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忽略心理:做聰明的報童(1 / 1)

消費者對於商品的價格是十分敏感的,這毫無疑問。但是不是就意味著消費者對所有的商品價格都是那麼斤斤計較,吹毛求疵呢?實際上不是的。消費者對於一些特別低價的商品就不會願意去花費很多心思,對於買誰的,不買誰的,往往不會做過多的甄別。例如買五毛錢的調料,消費者往往對於商品的價格出現一種忽略心理,不會在意它價格的高低,因為它的起伏也不會發展到引起消費者的注意。

人都是會忽略一些小的事情或者事物的。在消費活動中,消費者的這種心理表現得也很明顯。例如,消費者不會在意在街邊花費2元買一串冰糖葫蘆,而如果有時候遇到賣2.5元的糖葫蘆,消費者也不會太在意。我們經常看到街邊的一些小販,他們沒有體麵的店麵,隻有一個簡陋的小攤,經營著價格低廉的商品,人們常常認為他們的生意盈利有限,經營困難,甚至擔心他們是否能夠養家糊口。但是一項調查表明,盡管是小本經營,但盈利率卻不低。

在一個地方有兩個報童在賣同一份報紙,二人是競爭對手。第一個報童十分勤奮,每天沿街叫賣,可是每天賣出的報紙卻不是很多,並且有減少的趨勢。而第二個報童卻不一味地沿用這種方法。他利用消費者對於報紙這種低價格商品的忽略心理,而用心經營自己賣報紙的事業。因為消費者不會在意買誰的報紙,買報紙的偶然性很強。這樣一來,他們兩個就像是擺在消費者麵前的同樣的商品,在這種情況下,將這種偶然性集中起來,使偶然性產生一種集中效應,就可以以小積大。所以,第二個報童除了沿街叫賣外,還每天堅持去一些固定的場所,一去了就給大家分報紙,過一會兒再來收錢。地方越跑越多,報紙賣出去的也越來越多。當然這其中肯定也有損耗,但是卻很小。漸漸地第二個報童的報紙越賣越多,第一個報童的報紙越賣越少,最後不得不放棄賣報紙,另謀出路。

第二個報童的做法究竟有什麼秘密呢?怎麼會取得這樣的成功呢?原來,報童是這樣想的,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對同一份報紙,讀者是有限的,買了一個的就不會再買另一個的。先把報紙發出去,這些拿到報紙的人肯定不會再去購買別人的報紙,就等於他占領了這一個市場,他發得越多,另一個報童的市場就越小。另外,報紙這件商品價格低廉,對於消費者來說,不會有複雜的決策過程,隨機性購買居多,甚至不會因為質量問題而退貨。由於價格低,大家不會不給錢。還有就是即使有的人看了報紙,退還了報紙,這樣也沒有關係,一則賣報嘛總會有積壓的,二來他既然看了報紙就不會再購買別人的報紙,一回生二回熟他們也可能成為自己的潛在顧客。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生意上,這個報童卻能夠洞悉消費者的這種忽略心理,在自己的經營中利用這種心理,將自己的小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消費者的忽略心理在小本經營的商家中運用最多,但這種心理往往被大商家所忽略。其實,生意是不分大小的。一項調查驚人地發現,人們一提白領便覺得是月收入很可觀的一個群體,實際上,街邊市場被我們忽略的買烤紅薯的大爺大媽月收入基本與白領相同,也許這項調查令商家感到很吃驚。說這些的目的在於告訴廣大商家要學習報童的營銷策略,被消費者所忽略的正是自己應當重視的,買賣需要細做,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需要一點一滴的用心,積少才能成多。

第七章 消費其實不單純

買冰箱不再隻是為了冷藏,買古玩不再隻為了欣賞,買衣服不再隻為了穿著……這些無不向我們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現代的消費已經不單純了。不斷發展的市場,不再隻有賣家長進,消費者也在發生著變化,消費不再是一張白紙,它是一幅七彩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