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珠寶是單純為了佩戴炫富嗎?如果你說“是”的話,那你就out了。現在人們購買珠寶有一個高層次的理論,那就是消費的投資論。通過花錢達到賺錢的目的。
對於消費者而言,天下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結賬,看到什麼都喜歡都想買,一番狂購之後,站到收銀台前,心情便開始降溫。消費者普遍有一種這樣的心態,希望自己花的錢不要在交易結束後就失去作用,於是他們渴望自己的消費能夠變成投資,使花出去的錢還可以自己再跑回來。
現代消費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消費,在人們不斷成熟的消費理念中,投資型消費已經在逐漸替代傳統的支出型消費,消費者也已經意識到,他們的願望可以實現,花出去的錢真的可以自己再跑回來。
例如,購房熱。一直以來,解決住房問題有兩條路,一是租房,另一是買房。這兩種做法其實就仿佛是支出型消費與投資型消費的論戰。租房,每月要支出一定費用,而這種費用出去了就是出去了,不可能再回來;而買房就不同,雖然一下子要有一筆很大的支出,但長遠考慮,在房價不斷上漲的今天,買房實際上就是一種投資,你住的房子每一天都在升值。因此,盡管房價高得讓人瞠目,但許多消費者仍然願意盡己所能買房子。正因為如此,股神巴菲特甘心花一大筆錢將雀巢、沃爾瑪等品牌收入旗下,“金融大鱷”索羅斯大手筆擴增手中的沃爾瑪股份。
在消費投資化的今天,消費者的消費已經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消費,消費者期望的是自己能夠由消費者轉為投資者,讓消費為自己創造收益。那商家應該何去何從呢?擦亮明智的雙眼,既然作為上帝的消費者已經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那商家便可以順應大趨勢,將購買自己商品的消費者轉化為自己的投資人。通常的做法是將消費者對於本廠商品的消費視為對自己的投資,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把自己的企業利潤返還給顧客,這樣,消費者的購買就由單純的消費轉化為投資,實現角色的轉換,滿足消費者投資型消費的渴望。例如我們經常看到的消費者手中持有某公司的股票,就是這種投資型消費。
不過消費者不是隨便找一個地兒花錢當投資的,商家要讓消費者看到回報率,看到希望。企業必須有實力,有能力利用這筆錢,並讓這筆錢能夠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通過此舉既可以迎合消費者的消費投資欲望,吸引消費者消費,同時還可以擴充企業自身的實力,擁有穩定的市場和消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