多久,人們又看到他象一條狗一樣地在火車站廣場邊上乞討,衣服肮髒,瘋瘋癲癲。很顯然,他破產了,他已經經受不起沒錢的滋味了,他不能再過窮日子了。因此他瘋了。因為,在他的精神世界中,除了錢以外,別的一切都不複存在了。

暴發戶心理

今天有些人對老板們的心理捉摸不透,為什麼一有了錢就不能把握自己了?或者說是\"金錢\"和\"惡\"是否是成正比的?實際上,在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所有的錢都是靠無數種\"惡行\"——諸如欺詐、盤剝、掠奪等等——來完成聚集的。在經濟至上的社會中,不知從哪兒來的那麼一股邪惡的力量,似乎把社會共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水準都弄得亂了套,人們更愛拾起那些不太美好的東西,如\"奢侈\"就是其中之一。

在以前的觀念中,\"奢侈\"是人人厭惡的壞東西,可在經濟時代,奢侈成了\"實力的體現\"、\"信賴的基礎\"、\"利潤的象征\",好像是你揮霍得越多,賺得也就越多。當奢侈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之後,我們應當怪誰?

就這個問題,我問過一位專門研究經濟社會中\"富商心理\"的專家,他的回答實際上也是模能兩可,他隻是說今天的奢侈來自於昨天的勤儉,上升到理論上去認識,就是惡行源於美德。

是的,中國人曾經在貧困中跋涉,節儉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但是,勤儉並沒有能給人們帶來富裕,任何好的風氣,大多數是來自於美德,可是,如果不能造福於人,好風氣也會淡化、消失。所以,當一個社會中的財富稍有增加,人們便開始考慮怎樣\"消費\"掉這些東西了。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敢於犧牲錢的人,一定敢於犧牲一切。

人一有了錢就要\"瀟灑走一回\",這是作為人所共有的心理。更別說是有了錢的大老板了。我認識的一位朋友梁子就是有了錢以後才瀟灑起來的那種人,他對幸與不幸都無所謂。這包括他的\"情感觀\"都是\"消費情感\"。梁子不相信什麼愛情,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隻要有錢,什麼都會有。\"他周圍常常聚著一些女孩兒,大約就像他說的,是為了他的錢。梁子不以為然,反而很高興。他對我悄聲說:\"這樣好,一次性消費,減少了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節約了時間,嗨,你知道嗎?節約了時間就等於延長了生命。\"

提起這種\"瀟灑\"的現象,使人常常想起香港富豪葉德利。他真是瀟灑,而且瀟灑得出了圈兒。

他風流倜儻,花錢如土,被香港人稱為是\"花花公子\"。他不僅是澳門娛樂公司的\"四大天王\"之一,還是一個賽車名手。真正使他成為世界花邊兒新聞名角的是他在摩西哥度假勝地阿及培哥大出風頭。他請來了遍布於世界各地的52名\"前女友\"以及她們的丈夫、兒女和他共度70誕辰。所有被邀佳賓均獲贈來回的頭等機票,在豪華五星級酒店住宿4天,一切佳肴美酒任吃任喝,井向每位\"前女友\"贈送金表、鑽石心針等名貴禮物。

這不能不說是有一點兒暴發戶的心理在作怪,弄得外國記者以為這兒來了什麼阿拉伯酋長,因為,他出手太闊綽了。後來才知道是個香港巨商,這條電訊立即轉發世界各地,並配有他與眾洋妞嬉水的照片,其風頭之勁,一時無雙!

用葉德利的話講就是:\"沒有跑車,沒有女人,我的一生便毫無意義。在我的一生中,我覺得女人太多,時間太少。\"可奇怪的是,盡管他風流成性,但並沒有危機他的事業,因為,他用高智力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彌補了他的這一\"弱點\",否則,他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立於不敗之地的億萬富翁。

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一些人發了橫財,走到什麼地方都是趾高氣揚的,可是,偏偏中國的老百姓還不十分買他們的賬。因此,老板們不平衡的心中慢慢地產生出一種混雜著仇恨的對立情緒。

至於對立麵是什麼,是人?是環境?是時代?是命運?恐怕也一時說不清楚,那心理就像一個鄉下人初次進城一樣,總是不知所措地躲閃著川流不息的汽車和自行車,躲閃著那些從高傲的眼球裏射出的輕蔑的目光。

中國剛剛興起炒股的時候,第一代炒股大戶中有一位馬老板,他小的時候可以說是在\"苦海\"中長大的,他出生於3年自然災荒的年代,剛剛5歲時,他的父親就因為肝病奪取了生命。這樣,隻剩下他和母親、姐姐、妹妹一起度日,全家的經濟來源就是母親在街道上掙的那23.40元的工資和每年年終街道補助的那10元錢。揀菜皮吃,拾破爛賣,他們全家什麼都幹過。

因此,這位馬兄從小就強烈地感受沒錢的艱難和無奈,體會到因為貧窮而遭受的歧視和精神創傷。

所以,從那時起,他就暗暗下定決心,等自己長大之後,最大心願就是能夠賺大錢發大財!這大約就是毛主席早年說過的\"窮則思變\"的道理吧!

從懂事起,他什麼也幹過,踏過黃魚車、擺過賣背心的地攤、倒過馬桶、扛過大包、叫賣過五香豆腐……總之,馬老板吃過許多苦,最後終於在炒股上發了大財,成了大老板。這一下他不僅實現了整個家庭的的經濟大翻身,還使自己的血親實現了精神大解放。

現在,他要向所有歧視過他的家庭的人炫耀實力了,他要同他過去的那種引起別人歧視的生活徹底決裂了。他在他母親生日那天,花了2萬元包租了數十輛卡迪拉克高級轎車,帶著浩浩蕩蕩的參加生日宴會的人\"遊\"遍了整個城市。

這位馬老板神氣活現地對人們說,\"我並不是天生的富有和高貴,但卻不能再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我憎恨所有歧視過我們家的人,現在我可以用當年他們的思維方式來歧視今天的他們了。\"

他的話常常讓我想到一個詞彙——\"角色轉換\",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昔日的落破者成為時下的新貴之後,他們的行為方式中多多少少都帶有一種\"還鄉團\"的味道。因此,更多的社會研究工作者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些富有並自以為高貴起來的新近的暴發戶們,他們的行為方式中是否具備了一種能與他們的經濟地位相匹敵的精神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