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縮短大、中、小學學製
隨著學生的回校,中央又下達了縮短中小學學習年限的文件。小學多數為五年,1971年起,一律實行五年製。與此相應,寧波各小學的教學計劃也作出相應的調整。以老市區為例,學校按照毛澤東“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指示,每學期設文化課時間一、二、三年級為40周,四、五年級為38周;學工、學農、學軍時間一、二、三年級為2周,四、五年級為4周;暑假6周,寒假2周。
1、每周班級活動1課時,四、五年級自修1課時。
2、每天讀報或寫毛筆字20分鍾。
3、一、二、三年級每周勞動1課時,四、五年級每周勞動半天。中學多數為二二製。有段時間則隻有2年的初中學習,如1968年的寧波五中。1973年起,根據省頒《浙江省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正式規定中學為4年製,即初、高中各2年。也就是說,寧波的中小學校實行五二二分段的學製。
此外,中等專業學校學製也由原來的3~4年減少為2~3年,或者隻進行短期培訓。以培養初中教師為主的具有高等院校性質的寧波師範學校學製縮短為2年。
四、改革課程、教學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裏充斥著“以階級鬥爭為綱”、“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形而上學的意識形態,像“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智育第一”、“師道尊嚴”等觀點都先後遭到批判,代之以“階級鬥爭”成為學校的“主課”,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寧波各地小學的課程較亂,有的學校把語文、政治合並;有的則以毛主席語錄為教材;有的將圖畫、音樂合為革命文藝;有的將體育改稱為軍體。1969年,浙江省本著突出政治、結合生產的原則,在工宣隊的領導下,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重新編印了一套中小學教材,供各地使用。其內容突出:狠抓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使思想革命化;大破大立,徹底批判舊的教材;堅持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
中學的課程大量刪減,一度取消曆史、地理、動物、植物、生理衛生等學科;把數理化分科體係打亂,設置工業基礎知識和農業基礎知識科目。同時,把毛澤東著作列為必修課,有單獨開設的,也有與語文合開的。1973年,執行省教學計劃。初中一般設毛澤東思想、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軍體、音美。
在教學方法上,各中小學也進行相應的改革,主要是有利於調動學生為革命而學習、教師為革命而教的積極性。最典型的莫過於1973年發生的“張鐵生”事件對寧波各校教學的影響,一時間,學生中刮起了一股“交白卷”的歪風,“反潮流英雄”迭起。
總體來看,“文革”期間,學生的知識水平嚴重下降,當時,流傳著“高中學曆,初中水平;初中學曆,小學水平”這樣一句話,這足以反映教學質量狀況。
五、改變招生製度
革命形勢的發展,對招生製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像“徹底廢除年齡、考試、升留級等限製”,“學生隨到隨收”,“允許中途轉學”,“取消寒暑假,改放農忙假”等措施都提到議事日程。一般而言,中小學具體做法是:新生招收實行貧下中農或街道推薦、社隊或街道領導批準,不問年齡,允許插班。
大學招生辦法類同,1970年9月,浙江省有6所高校於“文革”開始後首次在寧波老市區招收新生,時有250名工農兵學員經“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辦法而入學。
粉碎“四人幫”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隻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
一、“文化大革命”對寧波教育事業的影響