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1 / 3)

1967年2月始,中央提出複課“鬧革命”的問題。自此以後,中小學校等逐漸複課。不過,麵對新的革命形勢,舊的管理體製、學製、課程、教材、教法等都已不適應。為此,全國各地進行了一場所謂的“教育革命”。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這場“教育革命”以1971年4-7月期間《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所作出的“兩個基本估計”為指導思想,即“教育戰線推行了一條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毛澤東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執行;原有的教師隊伍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寧波緊跟潮流。

一、改變學校管理體製

1967年,市中小學校陸續複課,學生們回到學校後,繼續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繼續對“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大加批判。但是,原來的管理體製並不適合當前形勢的發展,為此,教育管理體製的改革提上議事日程。

1968年,寧波市革委會政工組教育革命辦公室在《關於工廠管理城市中小學的規劃方案報告(討論稿)》中指出:工廠管理學校,主要由工廠對學校進行政治上的管理,實施無產階級的政治領導;成立以工人為主體,解放軍參加,並配有師生代表的三位一體的教育革命領導小組,以主持日常工作,領導學校“鬥、批、改”活動的開展。廠革委會派出副主任或常委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且任實職,並派少而精的工宣隊進校。工宣隊主要負責同誌任革命領導小組組員;小學和近郊區的學校,可吸收街道幹部和貧下中農代表參加革命領導小組。

1969年,“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分別進駐城鎮和農村中小學,實行“工人階級領導”和“貧下中農管理”。其中,農村小學下放給大隊領導,大隊建立貧下中農管理小組管理學校,農村中學大部分由縣、社領導,戴帽子的中學(班)多由公社、大隊領導管理。

二、盲目發展普通中學

1967年8月26日,《浙江日報》發表文章批判“兩種教育製度”,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被誣蔑為資本主義雙軌教育製度的產物,隨之,一大批半工(農)半讀農、職業技術學校停辦。同時,普通中學迅速發展起來。

1968年,長征、江東、江北、湖東4所農業中學改為普通中學。1969年起,一批市屬其他性質的學校,改辦為全日製普通中學,如寧波農業職業中學改辦為市第十二中學;市教師進修學校改辦為市第十三中學;籌建中的雲石街半工半讀初級職業中學改辦為第十一中學;市第一工業技術學校改建為市第十四中學;市幹部職工業餘中學改辦為市第十中學。同年秋,響應“學校辦到家門口,隊隊辦初中,社社辦高中”的號召,不少小學、初中分別升級為初中、完中,普通中學和學生數猛增。至1971年,今市境內普通中學達732所,學生116513人。1972年,繼續發展普通中學,例如,把民辦的青年中學、東恩中學、江東中學、紅旗中學改為公立,並分別改名為市第十六、十七、十八和二十中學。同年,把江東中心、忠介街小學、四眼碶小學、演武巷小學4校戴帽的初中,合並改辦為第十九中學。在這種形勢下,寧波的中等教育結構由“文革”前多類型轉變為單一型。時普通高中學生數占高中段學生總數的98.4%。

在盲目發展普通中學的同時,鄞縣、慈溪、寧海等縣於1971年始陸續創辦了一批具有職業學校性質的工農學校、五·七學校、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72年,鄞縣3所工農學校在校生777人,教職員工43人。1975年,全國推廣“朝陽農學院教育革命經驗”“朝陽農學院教育革命經驗”是“四人幫”炮製的,以強調所謂的“政治意義”、“戰略意義”為主的“社會主義農業大學”典型。當時主要肯定的是該校實行社來社去,教學從農村需要出發,以科研促教學的做法。,寧波市、縣應時創辦了一批五·七大學、五·七工農學校。是年7月18日,寧波動力機廠首先辦起了“七·二一”工人大學,其他單位紛紛效仿,至1976年10月,該類大學竟發展到62所。是年,寧海縣有農業中學性質的五·七學校53所,共72個班級,4070名學生。但是,上述這些學校的創辦本身具有濃厚的政治性,其教學質量低下,就連所謂的大學充其量也就是中專水平。1977年之後,這些學校都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